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的多元解读、经济本质与研究范式偏差
本文关键词:媒介融合的多元解读、经济本质与研究范式偏差
【摘要】:本文对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媒介融合的多元解释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这些解释虽然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其表层化、业务化和现象化的特征明显,新闻传播学科的范式偏向明显,而忽略了其产业融合和市场融合的本质。这种解读的偏向是对既有新闻传播研究范式和西方新闻传播学术研究范式的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不利于对于传媒市场现象的经济本质解读,也说明了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困境。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保利(武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关键词】: 媒介融合 多元解释 路径依赖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利益博弈的弱势群体诉求表达的传媒功能调适与系统改革研究”成果之一,编号:11YJC86003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政府、社会与市场互动中的国有传媒改革的制度设计研究”成果之一,编号:2662015QC053
【分类号】:G206
【正文快照】: 一、新闻传播领域媒介融合的多元解读与基本偏向从蔡雯教授2005年发表的论文《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开始,“媒介融合”作为一个研究概念被引入到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界。在短短不到几年的时间里,与我国现实的媒介运作和生存形态的演变紧密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2 高钢;;媒体融合: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J];国际新闻界;2007年03期
3 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年11期
4 谷虹;;产业视角下中国媒介融合研究的演进路径和核心议题——2005-2009年中国媒介产业融合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0年03期
5 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年05期
6 南长森;石义彬;;媒介融合的中国释义及其本土化致思与评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新;;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的路径转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2 侯小卫;;我国东、中、西及东北4大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3 曾磊;邢慧斌;;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兼论其旅游功能的拓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4 王瑞丹;;高技术型现代服务业的产生机理与分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刘栋;万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机制探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昝廷全;金雪涛;;传媒产业融合——基于系统经济学的分析[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7 陈柳钦;;产业融合效应与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措施[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杨旭;;关于产业重型化与重型化产业组织配套的反思[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0期
9 孙永波;王道平;;产业融合及如何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发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胡宏;忻展红;;企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关系分析模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林;网络产业互联互通的接入定价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熊曼辰;基于概念设计的中国企业接受国际企业技术转移的控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孙康慧;中国汽车电子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锐;基于网络融合的手机电视价值链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雅俊;模块化视角下的服务型工业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永胜;蓝色经济区产业布局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10 王亚男;两化融合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吉;我国汽车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化飞;基于产业链条的中国TD-SCDMA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温婷桢;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纸营销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许心;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5 许华斌;江西省产业结构高度化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夏贤明;我国手机出版产业链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郭倩倩;产业结构转型中的江苏省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9 刘彦东;新疆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10 孙娜;五常市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昝廷全;金雪涛;;传媒产业融合——基于系统经济学的分析[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2 秦字兴;忻展红;;我国广电与电信在IPTV业务中的内容产量博弈[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陈娜;;学术研究的根要扎在现实中,要接地气——访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教授潘忠党[J];今传媒;2010年08期
4 赵允芳;;全媒体时代的报业核心竞争力解读[J];传媒观察;2008年12期
5 刘文洪;高岩;;“全媒体时代”的报业转型之路[J];传媒观察;2009年01期
6 成锦如;;县域报业全媒体营运的战略转型[J];传媒观察;2009年09期
7 林晔;朱人杰;;报业全媒体发展的探索[J];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10期
8 喻国明;;产品为王:传媒产业竞争的新主旋律[J];当代传播;2008年02期
9 金雪涛;;基于产业融合的传媒市场行为战略研究[J];当代传播;2009年01期
10 熊澄宇;雷建军;;作为传媒的电影和作为产业的电影[J];当代电影;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J];新闻导刊;2006年05期
2 胡静雅;;从世界杯报道看媒介融合方式的有效运用[J];今传媒;2006年10期
3 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J];中国记者;2007年02期
4 关梅;;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其应对[J];新闻爱好者;2008年03期
5 黄有;;媒介融合时代重大新闻的多媒体表达[J];记者摇篮;2008年05期
6 柳絮青;殷畅;;关于国内“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研究评述——以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0年有关文献的分析为依据[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徐沁;;国际媒介融合发展的瓶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07期
8 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新闻传播;2008年02期
9 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年06期
10 高钢;;迎接媒介融合的时代[J];新闻与写作;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青;;质疑“媒介融合”——与持“媒介融合”观点的学者商榷[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梁春芳;;媒介融合时代编辑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文化担当[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3 包鹏程;汪伶俐;;媒介融合对影视生产和传播的影响[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马梅;孙静;;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媒体与公民社会构建[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5 梁小建;;媒介融合中主流媒体框架提供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6 纪莉;;论媒介融合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权力[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7 周鸿铎;;媒介融合是大众传媒发展的必经路径[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8 李鲤;;媒介融合时代:报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合”“分”博弈[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兼论电影电视在媒介化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王美娜;汤s,
本文编号:6920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whjj/692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