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4 01:13
本文关键词: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的不断持续增强,已为各国所关注。然而在新的形式下,采取原先的发展模式来高速发展经济已是不可能。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此举将大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作用;同时,将为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源泉。 佛山市地处珠三角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传统制造业发达,,2011年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11位。2007年,佛山开始实施“两转型一再造”的战略——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佛山从2012年开始实施“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将在未来三年内投资千亿元,打造103个项目,实现佛山城市的升级建设,打造佛山全新的面孔。全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城市升级、产业升级的一个有力抓手。论文疏理了国内外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及相关政府行为的研究成果,依据文化产业及政府行为的相关理论,利用本人掌握的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和规划的详细资料,深入分析了佛山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劣势、佛山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政府行为现状和问题,借鉴美国、日本、杭州市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城市政府行为经验,为政府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文化产业 创意设计 政府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1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0-12
- 1.1.1 研究的背景10-11
- 1.1.2 研究的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2.1 国外对文化产业及相关政府行为的研究12-14
- 1.2.2 国内对文化产业及相关政府行为的研究14-16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16-19
- 1.3.1 研究目标16
- 1.3.2 研究内容16-17
- 1.3.3 研究方法17
- 1.3.4 研究思路17-19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概述19-25
- 2.1 相关概念19-22
- 2.1.1 文化产业的定义及分类19-21
- 2.1.2 政府行为的含义21-22
- 2.2 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22-23
- 2.2.1 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的定位22
- 2.2.2 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的行为22-23
- 2.3 本文分析应用的主要理论23-25
- 2.3.1 公共产品理论23
- 2.3.2 区域经济理论23-24
- 2.3.3 服务型政府理论24-25
- 第三章 佛山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政府行为现状分析25-40
- 3.1 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25-30
- 3.1.1 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25-28
- 3.1.2 佛山市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28
- 3.1.3 佛山市发展文化产业的现有条件和因素分析28-30
- 3.2 佛山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政府行为现状30-35
- 3.3 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评价35-40
- 3.3.1 制度安排评价35
- 3.3.2 效果分析35-37
- 3.3.3 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37-40
- 第四章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政府行为的经验与启示40-49
- 4.1 美国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情况40-43
- 4.1.1 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40-41
- 4.1.2 美国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41-43
- 4.2 日本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情况43-45
- 4.2.1 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43-44
- 4.2.2 日本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44-45
- 4.3 杭州市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情况45-47
- 4.3.1 杭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45
- 4.3.2 杭州市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45-47
- 4.4 国内外经验的启示47-49
- 第五章 完善佛山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的对策49-56
- 5.1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9-50
- 5.2 完善文化产业管理组织架构,加大版权保护力度50-51
- 5.3 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并以此开发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51-52
- 5.4 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吸纳)环境52-53
- 5.5 构建良好的针对文化创意设计类企业的金融服务平台53
- 5.6 通过举办大型制造业文化创意设计展会 (比赛)来营造浓厚的文化创意设计行业氛围53-54
- 5.7 推动成立佛山市文化创意设计协会,实现政府职能转移54
- 5.8 科学规划和管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立考核退出机制54-56
- 结论与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0
- 致谢60-61
- 附件61
本文编号:617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617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