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未婚家庭成员人数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基于CFPS面板数据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19:06

  本文关键词:未婚家庭成员人数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基于CFPS面板数据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未婚 储蓄率 竞争性储蓄 性别 年龄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家庭中未婚成员人数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我们发现:首先,家庭未婚成员人数的增加显著地提高了家庭储蓄率。其次,分性别研究表明,尽管未婚男性和未婚女性成员人数对家庭储蓄率都有正向影响,但未婚男性的影响程度比未婚女性更大。进一步分年龄段的研究表明,家庭为未婚成员所作的储蓄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16-30岁、31-40岁未婚男性和16-30岁未婚女性人数都对家庭储蓄率有正向影响,其余年龄段的未婚成员人数对家庭储蓄率无显著影响。最后的面板分位数回归显示未婚家庭成员人数对低储蓄率家庭的影响更大。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未婚 储蓄率 竞争性储蓄 性别 年龄
【分类号】:C913.1;F126.1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国居民的储蓄率高居世界前列(Chamon和Prasad,2010;Yang等,2012),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然而,传统的研究仅从宏观层面解释居民储蓄率,由于无法分析微观主体的特征对储蓄率的影响,因而并不能准确地把握这一问题。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简称为CFPS)的面板数据,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兰;;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背后真相[J];人民文摘;2014年06期

2 冯君莲,文凤华,何琳洁,兰秋军;我国高储蓄率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孙里;;中国储蓄率高增长的理性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胡晓春;;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刘家悦;;从高储蓄率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复苏[J];学术论坛;2010年02期

6 陈如;李杏;;人口结构变动与中国城乡居民储蓄率[J];学海;2010年03期

7 梁东黎;;我国高储蓄率的部门贡献[J];探索与争鸣;2010年12期

8 董丽霞;赵文哲;;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基于内生人口结构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年03期

9 邓文平;;对持续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J];统计与管理;2014年01期

10 李恩成;蔡骑鹏;周凯玲;;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对储蓄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李正信;美国储蓄率创历史最低[N];经济日报;2004年

2 记者 肖敏 李志勇;高储蓄率是把“双刃剑”[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余丰慧;国情决定中国要保持适当储蓄率[N];中国工业报;2009年

4 包兴安;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N];证券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聂国春;降低储蓄率要先完善社会保障[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6 刘效仁;降低储蓄率关键在于政府和企业[N];中国工业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谷重庆;竞争性储蓄: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余丰慧;国情决定中国应保持恰当储蓄率[N];各界导报;2009年

9 叶秋;低储蓄率将长期腐蚀“美国优势”[N];证券时报;2012年

10 莫开伟;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之痒 百姓之痛[N];证券时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马常栋;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3 盛威;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家庭储蓄率的决定因素[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4 邓会娟;河北省人口结构变动对储蓄率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曹宏;内生预期寿命、人口结构与储蓄率[D];南京大学;2016年

6 别安姊;中日韩三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7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8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10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849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6849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d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