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中国机会不平等的代际传递及变动趋势

发布时间:2017-09-03 15:34

  本文关键词:中国机会不平等的代际传递及变动趋势


  更多相关文章: 机会不平等 分解趋势 代际传递 IEOp感知


【摘要】:近年来,中国社会改革深入进行,民生现状的优化一方面来自市场经济转型潮流下生活质量提高带来的福利积累,一方面更是来自社会再分配的公平公正;当收入不平等成为研究不平等问题的重要指标时,机会不平等提供了不同的视野;本文对机会不平等进行研究,主要使用其经济学概念,即在福利经济学对福祉均等的规范性判断以及劳动经济学对于家庭经济以及个体能力资本和生命周期关注的大背景下,根据经济学家Sen、Fleurbaey以及Roemer等人提出的思想,将境况等这些传统意义上个体意志以及努力程度不可决定的同时对社会福利结果不平等产生影响的因素看作个体的机会集,思考收入不平等多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个人的努力差异相关的个体负责因素,多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家庭境况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相关的非个体负责因素,通过该途径对机会不平等进行分析及测量。本文对国外机会不平等问题的相关文献研究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及展开,运用经典境况分析法、机会不平等的事前事后分析法以及Counterfactual逆事实分析等衍生方法,采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负责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年至2013年10年跨度的完整数据库数据,探求中国社会改革开放进入第三个时期的社会民生现状中个体所面临的机会不平等问题及其在此时间范围内的变动趋势及其代际传递,再通过CGSS2013数据库中针对性的10年回顾问卷调查进行个体的机会不平等(IEOp)感知分析,研究发现:首先,在变动趋势问题上,本文通过逆事实体系下事前(EX-Ante)方法,参数分析法以及逆事实技术法对机会不平等问题进行客观测量得到基本相同的变动趋势,保证了趋势分析的稳健性,三种方法2003年至2013年各年平均绝对IEOp值分别约为13.86%,13.91%,13.93%;各年平均相对IEOp值分别约为30.18%,30.29%,30.34%。趋势上看,1EOp整体呈现上升走势,但2010年以后走势趋缓,增速整体呈现大幅波动但整体下降的走势。我国当下社会机会不平等依然较为严峻,随着改革推进,微观个体享受的公平正义分配并不平均。其次,对IEOp问题进行境况分解发现,2003年-2013年这一时期中,父亲的教育和职业以及受访者的地域和户籍是导致IEOp问题的关键因素,而母亲职业以及受访者的政治身份对IEOp影响一直较弱。这与相关学者对北非以及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结果类似,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相似的机会不平等问题。此外,父代提供的职业相关机会集之中,父亲职业对子代收入影响较大,从事乡镇企、农业等相关职业的父代对子代收入的机会代际传递较强,该时期父代教育程度相关的机会代际传递相对较弱,而教育水平为中学或者职高的父代对子代收入相对具有较强的机会代际传递,总的来说中国人情社会的现状在改革开放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依然没有改变。而父代营建的家庭环境相关机会集中,家庭可控福利对子代收入影响约为20.39%,自有房产对子代收入影响约为19.03%。最后,在2013年10年回顾社会调查的IEOp感知的主观趋势检验中,我们发现受访者教育程度越高、属于城市户籍、出生于沿海地区,IEOp感知指数更高;同时可以看到,个体的收入越高具有的IEOp感知度越低;父代背景中父亲的教育和职业与IEOp感知显著正相关;此外,家庭环境效用对IEOp感知影响不显著,而个体与同龄人相比,越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具有更高的感知机会不平等指数;对于2003年以来社会地位下降的个体IEOp感知指数越大;主观检验充分反映了客观趋势分解的结论。
【关键词】:机会不平等 分解趋势 代际传递 IEOp感知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7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6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16-17
  • 1.2.1 研究对象16
  • 1.2.2 研究思路16-17
  • 1.3 文章结构安排17
  • 1.4 本文贡献与不足17-19
  • 1.4.1 本文的贡献17-18
  • 1.4.2 本文的局限18-19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19-30
  • 2.1 机会不平等(IEOp)问题溯源19-21
  • 2.2 机会不平等(IEOp)理论演进及应用21-24
  • 2.2.1 IEOp问题的经典分析法21-22
  • 2.2.2 IEOp研究的方法拓展22
  • 2.2.3 各国关于IEOp福利影响的相关研究22-24
  • 2.3 IEOp问题代际传递视角相关研究24-25
  • 2.4 IEOp核心理论概述25-28
  • 2.4.1 Sen的福利经济学背景25-26
  • 2.4.2 关于"Circumstance"的机会分析法26-27
  • 2.4.3 事前法(EX-Ante)和事后法(EX-Post)27-28
  • 2.5 国内相关研究及综述小结28-30
  • 第3章 方法与数据30-39
  • 3.1 EX-Ante方法30-31
  • 3.2 Counterfactual分布体系31-34
  • 3.2.1 参数分析法31-32
  • 3.2.2 “EDE-CF”逆现实技术法32-34
  • 3.2.3 偏效用的Counterfactual分解34
  • 3.3 IEOp的代际传递34-35
  • 3.4 数据库与数据处理35-39
  • 第4章 机会不平等(IEOp)的测度及分解39-54
  • 4.1 多方法的IEOp测度及变动趋势39-43
  • 4.2 IEOp双层级分解研究43-54
  • 4.2.1 经典参数法的趋势分解(Layer 1)43-48
  • 4.2.2 IEOp代际传递视角分解(Layer 2)48-54
  • 第5章 趋势主观验证—IEOp感知分析54-62
  • 5.1 个体IEOp感知基本测度54-56
  • 5.2 IEOp感知的努力因子视角56-58
  • 5.3 IEOp感知的影响因素58-62
  •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62-65
  • 6.1 主要结论62-63
  • 6.2 政策建议63-65
  • 致谢65-66
  • 参考文献66-73
  • 附件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君;;女性贫困、代际传递与和谐增长[J];财经科学;2009年06期

2 李昕;;我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林瑶;吴和鸣;施琪嘉;;创伤的代际传递[J];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09期

4 郭利芳;陈顺强;;彝区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文化理论的视角[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26期

5 ;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四川省阿坝州扶贫开发阻断农牧藏区贫困代际传递的综合举措[J];中国西部;2013年10期

6 张兵;;贫困代际传递理论发展轨迹及其趋向[J];理论学刊;2008年04期

7 王爱君;肖晓荣;;家庭贫困与增长:基于代际传递的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观点举要[J];江汉学术;2013年03期

10 覃凤琴;;破解“贫困代际传递”的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祝建华;;缓解城市低保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研究[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邢晓沛;王美芳;孔屏;;父母体罚的代际传递:体罚态度的中介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陈银娥;;社会福利制度反贫困的新模式——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4 杜薇;;广东省居民收入差异的代际传递效应[A];当代港澳研究·第12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振江;优先教育投入 防止贫困代际传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龙飞 实习生 韦林鹿;阻止:贫困代际传递[N];陕西日报;2014年

3 陈晓星 大学老师;警惕社会羞辱的代际传递[N];东莞日报;2010年

4 南望杉;不怕财富合法传承 就怕权力代际传递[N];检察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明海英;多学科合作应对贫困代际传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孙立忠等;家庭背景决定就业?[N];东方早报;2005年

7 新华社记者 白靖利 吕梦琦;虐童事件频发背后是幼教发展欠账[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明;湘桂黔边山区少数民族农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卿章艳;基于生计资本视角下的农村贫困代际传递[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孙涛;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代际传递及其变动[D];安徽大学;2016年

4 曹亚星;社会资本的代际传递问题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6年

5 张麟;有其父必有其子吗?中国教育代际传递的规模与机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6 李民昊;中国机会不平等的代际传递及变动趋势[D];山东大学;2016年

7 秦丽楠;依恋代际传递的内容和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肖斌;我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晓丽;当代中国社会资本代际传递之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5年

10 刘凤鸣;我国农村社会资本与贫困代际传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85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785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3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