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管治视角下的上海市开发区共建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空间管治视角下的上海市开发区共建问题研究
【摘要】:开发区已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但是近年来随着开发区制度创新收益逐步耗散,空间上形成了“发达地区有项目没土地,欠发达地区有土地但缺项目”的困局,地方保护主义导致部分开发区投资环境封闭,开发区共建作为解决以上问题的一种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关注。上海在开发区共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开创了长三角地区异地共建开发区的先河。空间管治不同于统治,它崇尚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对话、协调、合作以弥补政府和市场调控的不足。因此本文以上海市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以空间管治作为核心理论基础,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基于空间管治的视角,构建了开发区共建的理论分析框架,探寻了政府、社会资本、企业层面多元利益主体参与下的开发区共建管治模式。(2)采用定量数据分析和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OM模型结合的方法,从上海市开发区空间分布演进特征、空间效益以及空间聚类分析三个层面,总结了上海市开发区的空间特征,为开发区共建提供可行性依据。(3)基于以上数据分析结果和实地访谈的资料,总结了上海市开发区共建的内在机理、合作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作为案例分析,探讨了其“一区六园三分区”开发区共建的发展路径,以期对其他开发区提供经验参考。经过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市开发区的空间特征。空间分布上,上海市开发区大致经历了“集聚—分散—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并且开发区的分布使原有的城市空间碎化,形成多层级的空间管治形态。空间效益上,上海近郊区开发区的数量最多,占地面积最大,集聚了最多的工业生产,土地利用潜力优于其他区域。空间聚类分析上,上海市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梯度差异,近一半开发区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阶段(40.6%),空间形态呈现从边缘区向外辐射式递减,且发展水平良好的开发区集聚组团,以产业带状分布。由此可见,上海市开发区有必要进行联合共建,提升综合竞争力。(2)上海市开发区共建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由于多元化管治可以更好地反映复杂个体偏好,比单纯的政府垄断的管治模式更有效率,因此本文把上海市开发区共建模式按照多元利益主体的不同,划分为4种:政府主导、开发区主导、企业市场化主导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目前上海市开发区共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地方政府换届导致政策变更,税收返还政策的撤销,高层次人员不愿到承接方开发区,承接方开发区的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地方保护主义等。(3)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共建经验。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公司化经营实现品牌输出;共建开发公司统一管理;依托产业链,实现产业能级提升;缔结友好园区;“平台经济”合作;盘活存量土地“腾笼换鸟”;成立协调管理机构等。
【关键词】:空间管治 开发区 开发区共建 上海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5
- 第一章 绪论15-22
- 1.1 研究背景16-17
- 1.2 研究意义17-19
- 1.2.1 理论意义17-18
- 1.2.2 现实意义18-19
- 1.3 研究设计及框架体系19-20
- 1.3.1 研究思路19
- 1.3.2 技术路线19-20
- 1.3.3 研究内容20
- 1.4 研究创新之处20-22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22-39
- 2.1 概念界定22-27
- 2.1.1 开发区22-24
- 2.1.2 空间管治24-26
- 2.1.3 开发区共建26-27
- 2.2 理论基础27-31
- 2.1.1 空间管治理论27
- 2.1.2 增长极理论27-28
- 2.1.3 产业转移理论28-29
- 2.1.4 价值链理论29-30
- 2.1.5 流动空间理论30-31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31-38
- 2.3.1 关于开发区的研究31-33
- 2.3.2 关于空间管治的研究33-35
- 2.3.3 关于开发区共建问题的研究35-38
- 2.4 本章小结38-39
- 第三章 上海市开发区共建背景分析39-68
- 3.1 基于空间管治的开发区共建理论分析框架39-44
- 3.1.1 政府层面39-41
- 3.1.2 社会资本层面41-43
- 3.1.3 企业层面43-44
- 3.2 上海市开发区空间特征分析44-64
- 3.2.1 上海市开发区空间分布演进44-50
- 3.2.2 上海市开发区空间效益分析50-57
- 3.2.3 上海市开发区空间聚类分析57-64
- 3.3 上海市开发区共建现状64-66
- 3.4 本章小结66-68
- 第四章 上海市开发区共建发展模式分析68-84
- 4.1 上海市开发区共建模式的形成机制及模式分析68-76
- 4.1.1 上海市开发区共建的内在机理68-71
- 4.1.2 上海市开发区共建的合作模式71-75
- 4.1.3 上海市开发区共建存在的问题75-76
- 4.2 漕河泾共建模式案例分析76-82
- 4.2.1 漕河泾发展现状77-79
- 4.2.2 漕河泾共建模式发展路径79-82
- 4.3 本章小结82-84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84-87
- 5.1 主要结论84-86
- 5.2 不足与展望86-87
- 参考文献87-94
- 附录94-96
- 硕士学习期间的科研工作及成果96-97
- 致谢97-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捷;开发区可以发展得更好──访中国开发区协会会长赵云栋[J];开放潮;2001年08期
2 王傲兰;开发区往哪走[J];安徽决策咨询;2001年09期
3 郑京淑;开发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以江苏为例[J];安徽决策咨询;2002年01期
4 刘涛;入世后的开发区:痛并快乐着[J];科技创业月刊;2002年02期
5 孙振华;开发区如何“开”而能“发”——从合肥两家国家级开发区看我省开发区努力的方向[J];湖南经济;2003年09期
6 钟木达;对福建省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J];开放潮;2003年09期
7 李振文;重要战略机遇期广西开发区加速发展的战略选择[J];广西经贸;2003年11期
8 施用斌;开发区发展新阶段的政策取向[J];安徽决策咨询;2003年11期
9 祖强,张蔚菊,薛莉;当前江苏省开发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唯实;2003年10期
10 杨思涛;开发区的动力与活力[J];人民论坛;200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云栋;;中国大陆开发区的发展与探讨[A];城市土地利用和农地保护——'96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究会论文集[C];1996年
2 雷诚;范凌云;;由“政策区”到“综合城区”——开发区的转型之路探讨[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尤毅平;;开发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吴宝霖;;用立法手段促进开发区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A];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祁巍锋;;浙江省开发区管理模式选择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张佩华;吴小慈;;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 创新开发区管理模式[A];2005年“数字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金莎;;浦东治理模式特点及其对中国开发区现代化治理的启示[A];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国际大都市区域发展战略——“国际大都市区域发展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解晓宏;;关于开发区建设用地几个政策问题的探讨[A];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国土地学会199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9 中共上海市工业党校课题组;;上海开发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现有管理模式探讨[A];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Ⅱ)[C];2003年
10 许景;;群像空间:长三角开发区群体化发展行为初探[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两会报道;开发区管委会亟须明确地位管理权限[N];广州日报;2007年
2 吴锋;开发区风向标:谁最具竞争力?[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3 本报评论员;开发区必须在清理中实现转型[N];南方日报;2007年
4 本版编辑 沈文敏 赖伟行 何勇 张志峰 宣宇才;各地开发区继续“停、清、撤”[N];人民日报;2006年
5 聂春林邋实习记者 王传晓;开发区扩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记者 张勇斌 师威;举全市之力支持开发区加快发展[N];铁岭日报;2006年
7 何迪邋实习生 胡晏梅;我市开发区管理工作受省督查组肯定[N];孝感日报;2007年
8 记者 胡丹;省政府调研组来我市调研开发区建设工作[N];黄冈日报;2009年
9 首席记者 李建平;开发区之于昆明:意味杂陈[N];昆明日报;2009年
10 陈少蔚;山东开发区将面临再次“瘦身”[N];中国企业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霞;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洪燕;开发区生命周期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张志胜;开发区的治理与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文庆;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5 张艳;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实践及转型[D];同济大学;2008年
6 冷希炎;中国开发区制度空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朱彦恒;基于系统理论的开发区产业演进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8 刘刚;北京市开发区土地资源开发与微观治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赵臻;基于托管模式下中国开发区建设的治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10 蔡宇飞;基于开发区生命周期理论的国家级经开区与高新区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玉姝;我国开发区管理模式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2 王宇灏;我国开发区治理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缪红波;浙江省开发区管理体制发展和完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李艳;开发区建设对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机理及影响程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沈福喜;开发区投资环境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孙立平;区域开发区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柳鹏飞;河南省开发区建设与管理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8 李晓琳;我国开发区建设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潘群威;后开发区时代省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10 侯思远;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45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945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