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商业流通论文 >

稻米流通与近代安徽地方社会(1877-1937)

发布时间:2021-06-28 14:54
  清代前期,安徽是国内主要来源地,皖米以江浙为主要销区。近代,湖南、江西等省份稻米输出量较清代日订期大为减少,广西不再是广东的主要来源地,福建也失去了台湾稻米的接济;安徽人口锐减,口粮消耗骤降,农业生产呈单一的水稻生产的特点,稻米生产的商品化率高于全国水平,水稻产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芜湖米市在稳定后发挥了强大的市场汇聚作用。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安徽成为国内首要的稻米输出省份。其稻米市场的辐射范围南达闽粤、东至江浙,西到川鄂,北及平津,还远销国外,如日本等地。皖省稻米的流通是多向的。在省内,一方面,稻米由余米区向缺米区流动;另一方面,输往省外的稻米从产地汇聚到蚌埠、滁县和芜湖。其中,芜湖是大宗皖米输出的集散中心,其稻米输出量在三个中心中最大。皖米对外输出量以输往江浙和广东为最大。同时,由于交通运输条件、历史习惯等原因,徽州缺粮区还从省外(主要是浙赣两省)常年输入稻米。在省内发生重大灾害,稻米生产不能自给时,安徽也从省外购粮,甚至采办洋米赈济民食。安徽稻米市场组织的构成者主要有稻米零售商、贩运商,稻米经纪业、稻米加工业、仓储业及附着于稻米流通而存在的斛米业、绞包业、抗包业、石粉生产业等...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3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对近年来明清至近代粮食史研究的简要回顾
    三、论文思路和主要内容
    四、文中相关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 安徽在近代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
    第一节 近代安徽水稻生产概况
        一、咸同兵燹对农业生产的破坏
        二、水稻耕作制度的变化
        三、水稻产量
    第二节 近代安徽水稻生产的特点
        一、耕作技术的传统性
        二、产量的不稳定性
        三、水稻生产的单一性
        四、偏高的商品性
    第三节 安徽是近代首要稻米输出省
        一、清代前期安徽是重要的稻米输出省
        二、近代安徽是首要稻米输出省的表现
        三、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多向的稻米流通
    第一节 稻米在省内的流通
        一、各地稻米余缺状况
        二、省内稻米余缺调剂
        三、稻米向集散中心汇聚
    第二节 对外稻米流通
        一、皖米对江浙的流通
        二、皖米对闽粤的流通
        三、皖米对国内其他地区的流通
        四、皖米对日本的输出
    第三节 省外稻米的流入
        一、临时性的稻米输入
        二、经常性的稻米输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稻米市场组织
    第一节 稻米贩卖商
        一、零售商
        二、贩运商
    第二节 稻米经纪业
        一、粮食中介机构分类
        二、内部构成和取佣数
        三、各地稻米中介机构数量及其行业组织
    第三节 稻米加工业
        一、砻坊
        二、机器碾米厂
        三、水碓
    第四节 其他相关行业
        一、斛行
        二、运输业
        三、绞包业
        四、扛包业
        五、石粉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稻米市场层级体系
    第一节 市场整合与"容量梯度"
        一、近代安徽稻米市场整合的价格相关性印证
        二、稻米市场层级体系中的"容量梯度"
    第二节 芜湖:近代安徽稻米市场层级体系的中心
        一、形成、发展时期(1877—1897年)
        二、兴盛时期(1898年—1926年)
        三、衰落时期(1927—1937年)
        四、关于芜湖稻米输出量
    第三节 稻米市场层级体系中的中转市场
        一、第一类中转市场
        二、第二类中转市场
        三、第三类中转市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稻米流通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稻米流通与近代安徽社会经济生活
        一、稻米流通与民众生活
        二、稻米流通对近代安徽工商业的影响
        三、稻米流通与地方公共建设
    第二节 稻米流通与主产区市镇的发展
        一、近代安徽市镇体系
        二、长江流域市镇在近代的快速发展
        三、稻米流通对市镇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稻米流通事件中的地方社会——以宣统二年南陵遏籴事件为中心
        一、事件经过
        二、遏籴事件中的民众、官府、士绅与商人
        三、南陵遏籴事件与清末粮食保障措施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一、稻米流通是重要的经济纽带
    二、安徽稻米市场的弊端
    三、改善稻米市场的努力与成效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清徽州粮食问题研究[J]. 吴媛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2]清末至抗战前安徽稻米加工业述论[J]. 王春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3]清末至抗战前安徽在全国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J]. 王春芳.  安徽史学. 2009(03)
[4]论二十世纪前期徽州粮食的输入[J]. 王春芳.  农业考古. 2008(06)
[5]从《芜湖关华洋贸易情形论略》看芜湖米市的初期发展[J]. 鄢洪峰.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6]清代前期安徽在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J]. 王春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7]明清徽州的水旱灾害与粮食种植[J]. 吴媛媛.  古今农业. 2007(02)
[8]芜湖米市的兴起及其与李鸿章的关系[J]. 陈敬宇,郭洪业.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5)
[9]近代芜湖米市兴衰的原因及其影响[J]. 戴国芳.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 2006(02)
[10]近代镇江米市移师芜湖的历史考察[J]. 戴迎华.  江海学刊. 2006(03)

硕士论文
[1]芜湖米市新探[D]. 朱海波.苏州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545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32545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9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