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美科技投入机制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美科技投入机制比较研究
【摘要】:自二十世纪以来,以研发能力为代表的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在可以观察的经验方面和事实上存在的实证方面,美国都是当今世界科技的执牛耳者,其经验是后发性现代化中国的学习榜样,虽然,1949年以来新中国从孱弱的科技水平发展今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比较两大经济体科技发展机制从从获取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可使中国发展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本文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在一定量数据分析基础上研究美国和中国科技投入机制,对当代中美两国的科技投入机制进行阐述和分析。本文重点研究了以下问题:第一,新中国建立以来科技体制从计划体制向市场化体制的基本演变过程,分析了演变的基本根据和历史惯性,并对其作出一定的相应评价。第二,根据人类配置资源的两大方式——计划与市场方式,分析中国的科技投入机制,从科技投入的实际财力、科技投入的主体、投入的动力机制等方面,根据历史演化对两大配置方式作出分析,探讨这一演化的基本效率。第三,对市场化成熟度极高的美国的科技投资机制从体制演化、科技投入财力变化、科技投入机制等方面作出分析。第四,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的科技投入机制差异,主要是市场化程度和范围的差异,提出经验性启示,主要是:科技投入仍然需要以市场化为根本导向,形成富有效率的科技投入机制;分类引导,努力培育不同类别的市场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快改革国家财政支付的RD投入,形成良性投入机制;加快推进中国科技研发体制的的人力资本机制改革;建立透明的科学研究和评价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是:远离市场化的科技投入机制都可能是低效率的。
【关键词】:科技投入 计划机制 市场机制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3;F171.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1.导论8-1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1.2.1 国外研究综述9-10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0-12
-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12-13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13-14
- 2.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管理体制演变14-25
- 2.1 新中国科技体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1949- 1976)14-21
- 2.2 中国科技体制的恢复和重建(1978-1992)21-22
- 2.2.1 工作重心的转移与重视科技发展21
- 2.2.2 该时期科技体制的特点21-22
- 2.3 全面科技体制改革时期(1992至今)22-25
- 2.3.1 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22-23
- 2.3.2 科技体制的基本演化23-24
- 2.3.3 科技体制改革的特点24-25
- 3.中国科技投入机制分析25-39
- 3.1 资源的配置方式25-28
- 3.1.1 计划配置资源25-27
- 3.1.2 市场配置资源27-28
- 3.1.3 资源配置中的失灵问题28
- 3.2 中国科技投入机制分析28-39
- 3.2.1 中国科技投入分析28-29
- 3.2.2 科技投入的主体分析29-31
- 3.2.3 科技投入动力机制31-39
- 4 美国科技投入机制分析39-53
- 4.1 美国科技体制演变39-42
- 4.1.1 美国二战前的科技与研发政策制度演变39-40
- 4.1.2 二战时期美国的科技体制40-41
- 4.1.3 美国科技体制的结构与运行机制41-42
- 4.2 美国科技投入机制分析42-53
- 4.2.1 美国科技投入的变化43-46
- 4.2.2 美国科技投入机制分析46-53
- 5.中美科技投入机制对比与启示53-60
- 5.1 美国与中国科技投入机制差异比较53-56
- 5.2 经验与启示56-60
- 5.2.1 科技投入仍然需要以市场化为根本导向,,形成富有效率的科技投入机制56
- 5.2.2 分类引导,努力培育不同类别的市场化的科技投入机制56-57
- 5.2.3 加快改革国家财政支付的R&D投入,形成良性投入机制57-58
- 5.2.4 加快推进中国科技研发体制的的人力资本机制改革58
- 5.2.5 建立透明的科学研究和评价机制58-60
- 6.结语60-62
- 参考文献62-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兰香;增加科技投入是政府的现实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年01期
2 敖娟;科技投入的结构性优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周岳盛;加大科技投入 促进科技创新[J];科技广场;2002年03期
4 高拓;中外科技投入情况比较(之一)——发达国家科技投入情况[J];河南科技;2004年08期
5 高拓;中外科技投入情况比较(之二)——部分发展中国家科技投入情况及中外比较[J];河南科技;2004年09期
6 张阳;迟树功;;论科技投入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理论学刊;2006年11期
7 余明江;;我国科技投入贡献的实证分析[J];铜陵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郑重;;上海加大重大工程科技投入[J];工程建设;2007年05期
9 韩霞;;完善我国科技投入管理机制的对策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朱珍;;大投入赢回高产出——“京、沪、陕”三地科技投入及运行机制分析[J];华东科技;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康;;科技投入及其管理模式研究[A];2006中国管理学家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黄昊;;中国科技投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探[A];转型期的中国未来——中国未来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浩邦;;构建科技投入增长机制 增强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南宁市为例[A];《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论文集[C];2005年
4 杨莲芬;李烨;;杭州市十大产业科技投入比较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5 李文光;;谈加大邮政和科技投入问题[A];四川省通信学会一九九四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张静萍;牛卫红;吴毅坤;靳慧霞;;长治市科技投入与高新技术发展趋势[A];山西省第七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7 韩永平;徐泉雯;;江苏省三大区域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关联的实证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8 程冰;;山东省科技投入发展对策措施研究[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二辑)[C];2006年
9 陈永杰;;改革科技投入机制变“伯乐相马”为“比赛选马”[A];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1~2012)[C];2012年
10 郝小江;;机遇与挑战[A];贵州省第二届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鄢来雄;把科技投入这篇大文章做好做足[N];中国信息报;2007年
2 记者 杜英;甘肃大幅提升科技投入[N];科技日报;2013年
3 ;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政策落地率[N];东莞日报;2013年
4 张晓磊;我市完善科技投入机制 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N];承德日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王晓涛;堵住科技投入的“政出多门”[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6 温越岭;科技投入多元格局破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7 王一娟 樊娟;科技投入:政府要有所作为[N];经济参考报;2004年
8 孔德芳;交卷倒计时:战略研究破题在即[N];科技日报;2004年
9 记者 柳青 谭学亮 郭娟;科技投入 四两拨千斤[N];中国财经报;2006年
10 闵丽男;发挥财税政策作用 构建自主创新体系[N];中国税务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邓力群;科技投入的绩效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王卫;城市科技投入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曹泽;区域创新资源投入结构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元杰;基于合作博弈的区域科技投入主体结构优化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4年
2 富望龙;中国科技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3 李颖;当代中美科技投入机制比较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16年
4 王伟柱;建设创新型河南的科技投入政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5 柯忠义;科技投入对广东省经济影响的测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廖添土;科技投入多元化的模式选择与机制建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淑敏;新时期我国科技价值观与科技投入政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房甜甜;青岛市科技投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9 杨彦超;区域科技投入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10 叶晓辉;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科技投入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92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892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