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28 16:00

  本文关键词: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能值生态足迹 生态系统 经济系统 生态安全 甘肃省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空间。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激增、资源利用的不节制,都使得生态系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致使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凡此种种情况都严重影响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紧迫的情形下,生态环境的评价就显得举足轻重。甘肃省居于我国西北地区,黄土、青藏和内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是黄河上游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同时,在“一带一路”中也具有重要地位,研究甘肃省的生态足迹,不仅关系到甘肃省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西北地区甚至于整个中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论文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指标,计算了甘肃省1978-2014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及其它衍生指标,旨在对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真实有效的评估,为其制定相关区域政策提供科学的参考建议,促使生态经济系统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甘肃省人口较多,对生态资源需求也较多,而生态系统所能供给的资源没有跟上人类的需求,导致生态系统呈现赤字现象,生态压力指数也在逐年增加,生态安全状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生态经济系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而且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这种趋势有可能持续下去。第二,万元GDP生态足迹虽然是逐年下降的,但甘肃省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仍然刻不容缓。甘肃省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呈现基本稳定的趋势,因此如何提高生态足迹多样性,是今后可持续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而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虽然从总体上来看是逐年上升的,但却是以牺牲生态足迹为前提的。第三,甘肃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消耗生态资本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能力堪忧。一方面,甘肃省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大了地区的生态压力,这也是地区生态赤字持续扩大的主要原由。另一方面,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中,经济系统的运行对生态系统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而生态系统反过来对经济系统存在制约作用。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这种强依赖作用,表明了其经济发展的粗放性和不可持续性。第四,甘肃省第一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效应中直接效应比较大;第二产业对生态足迹的直接效应虽然较小,但间接效应大,所产生的总效应很大;第三产业对生态足迹的直接效应与总效应的差异很大。因此,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对生态足迹改善产生较为显著的效果。最后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并结针对研究区域实际现状,从甘肃省土地利用率、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居民消费观念、环境监测、建设生态城市等方面,提出了减小生态足迹、增加生态承载力,促进甘肃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能值生态足迹 生态系统 经济系统 生态安全 甘肃省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引言11-19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3-15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研究方法14
  • 1.3.3 技术路线图14-15
  •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之处15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15-19
  • 1.5.1 国外研究综述16-17
  • 1.5.2 国内研究综述17-19
  • 2 理论及研究介绍19-26
  • 2.1 理论介绍19-25
  • 2.1.1 传统生态足迹理论19-21
  • 2.1.2 能值理论21-22
  • 2.1.3 能值生态足迹理论22-25
  • 2.2 研究方法介绍25-26
  • 2.2.1 向量自回归模型25
  • 2.2.2 路径分析方法25-26
  • 3 甘肃省能值生态足迹指标体系核算26-35
  • 3.1 指标体系构成26
  • 3.2 数据来源26
  • 3.3 指标计算26-30
  • 3.3.1 能值生态足迹计算26-27
  • 3.3.2 能值生态承载力计算27-29
  • 3.3.3 生态赤字计算29-30
  • 3.4 与传统生态足迹方法结果的比较分析30-32
  • 3.5 衍生指标的核算32-35
  • 3.5.1 万元GDP生态足迹32-33
  • 3.5.2 生态足迹多样性与发展能力33-35
  • 4 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的现状与发展特征35-45
  • 4.1 研究区概况35
  • 4.2 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现状35-36
  • 4.2.1 经济子系统现状35-36
  • 4.2.2 生态子系统现状36
  • 4.3 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特征36-41
  • 4.3.1 经济子系统动态分析36-37
  • 4.3.2 生态子系统动态分析37-40
  • 4.3.3 生态经济系统内在关联性的指标分析40-41
  • 4.4 甘肃省生态安全评估41-45
  • 5 甘肃生态经济系统的内在关联性分析45-52
  • 5.1 甘肃省经济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互动分析45-49
  • 5.1.1 指标选取45-46
  • 5.1.2 模型建立46-47
  • 5.1.3 结果分析47-49
  • 5.2 甘肃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足迹的效应分析49-52
  • 5.2.1 指标选取49-50
  • 5.2.2 模型建立50-51
  • 5.2.3 结果分析51-52
  • 6 结论与建议52-57
  • 6.1 主要结论52-54
  • 6.2 甘肃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对策与建议54-57
  • 附表57-58
  • 参考文献58-62
  • 后记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慧;郑昭佩;梁兴军;王文华;;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泰安市生态安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04期

2 吴文彬;;生态足迹研究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01期

3 向书坚;柴士改;;生态足迹若干不足、修正与完善以及应用拓展[J];资源科学;2013年05期

4 张青;任志远;;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空间差异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3年02期

5 王国刚;杨德刚;张新焕;唐宏;;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及其应用[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03期

6 周国忠;;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浙江学刊;2010年06期

7 叶田;杨海真;;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与应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1期

8 戴娟娟;吴耀建;陈斯婷;姜尚;;生态足迹模型修正的初步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10年03期

9 金丹;卞正富;;基于能值的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在资源型城市的应用[J];生态学报;2010年07期

10 范振刚;单宇;;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J];自然杂志;2009年05期



本文编号:584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584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d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