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本文关键词: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蓝黄两区” 文化资源 灰色多层次 产业化思路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以其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等优势脱颖而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和人文资源,如何将文化资源产业化形成经济和产业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山东省“蓝黄两区”为研究对象,对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根据区域文化资源特征、优势、潜力大小、文化产业状况,提出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及对策。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该研究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介绍与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相关的理论基础。从介绍文化资源的内涵切入,分析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然后介绍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分析了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发展的基础与优势。首先,收集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产业化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参照国家旅游分类方法(GB/T18972-2003),将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分为7类,总结了文化资源特征;其次,定性描述了“蓝黄两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明确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优势。第四章对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进行评价。首先运用指标频度统计分析法构建了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资源禀赋、开发条件、市场需求潜力、预期开发效益四个方面的19个指标,然后运用灰色多层次评价方法对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蓝区”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较大,7类文化资源中,自然景观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其余资源开发潜力为一般;“黄区”文化资源开发潜力一般,7类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均为一般。第五章提出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思路。基于评价结果和“蓝黄两区”的实际情况,认为山东省“蓝黄两区”的总体思路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正确处理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突出本土文化特色,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和效益,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并从产业,品牌,布局,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企业角度,提出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重点。第六章提出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对策建议。根据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思路及区内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结合山东省“蓝黄两区”实际情况,根据文化资源产业化相关理论,对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状况、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资源产业化优势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多层次评价方法对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然后根据文化资源开发潜力的大小和区域实际情况,从产业,布局,品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及企业方面,找出发展的重点,为推进“十三五”“蓝黄两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蓝黄两区” 文化资源 灰色多层次 产业化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1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4
- 1.2.1 文化资源研究11-12
- 1.2.2 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12-13
- 1.2.3 山东省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13-14
- 1.2.4 研究评述14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4-15
- 1.3.1 研究思路14-15
- 1.3.2 研究方法15
- 1.4 主要内容15-16
- 1.5 技术路线16
- 2 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16-23
- 2.1 文化资源内涵、特征16-18
- 2.2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18-20
- 2.3 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20-21
- 2.4 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21-23
- 2.4.1 公共物品理论21
- 2.4.2 比较优势理论21-22
- 2.4.3 产业集聚理论22
- 2.4.4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22-23
- 3 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与优势23-34
- 3.1 山东省“蓝黄两区”由来及研究范围界定23-24
- 3.2 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分类及特征24-30
- 3.2.1 文化资源分类24
- 3.2.2 文化资源的特征24-30
- 3.3 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30-31
- 3.3.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化发展状况30-31
- 3.3.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化发展状况31
- 3.4 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优势分析31-34
- 4 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评价34-45
- 4.1 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4-38
-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34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34
- 4.1.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34-38
- 4.1.4 数据来源及指标量化处理38
- 4.2 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法确立38-42
- 4.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38-39
- 4.2.2 灰色多层次评价模型构建39-42
- 4.2.3 开发潜力评价标准确立42
- 4.3 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结果分析42-45
- 4.3.1 文化资源开发潜力总体评价42-43
- 4.3.2 七大类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分析43-45
- 5 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思路45-57
- 5.1 总体思路45-46
- 5.2 基本原则46
- 5.2.1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46
- 5.2.2 互动发展原则46
- 5.2.3 政府引导,市场推动46
- 5.2.4 发挥优势,,突出重点46
- 5.2.5 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46
- 5.3 发展重点46-57
- 5.3.1 文化产业发展重点47-51
- 5.3.2 文化品牌发展重点51-53
- 5.3.3 文化产业布局重点53-54
- 5.3.4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企业发展重点54-57
- 6 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57-64
- 6.1 整合资源,做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57-58
- 6.1.1 建立“蓝黄两区”联动机制,促进文化资源跨区域整合57-58
- 6.1.2 加大文化资源保护力度,确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58
- 6.2 推动“文化+”模式,促进文化产业升级58-60
- 6.2.1 树立“文化+”理念,促进文化产业发展58-59
- 6.2.2“文化+科技”推动文化产业“华丽转身”59
- 6.2.3“文化+创意”推动文化产业“高端化”59-60
- 6.3 提升品牌竞争力,打造“蓝黄两区”标志性文化品牌60-61
- 6.3.1 突出“蓝黄”文化特色,走精品化路线60
- 6.3.2 拓展宣传渠道,加强特色文化品牌推广60-61
- 6.4 加强“蓝区”与“黄区”融合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布局61-62
- 6.4.1 加大“蓝黄两区”重点文化产业扶持和优惠力度61
- 6.4.2 加快“蓝黄两区”文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61-62
- 6.4.3 以“互联网+”为契机促进文化消费升级62
- 6.5 改善园区发展环境,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62-64
- 6.5.1 拓展文化产业园区企业投融资渠道62-63
- 6.5.2 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63
- 6.5.3 完善人才体制机制63-64
- 7 论文不足与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0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70-72
- 附录 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评分表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荔;;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区域实现机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严荔;;发达国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做法及借鉴[J];经济纵横;2012年06期
3 于平;;论文化资源的“三分法”与产业化[J];北方经贸;2013年09期
4 高磊;;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年01期
5 唐金培;;区域历史文化传承与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J];攀登;2009年06期
6 尚阳;;临清市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探究[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张彤;韩俊武;;保定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索与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年03期
8 但红燕;;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研究——以四川金沙文化为例[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年01期
9 严荔;;我国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策略——以四川省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年05期
10 姚伟钧;任晓飞;;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焯;江楠;;关于根据特色文化资源塑造沈阳文化形象和品牌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彤;;河北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路径径究[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3 丁永刚;;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路径探析[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4 胡彩玲;胡小娟;;英国水资源产业化管理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5 丁永刚;;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路径探析[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6 湛洋;;唐山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产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突出三大支持重点 加快推进民族经济社会发展[N];团结报;2009年
2 特约记者 覃遵奎 通讯员 姜继辉;永顺三大优势资源产业化建设跨出大步伐[N];团结报;2006年
3 记者 李天涛 实习生 魏红霞;省委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来我州宣讲全会精神[N];团结报;2011年
4 大理州科技局局长、州知识产权局局长 李建昌;大力推进区域优势资源产业化科技开发[N];大理日报(汉);2011年
5 郑桂章;依托优势资源推进县域经济发展[N];团结报;2006年
6 本报评论员 张涛;构建四大体系 发展文化产业[N];喀什日报(汉);2013年
7 代琼芬;牟定加快优势资源产业化步伐[N];楚雄日报(汉);2012年
8 记者 岳金宏 通讯员 范会成;挣“文化钱” 走“生态路”[N];石家庄日报;2013年
9 刘龙胜 宋健军;打造文化工厂 共建创意客都[N];梅州日报;2013年
10 华治;孔子文化从资源到产业的路有多远[N];济宁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中晓;山东省“蓝黄两区”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梁世敏;数字资源产业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芮永锋;舟山群岛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1年
4 王山;广西仫佬族文化资源产业化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年
5 张仙丽;唐十八陵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6 洪蔚脍;西部地区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7 孔祥双;孔子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甘露;甘肃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胡炎莉;临沂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张元花;沂源文化资源产业化探析[D];山东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60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660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