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7 00:09
家庭承包责任制重塑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微观基础。“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为改革的总体目标,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加之我国加入WTO,把农民迅速推向了瞬息万变的市场。我国农业中间组织供给不足,农户市场地位弱小,大多数农民处于无组织状态,势单力薄,谈判地位低,农民没有力量同外来的侵权行为相抗衡,加之个体生产经营者本身的组织缺陷,使得分散的农民与社会化的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增收困难,无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目前,我们农业处在新旧体制交替,组织发育有待冲破多重制约的重要时期,面临着历史遗留的一个相互分割、自成体系、复杂多样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局面。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不断产生和发展,公司+农户组织不断壮大,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职能发生了深刻变化,供销社和信用社在试图恢复其原有的民主性和合作性。在此背景下,如何积极引导发展各种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如何改造传统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资源,以满足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显得十分迫切。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形势,对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框架如下: 第一章,导言。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1.1.2 实现农民增收的严峻形势
1.1.3 农民权益受损
1.1.4 现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向何处去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相关理论
2.1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基本范畴
2.1.1 对合作的再界定
2.1.2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界定
2.2 产业组织理论
2.3 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理论
2.4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2.4.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2.4.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类型
2.4.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
2.5 农业股份合作理论
2.6 农户交易费用理论
2.6.1 交易费用的内涵
2.6.2 农户交易费用高的表现
2.6.3 三种交易方式下农户交易成本的比较
2.7 农户行为理论
2.8 农民集体行动理论
第三章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历史变迁及评价
3.1 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变迁及评价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互助合作组织及评价
3.1.2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农业合作组织及评价
3.1.3 改革开放后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及评价
3.2 农业供销合作组织的变迁及评价
3.2.1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变革及评价
3.2.2 “公司+农户”组织模式的提出与发展
3.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3.3 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变迁及评价
3.3.1 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变迁
3.3.2 对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评价
第四章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4.1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现状剖析
4.1.1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4.1.2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的博弈分析
4.3 农业合作社组织的生命力分析
4.3.1 农业合作社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
4.3.2 农业合作社制度的利弊分析
4.4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模式比较
4.5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绩效评价
4.5.1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绩效的定性评价
4.5.2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绩效的定量评价
4.6 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原则创新
4.7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及改革
4.7.1 发展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导思想
4.7.2 “公司+农户”模式的发展趋势
4.7.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4.7.4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
第五章 传统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改革
5.1 传统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现状剖析
5.1.1 传统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5.1.2 传统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现存的问题
5.2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5.2.1 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5.2.2 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模式选择
5.3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
5.3.1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市场定位
5.3.2 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模式的选择
5.3.3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内部制度建设
5.3.4 彻底清产核资,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
第六章 微观多元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协调发展
6.1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主体模式选择
6.2 微观多元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企业化经营
6.3 微观多元化组织协调发展中的农户家庭经营组织创新
6.4 微观多元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协调发展
6.4.1 微观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规律性
6.4.2 微观多元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协调发展的思路
6.4.3 微观多元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协调发展
第七章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体系的构建
7.1 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体系的必要性及思路
7.1.1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体系运行现状
7.1.2 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7.1.3 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体系的总体思路
7.2 农业产销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构建
7.2.1 国外农业产销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架构及启示
7.2.2 我国农业产销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构建
7.3 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体系的构建
7.3.1 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体系的必要性
7.3.2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及其启示
7.3.3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体系的构建
7.3.4 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组织体系与外部的关系
第八章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体系的发展
8.1 农业产销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发展
8.1.1 日本、澳大利亚两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体系的发展趋势
8.1.2 我国农业产销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发展趋势
8.2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体系的发展
8.2.1 国外合作金融组织体系的发展趋势
8.2.2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体系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 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保障机制
9.1 政府在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中的职能定位
9.1.1 加快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立法工作
9.1.2 制定促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
9.1.3 制定促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配套政策
9.2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9.2.1 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面临的困难
9.2.2 新时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9.3 着力培养农业企业家
9.3.1 农业企业家成长的制约因素
9.3.2 培养农业企业家成长的措施
9.4 建立灵活的农地流转机制
9.4.1 农村土地流转形式
9.4.2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9.4.3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
9.5 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培养现代农民
本文编号:3162380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1.1.2 实现农民增收的严峻形势
1.1.3 农民权益受损
1.1.4 现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向何处去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相关理论
2.1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基本范畴
2.1.1 对合作的再界定
2.1.2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界定
2.2 产业组织理论
2.3 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理论
2.4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2.4.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2.4.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类型
2.4.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
2.5 农业股份合作理论
2.6 农户交易费用理论
2.6.1 交易费用的内涵
2.6.2 农户交易费用高的表现
2.6.3 三种交易方式下农户交易成本的比较
2.7 农户行为理论
2.8 农民集体行动理论
第三章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历史变迁及评价
3.1 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变迁及评价
3.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互助合作组织及评价
3.1.2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农业合作组织及评价
3.1.3 改革开放后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形成及评价
3.2 农业供销合作组织的变迁及评价
3.2.1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变革及评价
3.2.2 “公司+农户”组织模式的提出与发展
3.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3.3 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变迁及评价
3.3.1 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变迁
3.3.2 对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评价
第四章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4.1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现状剖析
4.1.1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4.1.2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的博弈分析
4.3 农业合作社组织的生命力分析
4.3.1 农业合作社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
4.3.2 农业合作社制度的利弊分析
4.4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模式比较
4.5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绩效评价
4.5.1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绩效的定性评价
4.5.2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绩效的定量评价
4.6 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原则创新
4.7 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及改革
4.7.1 发展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导思想
4.7.2 “公司+农户”模式的发展趋势
4.7.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4.7.4 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改革
第五章 传统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改革
5.1 传统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现状剖析
5.1.1 传统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5.1.2 传统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现存的问题
5.2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改革
5.2.1 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5.2.2 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模式选择
5.3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
5.3.1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市场定位
5.3.2 农村信用合作社组织模式的选择
5.3.3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内部制度建设
5.3.4 彻底清产核资,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
第六章 微观多元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协调发展
6.1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主体模式选择
6.2 微观多元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企业化经营
6.3 微观多元化组织协调发展中的农户家庭经营组织创新
6.4 微观多元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协调发展
6.4.1 微观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规律性
6.4.2 微观多元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协调发展的思路
6.4.3 微观多元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协调发展
第七章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体系的构建
7.1 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体系的必要性及思路
7.1.1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体系运行现状
7.1.2 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7.1.3 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体系的总体思路
7.2 农业产销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构建
7.2.1 国外农业产销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架构及启示
7.2.2 我国农业产销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构建
7.3 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体系的构建
7.3.1 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体系的必要性
7.3.2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及其启示
7.3.3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体系的构建
7.3.4 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组织体系与外部的关系
第八章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体系的发展
8.1 农业产销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发展
8.1.1 日本、澳大利亚两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体系的发展趋势
8.1.2 我国农业产销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发展趋势
8.2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体系的发展
8.2.1 国外合作金融组织体系的发展趋势
8.2.2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组织体系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 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保障机制
9.1 政府在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中的职能定位
9.1.1 加快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立法工作
9.1.2 制定促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
9.1.3 制定促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配套政策
9.2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9.2.1 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面临的困难
9.2.2 新时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9.3 着力培养农业企业家
9.3.1 农业企业家成长的制约因素
9.3.2 培养农业企业家成长的措施
9.4 建立灵活的农地流转机制
9.4.1 农村土地流转形式
9.4.2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9.4.3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
9.5 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培养现代农民
本文编号:3162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3162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