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女性“韩流”粉丝消费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09:07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女性“韩流”粉丝消费文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韩流”粉丝 新媒体 消费文化 粉丝文化


【摘要】:粉丝不仅是一类群体的代称,更是社会文化的表征,粉丝文化是大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支。粉丝是最具辨识能力、最挑剔、最积极的消费者,由此他们被学者称为“过度的消费者”。在当下的Web3.0时代,除了论坛、贴吧等业已成熟的传播形式,微博、微信、APP等新的互联网传播形式层出不穷,这种语境下的粉丝消费呈现出和过去不同的表现。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作为单一“文本盗猎者”的粉丝,新媒体时代的粉丝们在对文本进行消费的同时,还直接参与到了产品的生产环节,变成“生产型消费者”,同时粉丝间的身份认同还呈现出“泛化”等新特点。粉丝身份发生变化的同时,其对偶像及偶像文本的消费亦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特征,且推动着粉丝经济的蓬勃发展。本文选取中国女性“韩流”粉丝这一数量庞大、忠诚度高、生产力较强的粉丝群体为研究对象。第一章对中国女性“韩流”粉丝基本情况作简要介绍,主要陈述其分类及社会特性。第二章从消费主义视角出发,对当下中国女性“韩流”粉丝消费现状作梳理,探讨其消费的内容、目的与心理动机。第三章主要分析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女性“韩流”粉丝身份的新变化、消费的新特征与新平台以及因消费引起的粉丝经济新现象。第四章对中国女性“韩流”粉丝消费文化进行理性批评,总结其积极意义与负面影响。本研究旨在为当前的粉丝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丰富对粉丝文化与粉丝消费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国内文化产品生产者在生产与营销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期促进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韩流”粉丝 新媒体 消费文化 粉丝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6.1;G20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5
  • 一、研究意义10-11
  • 二、研究现状11-13
  • (一)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二)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三、研究方法13-15
  • 第一章 中国女性“韩流”粉丝概况15-19
  • 第一节 女性“韩流”粉丝类别15-16
  • 第二节 女性“韩流”粉丝社会特性16-19
  • 一、忠诚度高16-17
  • 二、低龄化17
  • 三、生产力强17-19
  • 第二章 中国女性“韩流”粉丝消费现状19-26
  • 第一节 消费内容19-22
  • 一、偶像作品19
  • 二、偶像周边19-20
  • 三、偶像代言20
  • 四、集资应援20-22
  • 第二节 消费类别22-23
  • 一、满足性消费22
  • 二、炫耀性消费22-23
  • 第三节 消费动机23-26
  • 一、投射自我理想——偶像认同感23-24
  • 二、填补情感缺失——群体归属感24
  • 三、同源文化共鸣——文化亲近感24-26
  • 第三章 新媒体推动下中国女性“韩流”粉丝的消费特性26-36
  • 第一节 粉丝身份新变化26-27
  • 一、身份的“转向”26-27
  • 二、身份的“泛化”27
  • 第二节 粉丝消费新平台27-29
  • 一、SNS:交互性更强27-28
  • 二、APP:定制专属终端28-29
  • 三、贴吧、论坛:建立社群文化29
  • 第三节 粉丝消费新特征29-31
  • 一、产消合一29-30
  • 二、狂欢化30
  • 三、参与性更强30-31
  • 四、消费行为多样化31
  • 第四节 粉丝经济新现象31-36
  • 一、“粉丝电影”的兴起32-33
  • 二、“社群经济”、“体验式经济”的产生33
  • 三、“众筹”、“FFC”等模式的出现33-36
  • 第四章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女性“韩流”粉丝消费文化批评36-40
  • 第一节 女性“韩流”粉丝消费的积极意义36-37
  • 一、个人:满足情感需求开发个人潜能36
  • 二、社会:丰富文化市场促进产业发展36-37
  • 第二节 女性“韩流”粉丝过度消费的负面影响37-40
  • 一、粉丝个体:自我与理性的迷失37
  • 二、粉丝社群:行为与道德的失范37-38
  • 三、粉丝文化:形成不良社会风气38-40
  • 结语40-42
  • 参考文献42-45
  • 附录45-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丛丽静;;是什么让“韩流”涌动——析韩剧的文化传播功能[J];青年记者;2005年12期

2 卢浩远;季小利;庞宇;关羽;殷建锋;陈阿艳;齐爱武;;火热的“韩流”——韩文化对界首市人民生活的影响[J];网络科技时代;2008年15期

3 兀里;;“韩流”≠“寒流”[J];新闻三昧;2006年Z1期

4 崔斌箴;;政府给力图书“韩流”[J];出版参考;2011年10期

5 沈斯;;“韩流”来了 韩刊火了[J];出版参考;2007年09期

6 陈小洁;;“韩流”给我国对外传播带来的启示[J];东南传播;2007年06期

7 张艳艳;试析电视传媒的经济功能——“韩流”热袭带来的思考[J];声屏世界;2003年11期

8 谭忠丹;;摒弃与传播:异域文化与青少年审美需求——以“韩流”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例[J];青春岁月;2013年06期

9 徐飞;;“韩流”退去 “台风”来袭[J];西部广播电视;2007年10期

10 一言;《水晶花园》里的“韩流”[J];视听技术;200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Yeong-Houn Yi;;韩国人如何看待“韩流”:对韩国网络上的“韩流”话语的修辞分析(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滕青;田世英;;流行音乐中“韩流”现象的反思[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黄兴华;;试析“韩流”与韩国对华文化外交[A];公共外交季刊2012冬季号(总第12期)[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瑞;从“韩流”到旅游促销[N];中国旅游报;2005年

2 周士君;“韩流”何时“断流”?[N];河北日报;2002年

3 ;“韩流”效应影响中国生发市场[N];北京商报;2007年

4 倪蔚薇;大学校园“韩流”不息[N];无锡日报;2006年

5 李拯宇 干玉兰;“韩流”电视剧遭遇发展瓶颈[N];中国改革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李拯宇 干玉兰;“韩流”电视剧遭遇发展“寒流”[N];经济参考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宋佳p,

本文编号:724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724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0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