铌基异质核心与铝熔体微观尺度的界面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9 11:30
二硼化铌(NbB2)作为过渡金属硼化物因为具有高熔点、低密度,高导电性等物理特性而获得了广泛关注。而另一种Nb基金属间化合物三铝化铌(Al3Nb)同样因为具有密度低、高温稳定性好、强度高和抗氧化性,在高温材料领域广受青睐。然而这两种常见铌基合金所共有的低密度、高熔点以及与α-Al晶格匹配好的物理特性,使其成为α-Al有效的异质核心。金属熔体凝固过程中,异质核心(NbB2、Al3Nb)与初生α-Al界面间微结构对细化晶粒有直接影响,研究其界面对于理解异质形核过程和有针对性的改善晶粒细化效果有着理论和现实意义。受到实验条件制约,对界面微观结构研究通过实验的方法很难实现。因此,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从微观尺度对界面结合性能和电子特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非化学计量比NbB2-x、Nb1-xB2和Al3-xNb和Al3Nb1-x体相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计算揭示了空位类...
【文章来源】:中北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1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铌基异质核心细化铝熔体晶粒潜力的研究
1.3 异质形核界面理论
1.3.1 晶格错配度理论
1.3.2 界面热力学量分析
1.4 基体相与异质核心相界面的微观研究
1.4.1 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
1.4.2 第一性原理计算(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1.5 研究意义和目的
1.6 研究内容
2 非化学计量比NbB_2和Al_3Nb体相性质研究
2.0 背景
2.1 硼缺陷建模和参数细节
2.2 结果与讨论
2.2.1 NbB_(2-x)和Nb_(1-x)B_2相的稳定性
2.2.2 Al_3Nb_(1-x)(和Al_(3-x)Nb相的稳定性
2.2.3 NbB_(2-x)和Nb_(1-x)B_2的晶体结构
2.2.4 Al_(3-x)Nb和Al_3Nb_(1-x)的晶体结构
2.3 本章小结
3 NbB_2(0001)及Al_3Nb(0001)表面电子结构与特性
3.1 引言
3.2 Al(0001)、Al(111)表面收敛性和稳定性分析
3.3 NbB_2 (0001)和Al_3Nb(0001)表面
3.3.1 NbB_2 (0001)表面收敛性、表面能和电子结构
3.3.2 Al_3Nb(0001)面的收敛、表面能和电子结构
3.4 点空位对表面结构和和性能的影响
3.5 合金元素掺杂对表面结构和和性能的影响
3.5.1 Fe掺杂位置以及对表面能的影响
3.5.2 Mg掺杂位置以及对表面能的影响
3.5.3 Ti掺杂位置以及对表面能的影响
3.5.4 Si掺杂位置以及对表面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本征NbB2/金属界面电子结构与特性
4.1 第一性原理计算计算分析铸造界面特性的可行性和精确性
4.2 Al(111)/NbB_2 (0001)界面建模细节
4.2.1 A1(111)/NbB_2 (0001)界面初始间距(UBER)
4.2.2 Al(111)/NbB_2 (0001)界面弛豫优化
4.2.3 A1(111)/ NbB_2 (0001)界面能
4.2.4 Al(111)/NbB_2 (0001)电子结构和键特性
4.3 Al(001)和Al_3Nb (0001)
4.3.1 Al(001)/Al_3Nb (0001)界面初始间距
4.3.2 Al(001)/Al_3Nb (0001)界面弛豫优化
4.3.3 Al(001)/Al_3Nb (0001)电子结构和键特性
4.4 本章小结
5 点位缺陷对NbB_2/金属界面性能的影响
5.1 点空位缺陷对Al(111)/ NbB_2(0001)界面性能影响
5.1.1 Al(111)/NbB_2(0001)界面空位模型和形成能
5.1.2 空位对Al/NbB_2-BT-HCP界面电子结构的影响
5.1.3 Al(001)/Al_3Nb(0001)界面空位模型和形成能
5.1.4 空位对Al/Al_3Nb-AlNbT-HCP-V_(Nb)界面电子结构的影响
5.2 本章小结
6 合金元素对Al/NbB_2和Al/Al_3Nb界面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Fe掺杂对界面特性的影响
6.2.1 Fe原子掺杂位置的确定
6.2.2 Fe原子掺杂对界面电子结构的影响
6.3 Mg掺杂对界面特性的影响
6.3.1 Mg原子掺杂位置的确定
6.3.2 Mg原子掺杂对界面电子结构的影响
6.4 Ti掺杂对界面特性的影响
6.4.1 Ti原子掺杂位置的确定
6.4.2 Ti原子掺杂对界面电子结构的影响
6.5 Si掺杂对界面特性的影响
6.5.1 Si原子掺杂位置的确定
6.5.2 Si原子掺杂对界面电子结构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和参与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Grain refinement of Al-3.5FeNb-1.5C master alloy on pure Al and Al-9.8Si-3.4Cu alloy[J]. Chinna Apparao Kummari,Anil Kumar Birru. China Foundry. 2018(04)
[2]溶质Ti对Al-Ti-B中间合金细化Al影响的新认识:TiB2粒子的动力学行为及溶质Ti的影响[J]. 张丽丽,江鸿翔,赵九洲,李璐,孙倩. 金属学报. 2017(09)
[3]镁合金晶粒细化的研究进展[J]. 李玉娟,汤爱涛. 材料导报. 2013(17)
[4]高强铝合金物理法晶粒细化研究进展[J]. 曹阳,陈乐平,周全. 铸造技术. 2013(06)
[5]金属线膨胀系数、德拜温度和杨氏模量之间关联特性[J]. 于长丰,蒋学芳,成鹏飞,朱长军. 物理实验. 2012(08)
[6]铝合金晶粒细化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孙小平,石路,管仁国,王顺成,戚文军. 有色矿冶. 2010(05)
[7]第一性原理计算TiN(111)/BN/TiN(111)界面的电子结构、成键特性和结合强度[J]. 牛建钢,王宝军,王翠表,田晓. 金属学报. 2009(10)
[8]Al-B中间合金对铝合金晶粒的细化机理[J]. 王芳,王明星,李云良,刘志勇,刘忠侠,宋天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8(06)
[9]Au液异质形核价电子模型与基底触媒效用[J]. 梁高飞,宋长江,刘向阳,许振明,李建国.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5(10)
[10]Al-P中间合金对共晶和过共晶Al-Si合金的变质机制[J]. 刘相法,乔进国,刘玉先,李士同,边秀房. 金属学报. 2004(05)
博士论文
[1]高压下几种新型氢化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 邵子霁.吉林大学 2019
[2]B2型FeAl力学性质、表面吸附和界面结合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 郑义兵.陕西科技大学 2018
[3]超硬金属氮化物纳米多层膜界面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D]. 尹德强.重庆大学 2012
[4]409L铁素体不锈钢凝固组织的细晶均匀化及其机制研究[D]. 王超.上海交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低维磷基/锗基材料第一性原理的研究[D]. 豆艳梅.济南大学 2019
[2]镁铝合金异质形核界面结构与特征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D]. 王飞.南昌大学 2014
[3]Mg-Al合金熔体碳质孕育晶核/基体间界面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 王海蕾.华南理工大学 2014
[4]Al-Ti-B、Al-Ti-C中间合金细化铝及铝合金机制研究[D]. 孙雪迎.清华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09242
【文章来源】:中北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14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铌基异质核心细化铝熔体晶粒潜力的研究
1.3 异质形核界面理论
1.3.1 晶格错配度理论
1.3.2 界面热力学量分析
1.4 基体相与异质核心相界面的微观研究
1.4.1 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
1.4.2 第一性原理计算(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1.5 研究意义和目的
1.6 研究内容
2 非化学计量比NbB_2和Al_3Nb体相性质研究
2.0 背景
2.1 硼缺陷建模和参数细节
2.2 结果与讨论
2.2.1 NbB_(2-x)和Nb_(1-x)B_2相的稳定性
2.2.2 Al_3Nb_(1-x)(和Al_(3-x)Nb相的稳定性
2.2.3 NbB_(2-x)和Nb_(1-x)B_2的晶体结构
2.2.4 Al_(3-x)Nb和Al_3Nb_(1-x)的晶体结构
2.3 本章小结
3 NbB_2(0001)及Al_3Nb(0001)表面电子结构与特性
3.1 引言
3.2 Al(0001)、Al(111)表面收敛性和稳定性分析
3.3 NbB_2 (0001)和Al_3Nb(0001)表面
3.3.1 NbB_2 (0001)表面收敛性、表面能和电子结构
3.3.2 Al_3Nb(0001)面的收敛、表面能和电子结构
3.4 点空位对表面结构和和性能的影响
3.5 合金元素掺杂对表面结构和和性能的影响
3.5.1 Fe掺杂位置以及对表面能的影响
3.5.2 Mg掺杂位置以及对表面能的影响
3.5.3 Ti掺杂位置以及对表面能的影响
3.5.4 Si掺杂位置以及对表面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本征NbB2/金属界面电子结构与特性
4.1 第一性原理计算计算分析铸造界面特性的可行性和精确性
4.2 Al(111)/NbB_2 (0001)界面建模细节
4.2.1 A1(111)/NbB_2 (0001)界面初始间距(UBER)
4.2.2 Al(111)/NbB_2 (0001)界面弛豫优化
4.2.3 A1(111)/ NbB_2 (0001)界面能
4.2.4 Al(111)/NbB_2 (0001)电子结构和键特性
4.3 Al(001)和Al_3Nb (0001)
4.3.1 Al(001)/Al_3Nb (0001)界面初始间距
4.3.2 Al(001)/Al_3Nb (0001)界面弛豫优化
4.3.3 Al(001)/Al_3Nb (0001)电子结构和键特性
4.4 本章小结
5 点位缺陷对NbB_2/金属界面性能的影响
5.1 点空位缺陷对Al(111)/ NbB_2(0001)界面性能影响
5.1.1 Al(111)/NbB_2(0001)界面空位模型和形成能
5.1.2 空位对Al/NbB_2-BT-HCP界面电子结构的影响
5.1.3 Al(001)/Al_3Nb(0001)界面空位模型和形成能
5.1.4 空位对Al/Al_3Nb-AlNbT-HCP-V_(Nb)界面电子结构的影响
5.2 本章小结
6 合金元素对Al/NbB_2和Al/Al_3Nb界面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Fe掺杂对界面特性的影响
6.2.1 Fe原子掺杂位置的确定
6.2.2 Fe原子掺杂对界面电子结构的影响
6.3 Mg掺杂对界面特性的影响
6.3.1 Mg原子掺杂位置的确定
6.3.2 Mg原子掺杂对界面电子结构的影响
6.4 Ti掺杂对界面特性的影响
6.4.1 Ti原子掺杂位置的确定
6.4.2 Ti原子掺杂对界面电子结构的影响
6.5 Si掺杂对界面特性的影响
6.5.1 Si原子掺杂位置的确定
6.5.2 Si原子掺杂对界面电子结构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和参与项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Grain refinement of Al-3.5FeNb-1.5C master alloy on pure Al and Al-9.8Si-3.4Cu alloy[J]. Chinna Apparao Kummari,Anil Kumar Birru. China Foundry. 2018(04)
[2]溶质Ti对Al-Ti-B中间合金细化Al影响的新认识:TiB2粒子的动力学行为及溶质Ti的影响[J]. 张丽丽,江鸿翔,赵九洲,李璐,孙倩. 金属学报. 2017(09)
[3]镁合金晶粒细化的研究进展[J]. 李玉娟,汤爱涛. 材料导报. 2013(17)
[4]高强铝合金物理法晶粒细化研究进展[J]. 曹阳,陈乐平,周全. 铸造技术. 2013(06)
[5]金属线膨胀系数、德拜温度和杨氏模量之间关联特性[J]. 于长丰,蒋学芳,成鹏飞,朱长军. 物理实验. 2012(08)
[6]铝合金晶粒细化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孙小平,石路,管仁国,王顺成,戚文军. 有色矿冶. 2010(05)
[7]第一性原理计算TiN(111)/BN/TiN(111)界面的电子结构、成键特性和结合强度[J]. 牛建钢,王宝军,王翠表,田晓. 金属学报. 2009(10)
[8]Al-B中间合金对铝合金晶粒的细化机理[J]. 王芳,王明星,李云良,刘志勇,刘忠侠,宋天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8(06)
[9]Au液异质形核价电子模型与基底触媒效用[J]. 梁高飞,宋长江,刘向阳,许振明,李建国.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5(10)
[10]Al-P中间合金对共晶和过共晶Al-Si合金的变质机制[J]. 刘相法,乔进国,刘玉先,李士同,边秀房. 金属学报. 2004(05)
博士论文
[1]高压下几种新型氢化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 邵子霁.吉林大学 2019
[2]B2型FeAl力学性质、表面吸附和界面结合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 郑义兵.陕西科技大学 2018
[3]超硬金属氮化物纳米多层膜界面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D]. 尹德强.重庆大学 2012
[4]409L铁素体不锈钢凝固组织的细晶均匀化及其机制研究[D]. 王超.上海交通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低维磷基/锗基材料第一性原理的研究[D]. 豆艳梅.济南大学 2019
[2]镁铝合金异质形核界面结构与特征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D]. 王飞.南昌大学 2014
[3]Mg-Al合金熔体碳质孕育晶核/基体间界面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 王海蕾.华南理工大学 2014
[4]Al-Ti-B、Al-Ti-C中间合金细化铝及铝合金机制研究[D]. 孙雪迎.清华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09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3309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