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文化经济论文 >

文化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与地区差异——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08 15:27

  本文选题:文化产业集聚 + 经济增长 ; 参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基于中国2001年—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不同地区影响程度的差异性。研究表明,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且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着比较大的地区差异。通过对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比较分析可知,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此结论对我国东、中、西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战略选择及路径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1 to 2012 in China,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econometric model to demonstrate the impact of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has obvious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to the economic growth is quit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hree regions of east, middle and west of China,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the eastern region, and the lowest in the central region. This conclusion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strategic choice and path optimiz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n the east, middle and west of China.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文化产业管理模式及绩效评估研究”(11BGL1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GL083) 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TYETP201348)
【分类号】:G124;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袁海;;中国省域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0年03期

2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3 戴钰;;湖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3年04期

4 王猛;王有鑫;;城市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35个大中城市的证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01期

5 郑欢;;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路径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喻莎莎;;论文化产业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业时代;2013年2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钊;;区域产业联动网络测度研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刘致良;;产业地理集聚视角下的地区餐饮业发展战略——基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张晏;王永钦;章元;陈钊;陆铭;;China's Development Modeli: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Decentralization Approach to Transition[J];China Economist;2007年04期

4 何青松;臧旭恒;赵宝廷;;产业集聚的起源:一个中心外围模型的扩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2期

5 程瑶;;汇率波动与FDI区位分布——基于辖区间财政竞争视角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05期

6 刘修岩;;集聚经济、公共基础设施与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0年05期

7 刘新;;企业集群形成的外部机制研究: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2010年15期

8 张廷海;;跨国公司FDI的区位选择与空间集聚——基于东道国产业集群竞争的博弈分析[J];财贸研究;2009年04期

9 笪凤媛;;基于交易费用视角的中国体制转型绩效研究[J];财贸研究;2011年05期

10 丁焕峰;;珠三角城市制造业聚集与分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于立平;余剑;;总部经济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4 部慧;梁小珍;皮理;;我国金融业集聚和区域发展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王艳芬;郭淑芬;;中国文化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6 张文武;梁琦;;劳动地理集中、产业空间与地区收入差距[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7 陈良文;杨开忠;沈体雁;王伟;;经济集聚密度与劳动生产率差异——基于北京市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8 彭向;蒋传海;;产业集聚、知识溢出与地区创新——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9 付文林;耿强;;税收竞争、经济集聚与地区投资行为[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4期[C];2011年

10 赵祥;;公共服务、要素流动与产业集聚——兼论影响我国产业集聚的制度性障碍[A];市场经济与政府职能转变——2012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4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尹明;汽车产业成长影响变量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彭志群;基于杨格定理的产业集群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金懋;运输的生产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王文秀;我国地区市场分割成因与福利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4 练高海;基于钻石理论的企业集群持续竞争力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刘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顾伟平;我国制造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7 夏素芳;产业转移机制与动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马琳;中国食品工业区域分布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燕然;税收激励与企业投资行为: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汪荔;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的制造业分布[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洁;;我国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的现状研究[J];财贸研究;2007年03期

2 陈倩倩,王缉慈;论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以音乐产业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5期

3 谭丹;;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湖南文化产业集群模式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4 金定海;;产业为体 创意为用[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年10期

5 金定海;;创意产业的透视与思考[J];广告人;2009年03期

6 邓微;;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湖湘论坛;2011年01期

7 刘保昌;;文化产业集群研究三题[J];江汉论坛;2008年06期

8 李文秀;;美国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9 欧朝敏;王瑞;李景保;;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链解析[J];经济地理;2010年09期

10 陈忠暖;陈汉欣;冯越;贾春迎;刘晓琦;;新世纪以来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演变——与国内文化大省的比较[J];经济地理;201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亮;李国平;;创意产业对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促进作用[J];经济纵横;2007年10期

2 赵振然;论教育对西藏经济增长的贡献[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1994年03期

3 徐坡岭;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浅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4 郎贵飞;知识经济——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源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朱光华,刘大可;对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辩证思考[J];南开学报;2002年06期

6 谢识予;斯密经济增长思想的理论内涵及现实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陆立新;;文化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9年20期

8 黄衍电;黄文达;;民间投资能否成为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力[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9 刘峻秀;;社会区域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国外学者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11年15期

10 成学真;李玉;;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2 陈向阳;;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从环境成本视角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武义青;李冰茹;;经济增长解析[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5 戴武堂;;转轨时期中俄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孙文祥;;我国区域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周毅;辛利;熊焰;陈易章;;“奥运”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8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刘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风险与经济增长:历史演变与最新进展[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10 周端明;蔡敏;;经济发展的实践、增长理论的进展与文献的转向——兼评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贤佳;“美经济增长放缓 对中国影响有限”[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徐启生;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李金珊 赵云旗;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N];中国财经报;2005年

4 王振华;美巨额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构成危险[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陈泰锋;全球经济增长潜藏风险 人口问题威胁世界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4年

6 俄欧亚所 张中华;俄经济增长背后的隐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2005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趋缓[N];国际商报;2004年

8 钟生坦 黄铁苗;试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杰夫·马德里克;经济为什么增长?[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全国30省区市经济增长比较[N];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填;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彭亮;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杨友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建伟;公共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7 张李节;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王瑞泽;制度变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安;内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国伟;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娟;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祝燕君;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模式创新[D];浙江大学;2009年

5 许莉;环境因素内生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莹;青岛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7 曹佛宝;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8 阮文达;越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穆晓芳;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叶磊;我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07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2107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9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