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本文关键词: 全球化 文化认同 文化产业 出处:《兰州学刊》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化霸权国家正以强大的资本优势及先进的媒介技术推行着全球文化"范本","隐形的"推行着强权文化国家在经济领域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双重"侵略"目的。面对这场激烈残酷的文化战争,受文化殖民威胁的后发展国家势必要摆脱被动性、被控制的局面,努力寻求大力发展自身民族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而文化产业在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润无声"中发挥非常重要的民族内聚力和向心力锻造的政治功能,各国经济与意识形态之争以文化产业为中轴线全面展开。因此,面对文化霸权国家赤裸裸的文化"入侵",应积极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强化与提升共同体的民族文化认同,捍卫国家文化安全。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western cultural hegemonic countries are carrying out the "model" of global culture with strong capital advantages and advanced media technology. The "invisible" pursues the double "aggression" purpose of the powerful cultural countries in the economic field and the ideological field, and faces the fierce and cruel cultural war. Post-developing countries threatened by cultural colonization are bound to get rid of the passive and controlled situation. Try hard to develop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industry,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not only brings considerable economic benefits, but also "moisten silent" at the same time.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national cohesion and centripetal force forging. Therefore, in the face of the naked cultural "invasion" of the cultural hegemonic countries,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Strive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strengthen and promote th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community, and safeguard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G124
【正文快照】: 生活于“相对分离”诸地理区域中的人们是在“使在场和缺场纠缠在一起”(1)的全球化空间中相互交流,在这一充满各种力量“相互博弈”的空间中,“暴力侵略”手段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化扩张正以强大的资本优势及先进的媒介技术推行着全球文化“范本”,“隐形的”推行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庆峰;吴国蔚;;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策略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5年12期
2 苑洁;文化产业行业界定的比较研究[J];理论建设;2005年01期
3 毛崇杰;;从文本/语境到文化/文明(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王亚川;;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趋势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5 王晓升;;文化:意识形态抑或商品?——兼与《科学发展观与新文化观》一文商榷[J];哲学动态;2007年11期
6 周勤勤;;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01期
7 赵勇;;未结硕果的思想之花——文化工业理论在中国的兴盛与衰落[J];文艺争鸣;2009年11期
8 张铮;熊澄宇;;文化产业发展的五种创新能力[J];改革;2009年06期
9 何海华;;浅谈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10 西奥多·W·阿多诺;赵勇;;文化工业述要[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梅;;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2 刘玉岭;;科技进步对文化产业的作用与影响[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3 白玮;童健;;发展“内外兼修”的文化产业[A];山东群众文化学会获奖论文集[C];2003年
4 吴靖;曹宗平;;关于文化产品价值论的几点思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葛美佳;;用写作文化推动赫章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发展[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娜;;当代艺术(文化)经济的研究视角[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李勤;;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构建目标[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雨春;李晓晴;;发挥科技文化优势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企业管理)[C];2014年
9 洪传国;;对海南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10 杨济亮;;发展文化产业 构建和谐社会——以福州为例[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玉印;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陈胜利;认识“文化工业”的另一种视角[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锦秀;文化工业能否创造现代消费热点[N];人民政协报;2002年
4 戴锦华;文化研究的可能[N];文汇报;2003年
5 王凤才;文化工业过滤了整个世界?[N];学习时报;2004年
6 王晨;探秘文化产业源流[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卫君翔 吴丽;以工业化的标准抓文化产业[N];运城日报;2007年
8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李明泉;提高文化产能 拉动文化消费[N];四川日报;2009年
9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主编 王育济;构筑文化产业而立之年的学术高地[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本刊编辑部;写给文化产业的2009[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小军;中国文化产业融资方式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王晓玲;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文化产业园区实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张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陈清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冯潮华;文化产业若干重要关系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新洪;在当代地理环境紧约束中文化力及其考量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德金;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谢慧铃;两岸流行文化的消费与传播[D];复旦大学;2004年
9 宋彦麟;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杨永生;中国文化产业作用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涛;二十世纪文化工业特征及其发展趋向[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齐自琨;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朱晨曦;文化消费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杨壮;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5 汪静;文化生产力发展及其对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
6 刘欢;汉服文化的产业链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睿;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8 耿伟华;地方政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琼;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政府职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陈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713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147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