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河南省 区域经济差异 泰尔指数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虽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但适度的经济差异也是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众多学者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以及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区,还有一部分集中于不同省份之间的经济差异研究,然而单独对一个省份内的经济差异研究比较少,具体到河南省,研究者就更少。河南省地处中原,贯通东西,连接南北,是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中原城市群的主战场,国内生产总值常年位居中部六省第一,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4938.2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5.49%,占中部六省的比重为25.2%。虽然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有助于加速经济分工,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合作,但过度的区域经济差异则会导致社会不稳定,阻碍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从而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形成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河南经济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河南自身,也影响着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因此研究河南区域经济差异,找出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河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基本经济理论,然后通过对河南省各地级市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以及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的比较全面分析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分析,发现1995-2014年20年间河南省的绝对经济差异逐步扩大,但相对差异以2006年为分界线,之前逐步扩大,之后逐步缩小,这与河南省大力实施三化协调发展密切相关。接着通过泰尔指数对河南经济差异进行分解,发现河南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贡献者是四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以及中原城市群内部的经济差异。接下来选取2014年河南省各地市3大类16项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根据最终得分和树状图将河南各地市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梯度。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五点建议政策;第一,重点建设增长极,发挥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第二,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发挥比较优势;第三,加大欠发达地区教育投资,逐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第四,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第五,加大欠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关键词】:河南省 区域经济差异 泰尔指数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6
- 0.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0-11
- 0.1.1 研究的背景10-11
- 0.1.2 研究的意义11
- 0.2 文献综述11-14
- 0.2.1 国外文献综述11-12
- 0.2.2 国内文献综述12-13
- 0.2.3 国内外研究评述13-14
-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14-15
- 0.3.1 研究内容14
- 0.3.2 研究方法14-15
- 0.4 创新与不足15-16
- 0.4.1 研究的创新之处15
- 0.4.2 论文的不足之处15-16
- 1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基础16-20
- 1.1 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概念16-17
- 1.2 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17-20
- 2 河南省经济差异的现状20-26
- 2.1 河南省经济发展概况20-21
- 2.2 河南省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21-26
- 2.2.1 河南省各地级市经济总量的变化21-23
- 2.2.2 河南省各地级市产业结构的变化23-24
- 2.2.3 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发展比较分析24-26
- 3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带来的主要问题26-29
- 3.1 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更加落后26
- 3.2 区域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26-28
- 3.3 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28-29
- 4 河南省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29-47
- 4.1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演变29-33
- 4.1.1 方法的选取与介绍29-30
- 4.1.2 河南省各地级市经济差异分析30-33
- 4.2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分解33-38
- 4.2.1 泰尔指数简介33-34
- 4.2.2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构成34-36
- 4.2.3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36-38
- 4.3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综合分析38-47
- 4.3.1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38-39
- 4.3.2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衡量方法39-40
- 4.3.3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值40-45
- 4.3.4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评价45-47
- 5 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47-51
- 5.1 重点建设增长极,发挥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47
- 5.2 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发挥比较优势47-48
- 5.3 加大欠发达地区教育投资,逐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48-49
- 5.4 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49
- 5.5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49-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竞梅;张宣昊;赵儒煜;;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4年12期
2 芦惠;欧向军;李想;叶磊;孙东琪;;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时空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06期
3 陈文娣;黄震方;蒋卫国;方叶林;;长江中游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时空演变特征[J];热带地理;2013年03期
4 王鑫磊;陈斐;王海萍;;中部地区经济格局动态演变的空间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07期
5 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1年05期
6 马颖忆;陆玉麒;;基于变异系数和锡尔指数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特区经济;2011年05期
7 徐敏;张树夫;;基于空间自相关模型的江苏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12期
8 杨智斌;曾先峰;;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0年06期
9 孟莹;谢守祥;彭潇;;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J];特区经济;2010年04期
10 刘效梅;;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文献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赵海;中部六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与趋同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00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800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