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3 18:56
当前,"原生态"的概念虽然在学术界依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论点,但这却并不妨碍其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与普及。正因为如此,以表现"原生态"为核心的云南民族文化产业正好是其中有力的回应。笔者认为,云南之所以能够形成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雏形,是因为其不仅拥有浓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即传统农耕民族文化元素,更拥有依然处于"活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本文前言部分,以时间轴梳理和归纳学术界关于"原生态"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与各学科间的关系、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导引本文所要展开讨论的方向。第一章,首先对"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和"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这一对概念进行界定,并结合云南各民族文化中的代表性特征总结归纳其文化核心,以此找准研究范畴;其次从宏观层面,说明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成背景及其所历经的发展阶段,并明晰其产业化发展的历史脉络。第二章,主要将研究视角集中于云南民族文化市场运作的微观层面,从而分析其发展的现状,同时突显发展中的不足。第三章,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围绕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选取和分析三个典型案例,并以此证明政府主导推动文化体制的改革、文化市场建设的持续完善和各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突显成为了助推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章,在现状、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发展产业过程中包括文化体制、文化市场和利益分配在内的三个方面主要制约因素。第五章,在上一章的分析基础上,笔者引入罗默的"内生技术增长理论",并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制约因素提出笔者的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构想,即建立"政府部门—文化企业市场主体—文化主体参与者"三者有机互动的文化生态机制,以期促进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与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的长期共存和与时俱进。总体而言,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省域范围的视野,将目前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类型从整体上定性,并结合有代表性的产业案例探寻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进而进行针对性的对策性思考,最终呼吁通过理性地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实现云南省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从而让文化与经济融合趋势的正效应更多惠及广大的百姓。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G1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动态概述
(一) "原生态(民族)文化"概念的缘起
(二) "原生态(民族)文化"概念的界定争论
(三) 外延扩展: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主要的研究方法
(三) 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章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及其产业类型
一、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概念界定
二、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概述
三、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类型划分
第二节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现象及其特点
一、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现象概述
二、农耕稻作与自然崇拜薪火相传
三、活态性与传承性永葆生机
四、顺应性与协调性彰显"诗性智慧"
第三节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一、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成背景
二、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特点与市场分析
第一节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一、民族文化产业伴随旅游业的发展
二、形成多种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
三、文化产业成为云南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文化人才和文化设施大量涌现
第二节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一、原生态民族文化消费总体旺盛
二、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旅游业发展
三、民族演出演艺业类型多样
四、民族民间工艺业形成"生产+销售"的格局
第三章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典型案例
第一节 骨干力量:以歌舞演艺《云南映象》为例
一、素材取自民间
二、舞台表演融入现代感与科技感
三、政府的鼓励支持是关键
四、商业化、市场化贯穿品牌打造的各环节
五、文化艺术"走出去"
第二节 "文化硅谷"的集群式发展:以丽江纳西、东巴文化为例
一、自下而上式与自上而下式运作并存
二、产业集群与社会文化的互动
第三节 开发与保护并重:以红河哈尼族梯田文化为例
一、打"世界遗产"牌,助推特色村落旅游
二、依托知名度和空间区位,积极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竞争力
三、积极开展和实施民族文化的系统保护工程
第四节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一、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
二、文化市场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三、各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不断突显
第四章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文化体制转轨不足与文化产业发展过度同期并存
一、各自为政缺协调,文化市场待健全
二、局限短期收益,警惕"文化圈地运动"
三、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效应整体不明显
第二节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的有效供给不足
一、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平衡
二、"文化劣币"驱逐"文化良币"
第三节 民族文化主体参与者总体处于弱势
一、文化主体参与者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
二、重新认识民族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第五章 促进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继续坚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联动作用
一、政府发挥对文化市场的监管与协调作用
二、文化市场有序开发文化资源
三、文化体制的创新注重高端化、专业化
第二节 文化产业的带状式布局,地域品牌亮起来
一、从多元并举到特色明显:注重量到注重质的飞跃
二、重点区域产业布局,多点格局齐闪光
三、文化"双向开放",打造走得出去的"云南样本"
第三节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可持续的思考
一、关注少数民族文化非遗的"文化空间"
二、"文化扶贫"的新高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9572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G1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动态概述
(一) "原生态(民族)文化"概念的缘起
(二) "原生态(民族)文化"概念的界定争论
(三) 外延扩展: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趋势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主要的研究方法
(三) 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章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及其产业类型
一、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概念界定
二、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概述
三、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类型划分
第二节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现象及其特点
一、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现象概述
二、农耕稻作与自然崇拜薪火相传
三、活态性与传承性永葆生机
四、顺应性与协调性彰显"诗性智慧"
第三节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一、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形成背景
二、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特点与市场分析
第一节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一、民族文化产业伴随旅游业的发展
二、形成多种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
三、文化产业成为云南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文化人才和文化设施大量涌现
第二节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一、原生态民族文化消费总体旺盛
二、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旅游业发展
三、民族演出演艺业类型多样
四、民族民间工艺业形成"生产+销售"的格局
第三章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典型案例
第一节 骨干力量:以歌舞演艺《云南映象》为例
一、素材取自民间
二、舞台表演融入现代感与科技感
三、政府的鼓励支持是关键
四、商业化、市场化贯穿品牌打造的各环节
五、文化艺术"走出去"
第二节 "文化硅谷"的集群式发展:以丽江纳西、东巴文化为例
一、自下而上式与自上而下式运作并存
二、产业集群与社会文化的互动
第三节 开发与保护并重:以红河哈尼族梯田文化为例
一、打"世界遗产"牌,助推特色村落旅游
二、依托知名度和空间区位,积极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竞争力
三、积极开展和实施民族文化的系统保护工程
第四节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一、政府的主导推动作用
二、文化市场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三、各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不断突显
第四章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文化体制转轨不足与文化产业发展过度同期并存
一、各自为政缺协调,文化市场待健全
二、局限短期收益,警惕"文化圈地运动"
三、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效应整体不明显
第二节 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的有效供给不足
一、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平衡
二、"文化劣币"驱逐"文化良币"
第三节 民族文化主体参与者总体处于弱势
一、文化主体参与者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
二、重新认识民族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第五章 促进云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继续坚持发挥政府与市场的联动作用
一、政府发挥对文化市场的监管与协调作用
二、文化市场有序开发文化资源
三、文化体制的创新注重高端化、专业化
第二节 文化产业的带状式布局,地域品牌亮起来
一、从多元并举到特色明显:注重量到注重质的飞跃
二、重点区域产业布局,多点格局齐闪光
三、文化"双向开放",打造走得出去的"云南样本"
第三节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可持续的思考
一、关注少数民族文化非遗的"文化空间"
二、"文化扶贫"的新高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蒋建国;;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J];求是;2013年24期
2 邓莹辉;谭志松;;原生态文化概念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原则[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唐宏峰;;“云南模式”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访全国文联副主席丹增[J];艺术评论;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2839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2839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