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商业流通论文 >

中国流通业增长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09:09

  本文关键词:中国流通业增长效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现代经济条件下,流通业以其引导生产、促进消费、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正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和基础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流通业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流通业。经过长期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商品市场已经从总体短缺转变为总体繁荣,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越来越大,流通业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我国流通业存在发展水平偏低、创新能力不强、物流成本较高、商业损失严重等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的需求。效率是产业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通过生产率的提高,才能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因此,要促进流通业的持续增长,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必须致力于生产率的提高。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和规范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和方法,在全要素生产率(TFP)研究框架下,理论和实证相结合,深入研究了中国流通业增长的效率问题,进而提出促进流通业增长和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论文首先系统阐述了经济增长理论、服务经济理论和流通经济理论,以及随机前沿模型(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两类效率与生产率分析方法,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一般性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工具。接着,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了1993—2008年中国流通业的增长现状。从总量方面看,中国流通业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增长率,但略低于同期第三产业的增长率。流通业占GDP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保持稳定,且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结构方面看,流通业各行业均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行业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内部结构优化缓慢。流通业增长的区域不平衡现象越来越明显,省际流通业增长的差距不断扩大,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之间流通业增长的不平衡现象更为明显。国有经济在流通业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流通业的所有制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在客观描述流通业增长现状基础上,论文对1993—2008年中国流通业增长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 首先,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流通业技术效率变化状况,并探讨了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第一,我国流通业技术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还远远未能挖掘出现有资源和技术的利用潜力,对前沿技术的利用程度不高。因此,技术效率的提升还有较大空间。第二,技术效率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并且各省份之间技术效率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无论是三大地区之间,还是各省份之间,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都非常明显。第三,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是影响流通业技术效率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能够有效反映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不仅意味着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而且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外贸易能够促进技术转移,外资带来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这些都对技术效率产生积极影响。 然后,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并对其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检验了流通业TFP增长的收敛性。研究表明,第一,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虽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都对流通业的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两者的增长幅度均较小,导致中国流通业TFP增长率较低。因此,通过效率的改善和技术的提高提升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还有很大空间。在技术效率的变动中,纯技术效率指数趋于上升,规模效率指数趋于下降,中国流通业普遍存在规模无效率。第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流通业TFP增长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则是负增长。并且,省际间TFP增长的差异也较大。总之,三大地区间和各省份间流通业TFP增长的差异都较大。第三,我国流通业TFP增长存在σ收敛和β收敛。无论是全国还是三大地区内部,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收敛趋势。 最后,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比分析了制造业和流通业的生产率,并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流通业的溢出效应,探讨了其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含义。研究表明,我国流通业的增长效率明显差于制造业。制造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的优势,是有助于推动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原因。流通业的技术进步缓慢并且技术效率不高,导致其增长效率低下。但是,流通业对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存在较强的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第一为其他部门的增长提供动力;第二,调整和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第三,充当吸纳社会劳动力的渠道。通过发挥这种溢出效应,流通部门不仅带动了非流通部门的增长,进而还可以促使整个经济增长。因此,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文的研究表明,尽管中国流通业已经具有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双重驱动的增长特征,但是两者的增长都偏低,导致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TFP的增长不仅需要产业技术效率的有效改善,而且需要技术水平的显著提高,只有技术效率的水平效应和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共同推动,才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更快增长。因此,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中国流通业不仅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提高对现有资源和技术的利用潜力,促进技术效率的改善;而且要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流通技术的持续升级。通过效率的改善和技术的提高,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更快增长。为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第一,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消除造成效率损失的体制性障碍;第二,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前沿技术进步水平;第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流通从业人员素质;第四,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技术转移和效率提升;第五,实施区域流通产业政策,促进流通业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流通业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724;F2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1 导论13-30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3-15
  • 1.1.1 选题背景13-14
  • 1.1.2 研究意义14-15
  •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15-17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17-25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7-21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21-25
  • 1.3.3 简要评论25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25-27
  • 1.4.1 研究思路25-26
  • 1.4.2 研究内容26-27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7-28
  • 1.5.1 研究方法27-28
  • 1.5.2 技术路线28
  • 1.6 可能的创新28-30
  • 2 理论基础30-47
  • 2.1 经济增长理论30-36
  • 2.1.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30-31
  • 2.1.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31-34
  • 2.1.3 新经济增长理论34-36
  • 2.2 服务经济理论36-41
  • 2.2.1 服务业发展的阶段理论36-37
  • 2.2.2 服务业与就业关系理论37-38
  • 2.2.3 服务业与产业结构变动理论38-39
  • 2.2.4 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39-41
  • 2.3 流通经济理论41-45
  • 2.3.1 马克思的流通理论41-42
  • 2.3.2 流通先导论42-43
  • 2.3.3 流通基础论43-44
  • 2.3.4 流通战略论44-45
  • 2.4 本章小结45-47
  • 3 效率与生产率分析方法47-64
  • 3.1 效率与生产率相关概念47-52
  • 3.1.1 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47-50
  • 3.1.2 单要素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50-52
  • 3.2 效率与生产率的分析方法52-60
  • 3.2.1 随机前沿模型(SFA)53-56
  • 3.2.2 数据包络分析(DEA)56-60
  • 3.3 效率与生产率分析方法的比较60-62
  • 3.4 本章小结62-64
  • 4 中国流通业增长现状分析64-77
  • 4.1 中国流通业的总量增长65-69
  • 4.1.1 发展水平65-67
  • 4.1.2 要素投入67-68
  • 4.1.3 产出效益68-69
  • 4.2 中国流通业的结构变化69-75
  • 4.2.1 行业结构69-71
  • 4.2.2 地区结构71-73
  • 4.2.3 所有制结构73-75
  • 4.3 本章小结75-77
  • 5 中国流通业技术效率分析77-90
  • 5.1 流通业技术效率的测算方法78-81
  • 5.1.1 理论模型78-79
  • 5.1.2 经验模型79-81
  • 5.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81-85
  • 5.2.1 流通业产出82
  • 5.2.2 劳动投入82
  • 5.2.3 资本投入82-84
  • 5.2.4 效率影响因素84-85
  • 5.3 实证结果分析85-89
  • 5.3.1 生产函数及技术无效函数估计结果85-86
  • 5.3.2 技术效率估计结果86-89
  • 5.4 本章小结89-90
  • 6 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90-106
  • 6.1 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91-95
  • 6.1.1 距离函数91-93
  • 6.1.2 Malmquist指数93-95
  • 6.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95-96
  • 6.2.1 流通业产出95
  • 6.2.2 劳动投入95
  • 6.2.3 资本投入95-96
  • 6.3 实证结果分析96-101
  • 6.3.1 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96-98
  • 6.3.2 区域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98-101
  • 6.4 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检验101-104
  • 6.4.1 σ收敛检验102-103
  • 6.4.2 β收敛检验103-104
  • 6.5 本章小结104-106
  • 7 中国流通业和制造业生产率比较106-117
  • 7.1 制造业和流通业生产率对比107-109
  • 7.2 流通业溢出效应的理论模型109-112
  • 7.2.1 流通业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109-111
  • 7.2.2 流通业溢出效应的数理模型111-112
  • 7.3 流通业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112-115
  • 7.3.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112-113
  • 7.3.2 实证结果分析113-115
  • 7.4 本章小结115-117
  • 8 结论与展望117-127
  • 8.1 研究结论117-121
  • 8.1.1 中国流通业的增长状况117-118
  • 8.1.2 流通业技术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118-119
  • 8.1.3 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收敛性119-120
  • 8.1.4 流通业和制造业生产率的比较120-121
  • 8.2 政策建议121-125
  • 8.2.1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消除造成效率损失的体制性障碍121-122
  • 8.2.2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前沿技术进步水平122-123
  • 8.2.3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流通从业人员素质123-124
  • 8.2.4 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技术转移和效率提升124
  • 8.2.5 实施区域流通产业政策,促进流通业区域协调发展124-125
  • 8.3 研究展望125-127
  • 参考文献127-138
  • 附录138-181
  • 附录A 1993—2008年各省流通业投入产出数据138-144
  • 附录B 检验流通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数据144-153
  • 附录C 1993—2008年各省流通业技术效率估计结果153-155
  • 附录D 1993—2008年各省流通业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分解估计结果155-169
  • 附录E 1993—2008年各省制造业投入产出数据169-175
  • 附录F 检验流通业溢出效应数据175-181
  • 后记181-183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183-184
  • 详细摘要184-2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尚文;王永培;;商品流通结构、效率与制造业增长——基于2000—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杨向阳,徐翔;中国服务业生产率与规模报酬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11期

3 顾乃华;1992-2002年我国服务业增长效率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5年04期

4 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工业增长效率对比及其政策内涵[J];财贸经济;2006年07期

5 何德旭;姚战琪;;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几个问题[J];财贸经济;2008年05期

6 赵凯;宋则;;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作用机理研究[J];财贸经济;2009年01期

7 刘子峰;论流通产业的战略性地位[J];财贸研究;2005年02期

8 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方法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8年04期

9 汪旭晖;徐健;;基于超效率CCR-DEA模型的我国物流上市公司效率评价[J];财贸研究;2009年06期

10 余泳泽;武鹏;;我国物流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宏毅;服务业生产率与服务业经济增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流通业增长效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352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e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