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星:开拓大市场 发展大商贸 推进大开放 为打造浙江经
本文关键词:培育商贸流通与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4年,全省商务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开拓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推进大开放”的总体要求,围绕“拓市场、促消费、扩投资、创优势、优服务”的中心任务,着眼于培育商贸流通与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内外贸易一体化发展,推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打造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战略平台,建设统筹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开放纽带,不断提升浙江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浙江经济国际竞争力,为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作贡献。2014年全省商务发展的工作目标是: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外贸出口在增长7.5%的同时加快转型升级,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外商投资规模稳步增长,实际利用外资1000亿元,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境外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中方投资额180亿元;服务贸易出口规模加快扩大,比上年增长15%,出口占比提高。
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千方百计拓市场,努力把浙货销出去销得好
拓市场就是要把浙货“销出去”、“销得好”,不断提高浙货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就是要巩固扩大国际市场、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做细做实国内市场。
巩固扩大国际市场。要在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的基础上加快出口的转型升级,推动浙货“销得好”。一是贯彻落实《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深化通关、退税、融资、结算等具体政策落实,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有力保障。二是通过展会拓市场。继续发挥展会这一最主要、最有效、最直接的拓市场方式,鼓励企业参加国际上高、精、尖的专业性展会,鼓励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三是完善多种贸易方式。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完善海关监管、退税、检验、外汇收支、统计等相关政策,探索电商跨境交易的新模式。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在总结义乌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绍兴轻纺城、海宁皮革城进行试点。推广外贸供应链管理模式,提高龙头企业综合服务能力,带动中小微外贸企业发展。四是加快海外自主营销网络建设。加强“浙江出口名牌”培育,鼓励品牌企业“走出去”建立自主营销网络,增强浙货在国际市场的议价定价能力。加强品牌营销,推动浙江出口名牌抢先进入国际机场专卖店,推动出口名牌企业与国际著名超市、百货企业进行对接,进入其销售体系。
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一是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开拓国内市场的若干意见》,不断完善我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制度环境。二是做大浙货国内销售网络。积极利用我省专业市场发达、省外浙商众多的优势,推动更多浙江产品走向全国。建设好我省专业市场国际性采购分销中心,吸引国内客户到省内采购。三是做新电子商务等新模式。发挥我省电子商务的优势,开展浙货网上行等活动,拓宽浙货销售渠道。四是做强产销对接。组织好我省特色工业品企业参加国内各类展会和产销对接会,为企业拓市场搭建平台。五是做响浙货品牌。推进浙江名品中心、省外营销中心建设,引导更多浙江产品在省外建立自主营销渠道。
做细做实省内市场。一是开展“浙江名品进名店”试点。推动50家浙江企业和名品进入杭州大厦,建立自主的名品销售网络。二是创建浙江品牌特色商业街,推动浙货品牌销售集聚发展。三是实施“老字号提升创新”工程,培育百强金牌老字号。
(二)扎扎实实促消费,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立足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扩大消费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我省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引导消费。引导消费理念,推动信息消费、节能环保产品消费,深化落实节能家电销售、老旧汽车更新等扩大消费政策,推进实施鼓励分期付款消费、降低刷卡消费费率等措施。组织好“消费促进月”等大型消费促进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促进活动。扩大品牌消费,开展品牌消费促进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品牌消费集聚区建设,打造品牌营销、保护、推介、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我省品牌消费规模。发展绿色消费,推进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开展国家再生资源试点城市(基地)和省级再生资源试点城市建设,推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升级,加快淘汰老旧汽车,构建二手车交易市场。
便利消费。加强商业网点规划,打造特色商业街,努力打造城乡社区“一刻钟便利消费圈”,方便群众消费。继续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农产品流通、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扩大网络消费,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推进农村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点建设。推动餐饮、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创新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把握服务消费快速增长的态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服务性消费。
保障消费。加快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监管。鼓励银行与大型零售企业开展银企合作,积极推动信用销售。扩大肉菜质量追溯体系覆盖范围,做好生猪屠宰、酒类流通等行业管理,保障猪肉、食糖等重要商品市场供应。建立统计分析、考评等促消费长效工作机制,定期发布消费形势报告。
(三)想方设法扩投资,提升综合优势与总体效益
商务领域的投资是有效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动配套投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上发挥着更大作用。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努力扩大外资规模,大力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做好对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工作,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在浙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重点推动“民外合璧”、嫁接提升。加强平台建设,推动外商投资促进工作。充分发挥好浙洽会这一我省投资贸易洽谈大平台作用;积极打造境外重点招商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浙江周”活动;积极利用省领导出访、友好省州活动等外事平台有效开展投资促进活动。提高外资质量,尤其是外资企业产出效益,为全省加大有效投资和转型升级作更大贡献。
扩大商贸流通业有效投资。做大做强流通业投资主体,做好省重点流通企业培育,鼓励其跨地区、跨国界兼并重组,提升综合竞争能力,争取全省纳入重点培育的重点流通企业达100家。推进商业网点规划实施,引导多元资本投向商贸中心、物流与配送中心、商品市场等商贸流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加强商贸流通领域重大投资项目库建设,落实重大投资项目联系制度,重点推进100个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
推动“机器换人”,扩大进口装备。将扩大进口装备与“机器换人”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贯彻落实省政府“机器换人”和国家进口贴息、进口设备免税等鼓励进口的政策,引导企业扩大现代化、自动化的先进装备进口。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抓好节能环保、高档数控机床、船舶、汽车等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产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完善进口服务,努力扩大进口。积极培育省级进口平台与省级进口龙头企业;利用义乌装博会等展会平台,加强先进技术装备引进和投资洽谈活动。
(四)全力以赴创优势,拓展商务发展新领域
贯彻省委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改革中不断创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努力创造商务发展新优势。
推进“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建设。一是推进舟山自贸区建设,全方位深化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加强与商务部的沟通联系,继续推进舟山自贸区申报工作。加强对上海自贸区及TPP等国际规则的研究,依照国际惯例,积极探索将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在舟山新区先行先试。加快舟山港综合保税区建设,不断提升综保区运作水平。支持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建设,加强工作指导,研究建立全球石油交易中心的可行性。二是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在总结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在海宁皮革城等商品市场进行复制、推广,放大义乌改革整体效应。三是大力支持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研究涉外金融体制机制创新,为我省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四是积极推进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商务部门联动机制,全力推进各项试点工作。
推进“电商换市”,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做好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工作,建设国际性电子商务中心,更好地发挥我省电子商务在全国的引领作用。提升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水平,加强重点电子商务企业与平台培育,推进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电子商务集聚发展。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鼓励企业开展网上销售,推进电子商务拓市场工程;创新管理体制,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牵头推进各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推动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快网上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立电商诚信体系;启动电子商务行业立法工作,争取尽快出台《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条例》;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建立电子商务行业统计体系,推动电子商务规范发展。
不断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加强展会等贸易促进活动,千方百计拓展我省服务产品的国际市场。不断拓宽服务贸易,积极拓展援外和对外承包工程领域的服务外包工作,推进在岸服务外包试点工作。加强服务外包和文化贸易人才培训,培育一批服务贸易领军企业,深入推进服务外包园区和文化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贸易工作基础,加强工作网络建设,健全服务贸易运行统计监测体系,强化政策对服务贸易发展的引导。
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打造开放新高地。一是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统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层次开发区的发展,加强分类指导。完善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开发区经济运行的统计监测,激励开发区争先进位,探索建立末位退出机制,以倒逼机制推进开发区创新,增强要素整合能力,提高投入产出比。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品牌园区建设,鼓励做大做强,发展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二是推进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为综合保税区。将现有的8个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升级为功能更加完善的综合保税区。三是加快四个浙台经贸合作区建设。更好地利用ECFA,不断创新两岸之间经贸合作的方式,推动更深层次的经贸交往。
加快“走出去”,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加强“走出去”的统筹规划和领导,明确全省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产业导向。组织实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跨国公司培育、对外承包工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我省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研发基地、构建全球营销网络、开拓战略资源渠道、承揽国际工程项目、实施跨国兼并收购等。改善和创新“走出去”公共服务,探索推进有利于总部和海外分支机构资金便利化的涉外金融改革,用足用好国家对外合作基金政策,推动设立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基金;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合作企业、项目核准手续,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
(五)全心全意优服务,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商务发展环境
切实践行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升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形成更加有利于国际化商务发展的大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行政审批制度事项,下放权限,缩短审批时间,加强对市县商务部门的培训、指导和监督,提高行政效能。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推动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机关要“减事增效”,把大量事务性工作委托给事业单位、中介机构,腾出人力和精力来谋划思路、研究政策、制定方案。
加强调研,提高政策服务水平。加强调研,牢牢把握全省商务发展走势,及时反映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定期深入基层,主动倾听基层意见和建议,帮助地方商务发展解决实际困难。通过调研提高形成工作思路的能力,提高将思路转化为政策,把政策转化为项目(行动方案),把项目转化为行动和效果的能力。按照完整性、系统性、持续性和针对性的要求,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完善商务促进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培训与宣讲,加快政策兑现速度,切实提高政策的实际效果。
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环境。加强贸易摩擦应对,完善对外贸易预警点建设,提高预警质量与水平。继续做好光伏等重点案件的应对,促进企业积极参加应诉,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应诉率和胜诉率。依法实施贸易救济,完善“一体两翼”的工作机制和“四位一体”的监测体系,着力提升预警监测工作水平,全力做好贸易救济案件调查,维护企业利益。注重海外风险预警和应急援助,建立健全境外投资合作风险预警网络,巩固落实境外经贸纠纷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机制,努力保障境外人员和资产安全。
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加快商务公共服务建设,着力打造浙江省国际投资、对外贸易、商务研究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我省企业在市场开拓、投资、通关、税收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商务信息咨询服务。加强商务运行监测,扩大外经贸运行监测企业数量,加强对经济形势的研判,为政府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完善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开展各种形式的服务企业活动,切实协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完善多层共建机制。拓展与境外机构合作,加强与友好省州政府、境外政府驻我国使领馆、境外驻华中介机构等合作与互动,学习借鉴国际惯例,推动双方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互惠互利。深化省部合作机制,发挥省部合作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争取先行先试。加强各类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共同研究突破瓶颈和难点。推进厅市合作机制,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提高各市县政府对商务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高校及科研院所和新闻媒体等的作用,,营造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商务发展的良好氛围。(本文来自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作者系浙江省商务厅厅长周日星)(编辑:李毅)
本文关键词:培育商贸流通与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3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193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