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提升环长株潭城市群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环长株潭城市群 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 协调力 政策建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快速融入全球化,尤其是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东部地区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能源短缺、环境治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国家对“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持,中部地区逐渐受到国际资本的青睐。城市群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已逐渐成为参与国际经济问题研究的地理单元。对中部地区城市群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进行研究评价,不仅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正确决策,也是承接地针对性地改善自身条件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在展宝卫产业转移承接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借鉴FDI区位选择理论,设计出了一套包括吸引力、鉴别力、支撑力、发展力四项子能力的“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的指标评价体系。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群,而非省、市等传统意义上的独立空间单位,进一步借鉴新地理经济学的"3D理论”,提出了城市群内部空间存在“协调力”,将对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一套由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城市群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评价体系。然后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首先对其经济发展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现状进行描述,并提出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再以中部地区其他5大城市群作为比较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对其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环长株潭城市群在协调力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在吸引力、鉴别力、支撑力及发展力四项子能力方面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针对环长株潭城市群在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方面的问题,提出促进其提升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环长株潭城市群 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 协调力 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研究方法与框架14-17
- 1.2.1 研究思路14-15
- 1.2.2 研究方法15
- 1.2.3 研究框架15-17
- 1.3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17-18
- 1.3.1 创新之处17
- 1.3.2 不足之处17-18
-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8-28
- 2.1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关系说明18-20
- 2.1.1 基本概念界定18-19
- 2.1.2 相关关系说明19-20
- 2.2 FDI路径下国际产业转移文献综述20-24
- 2.2.1 国际产业转移文献综述20-22
- 2.2.2 FDI区位选择理论文献综述22-24
- 2.3 产业转移承接力文献综述24-26
- 2.3.1 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定性研究25
- 2.3.2 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定量研究25-26
- 2.4 本章小结26-28
- 3 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指标体系构建28-42
- 3.1 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内涵28-29
- 3.2 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影响因素分析29-32
- 3.2.1 国际产业转移吸引力29-30
- 3.2.2 国际产业转移鉴别力30
- 3.2.3 国际产业转移支撑力30-31
- 3.2.4 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力31-32
- 3.3 基于城市群视角对指标体系影响因素的补充修正32-35
- 3.3.1 城市群的协调效应32-33
- 3.3.2 协调力的指标选取33-35
- 3.4 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指标体系设计35-42
- 3.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35
- 3.4.2 指标体系分析方法35-39
- 3.4.3 指标体系数据来源39-40
- 3.4.4 指标体系架构搭建40-42
- 4 环长株潭城市群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实证分析42-57
- 4.1 环长株潭城市群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现状42-52
- 4.1.1 经济发展现状42-48
- 4.1.2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现状48-51
- 4.1.3 环长株潭城市群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51-52
- 4.2 环长株潭城市群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实证分析52-56
- 4.2.1 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各项子能力实证分析52-55
- 4.2.2 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综合水平实证分析55-56
- 4.3 本章小结56-57
- 5 环长株潭城市群提升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力对策57-61
- 5.1 提升国际产业转移吸引力57-58
- 5.1.1 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对外开放程度57
- 5.1.2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57-58
- 5.2 提升国际产业转移鉴别力58
- 5.2.1 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信息服务平台58
- 5.2.2 提高教育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引进58
- 5.3 提升国际产业转移支撑力58-59
- 5.3.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商业便利化58-59
- 5.3.2 强化园区载体建设,积极促进产业集聚59
- 5.4 提升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力59-61
- 5.4.1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配套服务能力59
- 5.4.2 加强科技创新,增强内生发展动力59-61
- 参考文献61-67
- 附录67-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洁;;产业转移承接地效应的理论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3年01期
2 叶素云;叶振宇;;中国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市场潜力、资源禀赋与税负水平[J];南开经济研究;2012年05期
3 许和连;张萌;吴钢;;文化差异、地理距离与主要投资国在我国的FDI空间分布格局[J];经济地理;2012年08期
4 何龙斌;;“西三角”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力的比较与启示——以陕南为例[J];开发研究;2012年01期
5 赵果庆;罗宏翔;;中国FDI空间集聚与趋势面[J];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6 卢阳春;;“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10期
7 李娟;吴南;李祥;;产业转移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7期
8 张继焦;;中国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9 王恕立;张云;;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研究述评[J];现代商业;2011年02期
10 郭元f^;常晓鸣;;产业转移类型与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姜霞;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王楠;东北经济区产业转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苏重基;现代企业区位选择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廖和芸;苏北产业转移承接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2 沈晓;产业转移中企业和政府的行为决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25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825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