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我国高等教育省际差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04 09:38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等教育省际差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高等教育 差异 人力资本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继续深化,知识经济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不断加重。一方面,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确立了科技和教育发展才是兴国战略的条件和基础,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承担着输送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愈加紧密,已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发动机。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投入、规模、质量更是有了飞速提升。但高等教育省际间投入差异依旧明显,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现象依旧突出,合理推进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任务依旧严峻。基于此考虑,本文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以及高等教育差异对经济增长影响两方面出发,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试图为我国高等教育优化以及推进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提供相应参考依据。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与新经济增长理论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借助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讨,最后通过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计量模型进行检验分析。其结论主要分为两部分。高等教育省际投入、规模、质量差异方面:(1)高等教育投入省际非均衡性较大,生均投入差异性较小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基础薄弱,中部地区教育投入总量虽不匮乏,但人口基数较大,导致生均投入不足,全国范围内东部与西部地区生均相对投入较高,中部地区呈现相对“塌陷”现象。(2)高等教育规模集聚现象明显10年间专科生集聚程度下降,本科生集聚程度不断上升。高等教育规模重心整体持续向西南偏移,本科生重心偏移的距离最远,研究生偏移距离最近,高等教育研究生规模较大区域位于东部偏北地区,中部以及南部地区近些年本科生教育规模发展迅速。通过lisa局部自相关对万人在校规模进行研究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生、本科万人在校人数规模空间上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集聚,而专科生的规模逐渐向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安徽等地转移。(3)高等教育质量整体较低,高等教育质量优势地区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广东等地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水平偏低,质量较优地区集中在东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广东以及中部地区的湖北省。中部大多省份如河南、安徽、河北、湖南等高等教育规模较大,高等教育质量相对较低;西部地区除四川省外,教育规模以及教育质量状况均相对落后。高等教育差异对经济增长影响实证方面:(1)本专科劳动力人力资本贡献高于研究生劳动力人力资本经济贡献我国经济增长依托固定资产投资的带动作用依旧存在,但高等教育劳动力人力资本通过知识积累以及技术创新等途径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趋势已经确认。2003-2012年间经济增长主要依托内生因素的作用,外生技术进步等因素作用较小。研究生劳动力由于规模较小,尚未形成规模经济,所以经济贡献不大。整体而言,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受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影响较大,研究生等高层次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影响力逐渐显现;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低学历劳动力驱动,西部地区仍主要依托物质资本投入推动经济发展。(2)专科生经济收益高于本科生经济收益高于研究生经济收益现阶段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贡献水平仍较低。企业成本与收益角度对高等教育各层次劳动力人力资本分析结果表明,专科生劳动力人力资本收益高于本科生劳动力人力资本收益,本科生劳动力人力资本收益高于研究生劳动力人力资本收益。同时,金融危机对研究生劳动力影响最大,对本科生与专科生劳动力有推动作用。对此,本文提出了几点相应建议:第一,加快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加大专科教育投入,将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区分开来,专科教育实现以技能创新培养为主。第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改善经济发展水平,促使高层次科技人才找到合适的劳动岗位,进而优化就业结构。第三,放开就业门槛,推进高效就业。摒弃社会招聘活动设置特定教育门槛以及父母对子女一昧追求高学历而不重培养的现象,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关键词】:高等教育 差异 人力资本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1;G649.2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4
  • 1 绪论14-18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4-15
  • 1.1.1 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意义15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15-18
  • 1.2.1 研究内容15-16
  • 1.2.2 研究方法16-17
  • 1.2.3 技术路线17-18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18-26
  • 2.1 理论基础18-20
  • 2.1.1 新经济增长理论18-19
  • 2.1.2 人力资本理论19-20
  • 2.2 文献综述20-26
  • 2.2.1 国外文献综述20-21
  • 2.2.2 国内文献综述21-23
  • 2.2.3 文献评述23-26
  • 3 高等教育发展的省际差异26-52
  • 3.1 高等教育投入分析26-32
  • 3.1.1 研究指标26-27
  • 3.1.2 高等教育投入均衡性比较27-30
  • 3.1.3 高等教育投入差异比较30-32
  • 3.2 高等教育规模分析32-41
  • 3.2.1 具体研究方法33-35
  • 3.2.2 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规模分析35-38
  • 3.2.3 高等教育万人在校人数规模分析38-41
  • 3.3 高等教育质量分析41-49
  • 3.3.1 优质高等院校空间分布与均衡性研究42-45
  • 3.3.2 一般高等院校均衡性研究45-46
  • 3.3.3 高等院校加权后的空间分布与质量研究46-49
  • 3.4 小结49-52
  • 4 高等教育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52-70
  • 4.1 高等教育差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52-54
  • 4.2 高等教育各层次经济贡献研究:实证分析54-62
  • 4.2.1 计量模型的设定54-56
  • 4.2.2 指标的选取56-57
  • 4.2.3 计量初步结果与模型修订57-58
  • 4.2.4 模型修订后的结果与讨论58-62
  • 4.3 高等教育各层次经济收益差异:实证分析62-68
  • 4.3.1 计量模型的设定62-63
  • 4.3.2 指标的选取63-64
  • 4.3.3 计量结果检验与讨论64-68
  • 4.4 小结68-70
  • 5 结论与展望70-74
  • 5.1 结论70-73
  • 5.2 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80
  • 致谢80-82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82-84
  • 附录A84-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宣文;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2 李正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解与反思[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陈海梁;;论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J];中国统计;2006年08期

4 周铁刚;;试论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及预期[J];才智;2011年07期

5 张振斌;;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概念和宏观经济增长目标[J];学习与探索;1984年04期

6 朱乐尧;;论经济增长[J];学习与探索;1985年06期

7 黄泽华;;扬森:《香港经济增长与政策》[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01期

8 陈云卿;经济增长与生态[J];管理科学文摘;1994年01期

9 柴振荣;东南亚经济增长的展望[J];管理科学文摘;1998年10期

10 尹国英;经济增长新理论浅述[J];管理科学文摘;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玉平;;论需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王京安;;区域信息能力及其经济增长含义[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史向东;;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我国的特殊性[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4 姜树蔚;;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条件与趋势[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5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建;;要防止经济增长下滑[A];当前形势与改革座谈会内容汇编[C];2011年

7 朱勇;李春林;屈驳韵;;河北省经济增长与投资、消费的关系分析[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孙玉萍;霍宝银;;关于江滨农场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调研报告[A];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分会场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构建和谐农场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9 张颖;汪昌来;;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A];’2001天津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诸大建;孟维华;徐萍;;1980—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福利的贡献[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红 刘贵俊;岷县: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增长[N];定西日报;2008年

2 ;2002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N];中国信息报;2002年

3 汤敏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民间投资与中小企业将引领明年经济增长[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4 中宏形势跟踪课题组 杨大侃;未来净出口走势对经济增长有影响[N];上海证券报;2010年

5 中宏形势跟踪课题组;经济增长总体依旧呈回落态势[N];上海证券报;2011年

6 通讯员杨英;大中型企业“领跑”工区工业经济增长[N];哈密日报(汉);2012年

7 中宏形势跟踪课题组;外需疲弱是经济增长面临的一大风险[N];上海证券报;2012年

8 记者 王哲 通讯员 吴杰;武汉经济增长发力[N];湖北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谢臻;经济增长需中小企业来助力[N];联合时报;2012年

10 华安基金投资研究部总监 杨明;从知识积累角度认识经济增长[N];上海证券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萍;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肖锋;文化软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甘南(Tsambaa Gantulga);蒙古国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王知非;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及推进城市化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卡兹(Kazi Mohammed Kamal Uddion);汇率的决定因素和孟加拉国的经济增长与汇率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余尊宝;可持续经济福利视角下的真实经济增长评价与实证[D];重庆大学;2015年

7 李传超;全球化分工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超越路径[D];山东大学;2016年

8 乌仁格日乐;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D];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9 KAPTCHOUANG NGUEPDJOP REVE TARDIVEL(孟翔);教育对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10 孙硕;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D];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旭;我国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刘继美;陕西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王朝影;河北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4 黄毅祥;经济增长、政府干预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王元泉;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D];辽宁大学;2015年

6 霍静静;俄罗斯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董青;山东省经济增长因素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8 刘畅;我国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9 刘敬;山东省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10 韦朕韬;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699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9699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8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