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人无三分银”的历史考察
本文关键词:贵州“人无三分银”的历史考察
【摘要】:“人无三分银”是形容贵州经济情况的一句民谚,“人无三分银”的说法让贵州一度背负着“贫穷”的声名。“人无三分银”的内涵是什么,历史时期贵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主题。本文以明至民国时期有关贵州经济情况的史料为基础,采用文献法、计量法、比较法、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对明至民国时期贵州百姓的经济情况以及贵州省整体的经济情况进行研究,对“人无三分银”的说法进行历史考察。本文首先介绍“人无三分银”的内涵,接着从两大角度:一是贵州百姓角度,包括历史时期贵州百姓人均耕地数、贵州农作物亩产量、对比贵州不同地区百姓的生活状况;二是贵州省整体经济角度,包括历史时期贵州省田赋收入、人口数、对比贵州经济与周边省份经济;论述了明至民国时期贵州经济的真实情况,对“人无三分银”的说法作出历史考察。本文最后对“人无三分银”的提法给贵州带来的影响作了简要论述。研究表明:第一,“人无三分银”有两层含义,既反映了商品经济下贵州百姓的贫穷又反映了贵州整体经济的落后;第二,从“贵州省整体经济水平”来看,明至民国时期贵州整体经济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落后于周边的云南、湖南、四川三省;第三,从“贵州省百姓角度”来看,明至清末贵州百姓整体经济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民国中后期贵州百姓整体经济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且历史时期贵州各地区百姓经济状况存在差异,“人无三分银”并非一个一概而论的结论,应辩证看待这一民谚。
【关键词】:贵州 人无三分银 历史考察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5
- 前言5-12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5-6
- 二、本研究创新之处6-7
- 三、研究综述7-12
- 第一章 贵州“人无三分银”的含义12-18
- 一、“人无三分银”反映商品经济下贵州百姓的贫穷14-16
- 二、“人无三分银”反映贵州整体经济的落后16-18
- 第二章 从贵州百姓角度看历史时期贵州“人无三分银”18-29
- 一、贵州“人无三分银”存在时间差异18-26
- 二、贵州“人无三分银”存在空间差异26-29
- 第三章 从贵州省整体经济角度看历史时期贵州“人无三分银”29-40
- 一、历史时期贵州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34
- 二、历史时期贵州经济落后云南、湖南、四川三省34-40
- 第四章 “人无三分银”的提法给贵州带来的影响40-44
- 一、外界眼中的贵州形象40-42
- 二、“人无三分银”给贵州经济带来的影响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9
- 附表49-50
- 致谢50-51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文中,姜虹,杨红,詹永发;贵州辣椒[J];辣椒杂志;2005年03期
2 夏清明;入世对贵州农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3年01期
3 许明;独木桥与阳关道——贵州包干到户始末[J];理论与当代;2004年06期
4 许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J];理论与当代;2004年10期
5 程剑平;肖露;;程剑平:事业吸引我从以色列到贵州[J];当代贵州;2007年14期
6 王永平;张绍刚;张婧;何嘉;;提升贵州辣椒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思考[J];长江蔬菜;2009年19期
7 罗凌;;贵州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J];当代贵州;2009年22期
8 范同寿;;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开发[J];当代贵州;2010年08期
9 ;持续干旱重创贵州农业[J];当代贵州;2011年28期
10 张和喜;王群;王鹏;蔡长举;刘浏;;贵州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婷;;浅析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何晓艺;;贵州城乡协调发展浅析[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马家瑜;;建国六十周年之际谈贵州州经济社会之发展现状——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浅析[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黄伟秀;范勇;李冀中;;以“电脑农业”为突破口,缩小贵州“数字鸿沟"[A];“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5 陈谨之;;贵州率先启动农村改革亲历记忆[A];与改革同行——体改战线亲历者回忆[C];2013年
6 黎平;;从保住青山绿水看贵州新农村建设[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C];2008年
7 刘作易;;认真学习中央文件精神 加快贵州农业科技创新[A];贵州省第二届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张景宽;;当前贵州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9 黄钧儒;谢一;;开放兴黔——贵州崛起的必由之路——明代贵州经济发展的一点启示[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10 陈薇;宋山梅;;基于SWOT分析的贵州特色农业研究[A];贵州省高效生态(有机)特色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惜然;“公园省”定位非贵州莫属[N];贵州民族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柳路 本报通讯员 顾海凇;科技引领贵州经济社会提速转型[N];光明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吴兴春 李倩;贵州特产的转型[N];贵州民族报;2013年
4 刘超凡;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必然选择[N];贵州日报;2007年
5 钱文;贵州13万多名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N];中国工商报;2008年
6 赵勇军 刘久锋;贵州特色农业优势初显[N];农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国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为贵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强大支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8 《贵州日报》原社长 总编辑 高级编辑 著名文化学者 刘学洙;马蹄VV出黔疆[N];贵州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通讯员 林茂申;多彩贵州 蓄势腾飞[N];经济日报;2012年
10 罗石香;贵州产业发展激发致富期盼[N];中国联合商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黎平;贵州现代林业实现途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王永平;贵州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与实现途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文书;抗战时期贵州保甲制度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2 孙贺;贵州“人无三分银”的历史考察[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3 戴成;贵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4 常湘芸;贵州“天无三日晴”的历史考察[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5 胥思省;清代贵州开发及其影响初探[D];西南大学;2010年
6 张勃;未来快速通道条件下贵州农业的发展[D];贵州财经学院;2011年
7 赵立飞;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
8 张贵祥;贵州特色农业的开放创新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2008年
9 韦华培;抗战时期贵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敏;清代贵州移民叙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20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92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