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激励下非对称细长轴转子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9 22:01
本文关键词:扭矩激励下非对称细长轴转子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非对称细长轴转子系统的主要特点则是其转轴刚度的非对称性,同时由于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形成质量偏心以及发生初始弯曲等,这将使得非对称刚度转子系统在运行状态下产生参数激励,并将表现出复杂的动力学特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转子系统正在向大型化、重载化以及细长化发展,转子系统的运行将更加复杂。系统所受的驱动力矩和负载的反作用力矩由于多重因素往往会使其产生不平衡运行状态,使机组承受着一定的力矩差,该差值可等效为一定的扭矩激励施加于转子系统上,在该作用力矩下转轴将失去平衡,进而使机组的运行状态出现异常,转子将呈现丰富的运行状态。对其在相对稳定运行状态的特征和转速过临界时的瞬态响应的研究将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引入了非对称刚度转化模型,并以Jeffcott转子为模型建立了转子动力学方程,考虑到长径比的不同以及外扭矩激励的作用,在转子弯振振动微分方程中加入扭矩项,引入了扭矩因子,并运用达朗尔原理建立了扭矩激励下转子运动微分方程。研究了在扭矩激励作用下非对称细长轴转子系统瞬态和稳态振动特征。运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对系统运动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对转子系统等加速过临界时受初挠度、不对称刚度比、偏心距、偏心角以及在冲击扭矩激励作用下转子的瞬态振动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非对称轴刚度差异的加大、偏心距的增加、初挠度的增加以及偏心角的减小都会引起动挠度幅值在增加,相位角和进动角也会随之有一定规律的变化。在冲击扭矩激励作用时,同样使得转子振动幅值增加,并且其相位角以及进动角将出现区段性变化。转子系统在稳定运行状态下,非对称刚度系数的变化会对转子的幅频特性产生影响,与对称刚度转子比,转子振幅在增加,同时产生了二倍频成分;恒定驱动扭矩激励与简谐扭矩激励对系统横振的频率有较大的影响,转子横向振动与圆盘摆振的频率受外激励频率影响易激发出系统工频与激励频率的组合频率。另外长径比对圆盘摆振的频率有很大影响。综合理论分析,并结合转子试验台,验证分析了施加相应的外扭矩激励时非对称转子系统各种状态下的稳定性及瞬态响应规律,为非对称刚度转子振动特征分析,提高转子系统故障诊断的准确性提供依据。
【关键词】:扭矩激励 非对称轴 稳定性 扭矩因子 瞬态响应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1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引言10-12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2-18
- 1.3.1 转子弯振特性研究现状13-15
- 1.3.2 转子稳定性研究现状15-16
- 1.3.3 非对称刚度转子的研究现状16-18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18-19
- 1.5 本章小结19-20
- 第二章 非对称细长轴转子动力学特性20-38
- 2.1 引言20
- 2.2 单盘转子数学模型的建立20-27
- 2.2.1 单盘对称轴转子系统动力学建模21-24
- 2.2.2 单盘转子系统刚度求解24-27
- 2.3 转子系统临界转速求解27-30
- 2.4 细长轴转子扭矩因子理论建模30-33
- 2.4.1 扭矩因子的引入30-31
- 2.4.2 考虑扭矩因子的转子动力学建模31-33
- 2.5 扭矩激励下细长轴转子建模33-37
- 2.6 本章小结37-38
- 第三章 扭矩激励下单盘非对称轴转子系统瞬态响应38-58
- 3.1 单盘非对称刚度转子瞬态响应分析38-41
- 3.2 单盘非对称刚度转子等变速过程瞬态响应分析41-50
- 3.2.1 非对称轴转子系统运动方程的建立42-44
- 3.2.2 系统稳态解44-45
- 3.2.3 方程的稳态解45
- 3.2.4 仿真分析45-50
- 3.3 扭矩激励非对称刚度转子瞬态响应分析50-56
- 3.3.1 扭矩激励下非对称刚度转子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51
- 3.3.2 扭矩激励下非对称刚度转子运动微分方程的求解51-53
- 3.3.3 数值仿真与分析53-56
- 3.4 本章小结56-58
- 第四章 扭矩激励下单盘非对称轴转子系统稳定性58-85
- 4.1 扭矩激励下非对称刚度转子系统弯扭耦合振动分析58-66
- 4.1.1 无扭矩激励振动分析60-63
- 4.1.2 弯扭耦合振动分析63-66
- 4.2 扭矩激励下非对称刚度转子系统振动分析66-67
- 4.3 仿真计算振动特性分析67-76
- 4.4 实验验证76-83
- 4.5 本章小结83-85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85-88
- 5.1 工作总结85
- 5.2 主要结论85-86
- 5.3 创新点86
- 5.4 进一步展望86-88
- 参考文献88-9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4-95
- 致谢95-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兆鲁,王志刚,郭书彪;扭矩静、动态标定试验台建设技术方案[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4年01期
2 王刚;张翔宇;颜乃鹏;龚迎昆;;加偶方式在扭矩标准装置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计量;2013年09期
3 邓大智,周应智,沈治忠,杨仁义;瞬时扭矩微机测量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3期
4 大东俊一;小野┮焕,
本文编号:256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256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