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不同知识基础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6 12:28

  本文关键词:不同知识基础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知识基础 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能力 互动关系


【摘要】:产业知识基础是研究区域创新的一个新视角,区域创新的实质在于知识或技术的产生、扩散与利用,而在区域创新的知识配置中,知识基础是最重要的因素,知识基础又会因产业不同而在本质上不同,因而产业知识基础从本质上影响区域创新。产业集聚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对区域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反过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能够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提高区域产业集聚能力的重要途径,从产业知识基础的角度出发研究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解析型与合成型知识基础进行了产业划分,采用区位商分析方法对我国31省市以及东、中、西部地区1997-2011年解析型与合成型知识基础产业的集聚度进行了定量测度,然后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最后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不同类型知识基础产业集聚度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是解析型与合成型知识基础产业的集聚高地,同时也是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中西部地区与之梯度差异十分明显;解析型与合成型知识基础产业的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格局均与我国环渤海、长三角与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分布格局相吻合;对我国31省市整体而言,解析型与合成型知识基础产业集聚度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互动关系;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类型知识基础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解析型与合成型知识基础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双向的互动关系,中部地区合成型知识基础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互动关系,西部地区两种产业知识基础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双向互动关系,但其区域创新能力对合成型知识基础产业集聚有显著的单向正影响。针对实证中发现的问题,本文就如何促进不同知识基础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互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知识基础 产业集聚 区域创新能力 互动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28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3-14
  • 1.1.1 研究背景13-14
  • 1.1.2 选题意义14
  • 1.2 文献综述14-23
  • 1.2.1 关于产业知识基础的研究14-17
  • 1.2.2 关于产业集聚测度的研究17-19
  • 1.2.3 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19-21
  • 1.2.4 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研究21-23
  • 1.2.5 研究述评23
  •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内容23-28
  • 1.3.1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23-26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26
  • 1.3.3 本文创新点26-28
  • 第2章 不同类型知识基础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互动机制分析28-37
  • 2.1 产业知识基础的类型与特征28-31
  • 2.1.1 产业知识基础的概念与类型28-29
  • 2.1.2 解析型与合成型知识基础的特征比较29-30
  • 2.1.3 解析型与合成型知识基础的行业设置30-31
  • 2.2 不同类型知识基础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互动机制31-36
  • 2.2.1 不同类型知识基础的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31-34
  • 2.2.2 区域创新对不同类型知识基础产业集聚的影响34-36
  • 2.3 本章小结36-37
  • 第3章 我国不同类型知识基础产业集聚的测度37-46
  • 3.1 测度指标和方法37-39
  • 3.1.1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简介37-38
  • 3.1.2 测度方法与指标的选取38-39
  • 3.2 我国31省市解析型与合成型知识基础产业集聚测度结果39-41
  • 3.2.1 数据来源及处理39
  • 3.2.2 测度结果39-41
  • 3.3 我国解析型与合成型知识基础产业集聚的时空分异分析41-44
  • 3.3.1 解析型与合成型知识基础产业集聚度的空间差异41-43
  • 3.3.2 解析型与合成型知识基础产业集聚度的动态变化43-44
  • 3.4 本章小结44-46
  • 第4章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时空分异分析46-53
  • 4.1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46-48
  • 4.1.1 指标选取原则46
  • 4.1.2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46-48
  • 4.2 区域创新能力的定量评估48-50
  • 4.2.1 主成分分析法简介48
  • 4.2.2 数据来源及处理48
  • 4.2.3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48-50
  • 4.3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时空分异分析50-51
  • 4.3.1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分析50
  • 4.3.2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动态变化50-51
  • 4.4 本章小结51-53
  • 第5章 不同知识基础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及地区差异分析53-64
  • 5.1 解析型与合成型知识基础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地区差异分析53-59
  • 5.1.1 我国31省市整体分析53-56
  • 5.1.2 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差异分析56-59
  • 5.2 区域创新能力对解析型与合成型知识基础产业集聚的影响及地区差异分析59-62
  • 5.2.1 我国31省市整体分析59-60
  • 5.2.2 东、中、西部地区区域差异分析60-62
  • 5.3 本章小结62-64
  • 第6章 促进不同知识基础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互动的政策建议64-69
  • 6.1 不同知识基础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互动中的问题64-65
  • 6.1.1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且有扩大趋势64
  • 6.1.2 我国制造业整体结构较低下,高技术产业发展不充分64-65
  • 6.1.3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梯度差异明显65
  • 6.1.4 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互动不足且存在区域差异65
  • 6.2 促进不同知识基础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互动的政策建议65-69
  • 6.2.1 促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与结构优化66
  • 6.2.2 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并兼顾区域协调发展66-68
  • 6.2.3 创造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互动的有利环境68-69
  • 结论与研究展望69-71
  • 参考文献71-78
  • 致谢78-79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所参与的课题目录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五位[J];包装世界;2006年02期

2 李万明;郑国锋;;提升新疆区域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年29期

3 金高云;;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想[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2期

4 冉茂瑜;周彬;顾新;;“十五”期间四川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2期

5 张军;杜国林;;辽宁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年03期

6 杨志江;;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辨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7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出炉 江苏实现三连冠粤京沪浙鲁列前六[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1年12期

8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四连冠”[J];江苏建材;2013年01期

9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沪京津苏粤浙进入创新型地区[J];领导决策信息;2013年02期

10 皮宗平;韩子睿;;江苏何以取得全国区域创新能力“四连冠”?[J];群众;201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咚;林莉;葛继平;;研发投入对辽宁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2 漆艳茹;刘云;侯媛媛;;基于专利影响因素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3 缪胜光;陈国宏;李美娟;;基于云理论的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薛风平;;基于LS-SVM的区域创新能力预测模型[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朱彬;;基于BP神经网络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实证研究[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6 沈能;;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7 潘雄锋;刘清;赵一霖;;基于企业层面的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与分析[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薛风平;;区域创新能力结构及其非线性测评模型[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沈能;刘凤朝;;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于守华;;苏州市及周边地区创新软环境对提高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启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蕾;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全国第一[N];中国工业报;2010年

2 吴红梅;江苏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跃居全国第一[N];新华日报;2010年

3 记者 陈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出炉[N];科技日报;2010年

4 记者 杜颖梅;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夺得“四连冠”[N];江苏经济报;2012年

5 通讯员 蒋历军 记者 毛庆;江苏夺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四连冠”[N];南京日报;2012年

6 记者 吴红梅;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四连冠”[N];新华日报;2012年

7 记者 杨婧如;深圳发布区域创新能力报告[N];深圳特区报;2013年

8 记者 陈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出炉[N];科技日报;2013年

9 记者 杨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创建国家试点城市[N];淮安日报;2014年

10 记者  肖国强;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五[N];浙江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卢时雨;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效率关联性分析及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陈玉川;区域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3 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4 薛风平;区域创新能力测评与提升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陈黎;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付智;江西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7 马明;网络基础设施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云枫;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良;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宁远;人口结构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霍聪聪;我国电子及通讯制造业知识溢出对创新能力影响实证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守桢;金融资本、金融结构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周水松;上市公司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7 蒋婷;不同知识基础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8 李博雅;我国东西部合作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9 熊衍飞;江西省设区市区域创新能力及其提升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魏彦莉;区域创新能力理论分析与实证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923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923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0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