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生态强省目标导向下安徽省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16:07

  本文关键词:生态强省目标导向下安徽省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循环经济 生态强省 DEA-Malmquist 指标体系


【摘要】: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经济发展水平到一定阶段的转型产物。循环经济具有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等特征,即以最低的资源投入,达到高效率的利用,并实现废弃物的低量排放。作为一种新兴经济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资源利用率得以提高,更有利于进一步消除长期以来环境和发展间此消彼长的冲突,使得总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态势。在如今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态势下,发展循环经济无疑是与之相适应的的最佳经济发展模式。安徽作为中部资源大省,近年来由于粗放式的发展也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严重,生态强省的目标建设进程不容乐观。因此,通过发展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安徽省发展循环经济也具备独特的优势和经济社会基础。本论文在相关学者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生态强省目标建设的大背景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客观分析了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并构建出安徽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对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析,进一步针对生态强省目标导向下积极推进安徽循环经济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本文的研究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章、第二章两章为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方法等,并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省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科研成果、模式、方法等方面的文献综述,为接下来研究我省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文献依据。其次,在第二章介绍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强调了生态强省目标导向下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奠定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由第三章构成。该部分对安徽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优势、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实践进行了系统阐述,结合安徽省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情况,综合分析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第三部分由第四章构成。该部分主要是结合前人对循环经济的评价研究及我省循环经济实际发展情况,构建出适合我省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安徽各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对比评价,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第四部分由第五章、结论及展望构成。该部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强省目标导向下积极推挤循环经济加速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以期为我省循环经济下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强省 DEA-Malmquist 指标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1
  • (一) 选题背景10-11
  • (二) 研究意义11
  •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11-15
  • (一) 关于生态省研究综述11-12
  • (二) 关于循环经济研究综述12-14
  • (三) 研究综述简评14-15
  • 三、主要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15-17
  • (一) 研究思路15
  • (二) 研究方法15
  • (三) 研究框架15-17
  • 四、论文创新点17-18
  • 第二章 生态强省和循环经济的理论探究18-23
  • 一、生态强省与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18-20
  • (一) 生态强省18-19
  • (二) 循环经济19-20
  • 二、相关理论基础20-22
  • (一) 生态经济学基础20-21
  • (二) 资源经济学基础21
  • (三) 可持续发展理论21-22
  • 三、生态强省目标导向下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22-23
  • (一)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强省的重要途径22
  • (二)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22-23
  • 第三章 生态强省目标导向下安徽循环经济发展概述23-31
  • 一、安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优势23-27
  • (一) 区域及自然条件优越23
  • (二) 生态强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23-24
  • (三) 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增强24-26
  • (四) 自然资源丰富26-27
  • 二、安徽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7-31
  • (一) 安徽循环经济发展进展27-29
  • (二) 安徽循环经济发展实践29-31
  • 第四章 安徽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实证研究31-48
  •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31-32
  • 二、评价方法的选取32-35
  • (一)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32-34
  • (二) Malmquist指数34-35
  • 三、变量的选取与指标的解释35-38
  • (一) 决策单元的划分35
  • (二) 构建指标体系35-37
  • (三) 指标的解释37
  • (四) 数据来源与处理37-38
  • 四、实证分析38-48
  • (一) 利用DEA法静态分析安徽循环经济效率38-43
  • (二) 基于Malmquist指数动态分析安徽循环经济全要素生产率43-46
  • (三) 实证分析小结46-48
  • 第五章 生态强省目标导向下积极推进安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48-53
  • 一、持续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48-49
  • 二、加快缩小循环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49-50
  • (一) 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工作49
  • (二) 建立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协调联动机制49
  • (三) 鼓励科技创新与各地区人才的培养引进49-50
  • 三、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50-51
  • (一) 产业政策的调整50
  • (二) 价格和收费政策的改进50
  • (三) 加大财政和财税政策支持力度50-51
  • (四) 疏通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51
  • 四、政府、企业与公众共同参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51-53
  • (一) 强化政府领导保证51
  • (二) 发挥企业主体性作用51-52
  • (三) 鼓励公众参与52-53
  • 结论与展望53-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巧;迎接“循环经济”的到来[J];广东经济;2001年01期

2 冯良;关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广西节能;2002年04期

3 李剑;;人与自然在循环经济中握手[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2年22期

4 ;何谓“循环经济”[J];求知;2003年02期

5 冯之浚;″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05期

6 冯久田,尹建中,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2期

7 ;环保总局四大措施推进循环经济[J];化工管理;2003年11期

8 田丁;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关系如何?[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3年03期

9 李颖,杨慧敏;循环经济: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生态化经济[J];兰州学刊;2003年05期

10 张力,卢平书;关于钨制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点思考[J];硬质合金;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环保新型青钢[A];山东金属学会第五届冶金能源学术委员会换届暨冶金企业节能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经验交流材料[C];2009年

2 刘国才;;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范小克;;发展中国特色循环经济(一)——兼论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层面[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4 范小克;;发展中国特色循环经济(二)——运用“和谐技术”建设“和谐工程”[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5 钱进强;;试论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我国循环经济2008年发展报告[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08年)[C];2009年

7 王厚亮;;贯彻循环经济理念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合肥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实践[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岑生;;竖立循环经济理念 创建生态示范行业[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9 诸大建;;在新发展观的平台上认识和发展循环经济[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黄海峰;马重芳;吴国蔚;陈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纯友;专家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献策[N];安徽日报;2005年

2 ;循环经济:奋力崛起新机遇[N];安徽日报;2005年

3 石中元;初露端倪的循环经济[N];北京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赵庆国;循环经济的圈一定要画圆[N];中国改革报;2005年

5 郭军;发展循环经济:理念与立法并举[N];中国改革报;2005年

6 鲁潍;“经营环保”与实现“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2年

7 记者 郭文生;天津推行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3年

8 周雁凌 庄家成;山东八项措施力推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4年

9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季昆森;将循环经济的原理渗透到环保工作中[N];中国环境报;2005年

10 记者 原二军;循环经济改变发展模式[N];中国环境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黎雪林;我国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评价与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曹旭;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效果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4 冯南平;循环经济的若干运行模式及其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5 王晶;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模式及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岩;日本循环经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李长友;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沈铁冬;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鹿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泽宇;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与布局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宾;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夏鹏;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3 朴明洵;韩国与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合作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4 王梅凌;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刘青;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隋欣;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建治;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及政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8 郑欣;循环经济法制相关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9 高丽丽;循环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潘晨;循环经济推进机制分析及我国策略[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9年



本文编号:725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725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3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