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6 04:30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产物,在最近这些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以至于已经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规模,因此使得在金融领域内,影子银行已经成为了每个人都不能忽视的一股强大力量。而且,影子银行之所以被称作为“银行”,就是因为它本身与商业银行有着千丝万缕和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型得到极大的促进,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提高其收入水平;但另一方面,又因为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削弱了商业银行本身所具有的信用中介的价值,从而使得金融市场上的系统性风险被放大。影子银行的这些缺陷包括期限错配,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杠杆率高等。本文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对影子银行如何影响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之后,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具体的影响结果,并分析产生这一结果可能且合理的原因,从而为正确认识影子银行的存在,客观看待它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补充功能,并加强对其合理适度地监管,提高我国的金融创新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是介绍关于影子银行的一些相关背景,并对一些相关文献进行了一定的总结。然后进行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 本文贡献与不足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国内外对于影子银行的研究
2.1.2 国内外对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研究
2.1.3 国内外对于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关系的研究
2.2 文献评价
3 影响机制
3.1 资金融通
3.2 风险传导
3.3 货币流通
3.4 监督管理
3.5 本章小结
4 对影子银行规模的测度
4.1 对影子银行范围的界定
4.1.1 内生型影子银行
4.1.2 外生型影子银行
4.2 测度影子银行规模
4.3 本章小结
5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标体系及测度
5.1 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有关的宏观经济指标
5.1.1 GDP增长率
5.1.2 通货膨胀率
5.1.3 政府财政收支差额/GDP
5.1.4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5.2 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有关的市场运行指标
5.2.1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
5.2.2 金融机构的信贷增长率
5.2.3 银行实际存款利率(一年期)
5.2.4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率
5.3 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有关的商业银行机构指标
5.3.1 资本充足率
5.3.2 不良贷款率
5.3.3 资产收益率
5.4 指标体系
5.5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测度
5.6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综合指数
5.7 本章小结
6 实证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
6.2 平滑处理
6.3 模型设定
6.3.1 U型特征探索
6.3.2 变量筛选
6.4 JOHANSEN协整检验
6.5 误差修正模型
6.6 模型解读
6.7 本章小结
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01746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 本文贡献与不足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国内外对于影子银行的研究
2.1.2 国内外对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研究
2.1.3 国内外对于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关系的研究
2.2 文献评价
3 影响机制
3.1 资金融通
3.2 风险传导
3.3 货币流通
3.4 监督管理
3.5 本章小结
4 对影子银行规模的测度
4.1 对影子银行范围的界定
4.1.1 内生型影子银行
4.1.2 外生型影子银行
4.2 测度影子银行规模
4.3 本章小结
5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标体系及测度
5.1 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有关的宏观经济指标
5.1.1 GDP增长率
5.1.2 通货膨胀率
5.1.3 政府财政收支差额/GDP
5.1.4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5.2 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有关的市场运行指标
5.2.1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
5.2.2 金融机构的信贷增长率
5.2.3 银行实际存款利率(一年期)
5.2.4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率
5.3 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有关的商业银行机构指标
5.3.1 资本充足率
5.3.2 不良贷款率
5.3.3 资产收益率
5.4 指标体系
5.5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测度
5.6 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综合指数
5.7 本章小结
6 实证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
6.2 平滑处理
6.3 模型设定
6.3.1 U型特征探索
6.3.2 变量筛选
6.4 JOHANSEN协整检验
6.5 误差修正模型
6.6 模型解读
6.7 本章小结
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01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ylt/3801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