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基于广东省数据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题:现代信息服务业 + 文化产业 ; 参考:《现代情报》2014年12期
【摘要】: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文化服务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使信息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互动成为必然,也催生了新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文章为探索现代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关系,构建了耦合评价模型,对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处于相对较低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机制,提升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high-quality cultural services, the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become inevitable, and a new development model of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is also given birth.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usion and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upling evaluation model, and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modern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rn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are in a relatively low stag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o we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modern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To upgrade the level of integr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批准号:09M-01) 中山大学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项目“中国信息服务业演化规律与发展模式研究”(批准号:20000-3161109)
【分类号】:G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及作用机制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11期
2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年02期
3 游达明,许斐;基于熵值法的区域旅游业经济效益比较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年03期
4 杨毅;;数字阅读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关系模式[J];社会科学家;2013年08期
5 万兴;;网络融合下数字电视产业的竞合形态与企业战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04期
6 刘小差;;试论金融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J];新金融;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娟;高敏华;郭兴芬;;库尔勒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1期
2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李杰兰;焦慧元;刘晓乾;吴士锋;;基于熵值法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模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4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5 黄灏然;俞守华;区晶莹;;农产品批发市场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6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7 代伟;李克国;;秦皇岛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8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9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10 常阿平;彭伟功;梁丽珍;;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2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张敏文;;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黄雪芸;陈松林;;小城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以德化县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芳;段汉明;张婷;;高密度城镇经济与绿洲生态协调发展趋势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10 吴文恒;朱虹颖;;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变特征:1985-2011[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5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邓淇中;区域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姜永生;面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城市居住水平发展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杨玉珍;区域EEES耦合系统演化机理与协同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戴永安;中国省域建筑业发展差异及其经济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建京;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6 蒋兴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王超;新疆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8 肖默;长株潭地区林业生态圈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刘通;都市圈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张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辉;基于生态学视角对产业经济理论的重新阐释[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4期
2 胡汉辉;万兴;周慧;;网络融合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规制与发展[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3 ;笔谈:持续发展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年02期
4 郑度;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年06期
5 乔均;祁晓荔;储俊松;;基于平衡计分卡模型的电信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网络通信集团江苏省公司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6 刘玉芹;胡汉辉;;电信产业链网状化与电信市场竞争[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10期
7 刘立;;我国电信业价值链与电信企业运营模式演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6期
8 蔡宏波;;网络经济下一定优胜劣汰吗?——基于临界容量与蝴蝶效应的网络经济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3期
9 万兴;胡汉辉;徐敏;;一种间接网络效应下网络运营商价格竞争研究——基于数字电视和IPTV竞争的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09年12期
,本文编号:1889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1889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