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技术溢出及吸收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东、中、西部地区与全国的比较
本文关键词:自主创新、技术溢出及吸收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基于东、中、西部地区与全国的比较
【摘要】:依据经济增长理论,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西藏除外),结合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中国各地区的自主创新、省际之间的技术溢出以及吸收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构造基于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各因素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西部地区的空间效应最为明显.从影响经济增长的各因素看,中国经济增长仍主要靠对劳动力以及资本的投入拉动;一个地区对RD的投入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会通过技术溢出显著影响与其地理位置邻近的地区的经济增长,且该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将越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提出相关建议.
【作者单位】: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自主创新 技术溢出 吸收能力 经济增长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优势技术与新疆资源效率”(06JJD80009) 2013年新疆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基地招标项目“本土企业创新发展系统与创新模式研究”(202-61098)
【分类号】:F124
【正文快照】: 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地区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即可实现地区的经济增长.据相关研究证明,1960—1989年间,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50%~87%[1],足以证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该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喜仓;徐朋辉;;R&D知识溢出对江苏城市创新绩效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2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安源;钟韵;;研发和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绩效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广东21个地级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01期
2 曾春媛;范奇伟;王锦;杨妮娜;;高校R&D对中关村科技园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3年06期
3 李高扬;刘明广;;创新型城市的评价研究现状评述[J];工程管理学报;2013年06期
4 吴素春;;创新型城市内部企业R&D模式与创新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4年01期
5 段婕;梁绮琪;;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产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以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14期
6 谢兰云;;R&D投入、技术溢出及吸收能力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年12期
7 王春杨;;中国区域创新差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15年05期
8 牟子颖;;浙江区域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17期
9 王崇锋;;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效率的调节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晓珍;科技经费配置对市场创新绩效影响测度及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2 陈玉娟;知识溢出、科技创新与区域竞争力关系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3 马池顺;创新资源视角下的创新型城市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吴素春;科技创新型城市内部科研合作绩效及合作网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姜雷;我国省际R&D溢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2 赵国清;国际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徐晶;财政与金融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玉鸣;何建坤;;研发溢出、区域创新集群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2 朱秀梅;;高技术企业集群式创新机理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3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4 陈继勇;盛杨怿;;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5 朱秀梅;蔡莉;;基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对知识溢出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4期
6 梁琦;知识溢出的空间局限性与集聚[J];科学学研究;2004年01期
7 苏方林;;中国省域R&D溢出的空间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年05期
8 吴玉鸣;;官产学R&D合作、知识溢出与区域专利创新产出[J];科学学研究;2009年10期
9 赵奇伟;张诚;;金融深化、FDI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7~2004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10 苏方林;;地级市R&D知识溢出的GWR实证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皮卫宁;周林;;我国FDI技术溢出问题及其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04期
2 白露;王向阳;;FDI技术溢出机理及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5期
3 黄正松;余敏;;贵州FDI技术溢出存在性的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2年28期
4 卢健;浅谈“技术溢出”[J];商业研究;2000年04期
5 卢健;“技术溢出”的几个问题[J];天府新论;2000年05期
6 吴德进;外商投资对福建工业增长和技术溢出的贡献[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李春顶;FDI技术溢出路径的深层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5年08期
8 杨文举;以贸易为媒介的国际技术溢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07期
9 姚利民 ,唐春宇;独资与合资方式的技术溢出效果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10期
10 林吉双;杨继军;;FDI技术溢出的路径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金融;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方华;李守芹;;FDI技术溢出、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爽英;唐小我;邵云飞;;双向技术溢出模式下的集群自主创新的市场激励机制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林兰;曾刚;;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与溢出地技术区位研究初探——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钟昌标;;FDI对内资企业技术溢出绩效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凌飞;利用技术溢出获得“跳跃式”持续增长[N];社会科学报;2001年
2 邵生余;为“技术溢出”拓展空间[N];新华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赵策 王攀 毛一竹 王爱华;外资在华研发中心技术溢出 或演绎“蝴蝶效应”[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4 安礼伟;外向配套催生本土企业成长[N];中国信息报;2007年
5 梅永红;主动从外资技术溢出中获益[N];人民日报;2003年
6 记者 代桂云 通讯员 王淼 江尧明;青岛市政协督办提案力促大小企业协同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谭涛;屹立的科技精神[N];湘潭日报;2014年
8 糜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动因与机制研究述评[N];财会信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章迪思;如何做创新世界的“钉子”[N];解放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磊;中国外向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符淼;技术溢出的空间计量和阈值回归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徐磊;基于吸收能力视角的FDI技术溢出门槛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朱佩枫;企业跨区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测度与分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 孙彩虹;技术溢出下企业合作研发博弈分析与协同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朱敏;海外人才回流与FDI技术溢出[D];山东大学;2013年
8 杨红丽;FDI技术溢出[D];复旦大学;2014年
9 靳娜;中国FDI技术溢出影响因素与渠道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10 杨亚平;基于后向关联的FDI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梅;基于行业视角的我国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8年
2 陆亚丽;影响FDI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3 陈超;FDI技术溢出与我国吸收能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兰爽;FDI技术溢出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5 魏巍;制度因素对中国FDI技术溢出的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6 唐兰;金融发展、FDI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D];西南大学;2015年
7 王圳;吸收能力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戴娟;东道国制度质量对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9 李亚琦;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10 郭梦晓;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对中国东中西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31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93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