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锥蜗杆传动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7-05-20 15:24
本文关键词:新型锥蜗杆传动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蜗杆传动开始迅速发展。由于蜗杆传动具有诸多优点,比如结构紧凑、传动比大、承载能力强、传动平稳等,因此蜗杆传动被广泛地应用到现代工业的各个行业中。在众多蜗杆传动中,阿基米德圆柱蜗杆应用范围最广,它易于加工装配,轴向位移发生的变化不影响蜗轮蜗杆的齿面共轭。但是,阿基米德圆柱蜗杆瞬时接触线的法线与啮合点合速度方向的夹角太大,不利于液体动力润滑,而且啮合齿数较少、传动效率较低。锥蜗杆传动是空间交错轴传动,锥蜗杆传动的优点有:重合度大、瞬时接触线的法线与啮合点合速度方向的夹角较小,利于齿间润滑、锥蜗杆轴向移动时,可以保证在不破坏齿面共轭的情况下,对尺侧间隙进行调整、传动平稳结构紧凑,结合脱开非常灵活,可以做离合器使用[1]。 随着锥蜗杆的发展,各种新型锥蜗杆传动相继出现,本文介绍的锥蜗杆传动方式是准双导程锥蜗杆传动。准双导程锥蜗杆的建立基于新型锥蜗杆双导程直线接触偏置蜗杆,准双导程锥蜗杆有内、外两个啮合齿面,啮合齿面与双导程直线偏置蜗杆的啮合齿面不同,由于准双导程锥蜗杆齿面是阿基米德螺旋面,因此加工装配简单,蜗轮材料可以用钢代替有色金属铜。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传动成为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强、传动比大的新型锥蜗杆[1]。 论文首先阐述新型锥蜗杆传动齿面形成原理,并利用CATIA进行实体建模。新型锥蜗杆传动齿面实际上是阿基米德螺旋面,而双导程锥蜗轮蜗杆传动齿面是渐开螺旋面。论文详细陈述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且利用CATIA绘图软件进行详细的对比。 论文对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传动进行完整的设计,包括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传动参数的设计、锥蜗轮与蜗杆传动副安装尺寸的设计、锥蜗杆蜗轮几何参数的设计。利用计算机语言VB编写相关软件,为新型锥蜗杆传动设计计算提供简便手段。锥蜗轮蜗杆相关参数设计完成后对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代替双导程锥蜗轮蜗杆所产生的误差进行详细分析。 论文分析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内外啮合齿面的受力情况。锥蜗轮蜗杆齿面受力分析非常复杂,先不考虑摩擦力的存在,,分析锥蜗轮蜗杆在内啮合与外啮合情况下的受力情况,最后再对摩擦力进行单独分析。 论文计算准双导程锥蜗轮容许输出扭矩,根据容许输出扭矩计算锥蜗轮的齿面接触强度和齿根弯曲强度。最后对锥蜗杆轴进行刚度计算,并且对强度与刚度的校核也编写相应的计算软件。
【关键词】:蜗杆传动 准双导程锥蜗杆 参数设计 受力分析 刚度强度校核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H132.4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课题来源与背景11-14
- 1.1.1 课题来源11
- 1.1.2 课题背景11-14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5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5-17
- 第2章 新型锥蜗杆传动原理17-25
- 2.1 渐开线齿轮传动原理17-19
- 2.2 新型锥蜗杆准双导程锥蜗杆的提出19-22
- 2.2.1 准双导程锥蜗杆与双导程锥蜗杆的区别20-21
- 2.2.2 准双导程锥蜗杆传动的特点21-22
- 2.3 新型锥蜗杆齿面形成原理22-24
- 2.3.1 准双导程锥蜗杆内外啮合齿面的形成22-23
- 2.3.2 新型锥蜗杆齿面啮合原理23-24
- 2.3.3 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模型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新型锥蜗杆的传动设计25-45
- 3.1 准双导程锥蜗杆相关参数设计过程25-35
- 3.1.1 准双导程锥蜗杆的设计步骤25-27
- 3.1.2 准双导程锥蜗杆相关参数的具体设计27-32
- 3.1.3 准双导程锥蜗杆参数计算软件和陈述软件的编写32-35
- 3.2 准双导程锥蜗杆参数误差的推导35-40
- 3.3 准双导程锥蜗杆传动参数的归纳和实例计算40-43
- 3.4 本章小结43-45
- 第4章 新型锥蜗轮蜗杆的受力分析45-57
- 4.1 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外啮合齿面受力分析45-49
- 4.1.1 准双导程锥蜗杆外啮合齿面的受力分析45-48
- 4.1.2 准双导程锥蜗轮外啮合齿面的受力分析48-49
- 4.2 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内啮合齿面受力分析49-53
- 4.2.1 准双导程锥蜗杆内啮合齿面的受力分析49-52
- 4.2.2 准双导程锥蜗轮内啮合齿面的受力分析52-53
- 4.3 准双导程锥蜗轮蜗杆齿面摩擦力分析53-55
- 4.4 本章小结55-57
- 第5章 新型锥蜗杆的强度刚度分析57-71
- 5.1 准双导程锥蜗杆传动接触强度分析57-65
- 5.1.1 锥蜗轮蜗杆传动中心距的估算57-58
- 5.1.2 新型锥蜗杆传动副齿面接触许用扭矩的计算58-63
- 5.1.3 新型锥蜗杆传动副蜗轮齿面接触强度计算与校核63-65
- 5.3 准双导程锥蜗轮弯曲强度和锥蜗杆刚度分析65-67
- 5.3.1 新型锥蜗杆传动副齿根弯曲强度计算与校核65-66
- 5.3.2 新型锥蜗杆传动副蜗杆刚度计算与校核66-67
- 5.4 准双导程锥蜗杆强度和刚度校核软件的编写67-69
- 5.5 本章小结69-71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1-73
- 6.1 结论71-72
- 6.2 展望72-73
- 参考文献73-77
- 致谢77-78
- 作者简介与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熊矢;平面包络锥蜗杆传动啮合特性的探导[J];现代机械;2002年04期
2 赵延岭;杨文凯;;蜗轮传动优缺点及研究方向[J];一重技术;2006年04期
3 王时龙;冯治恒;雷松;萧红;;时变摩擦因数对弧齿锥齿轮动力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机械工程;2011年02期
4 林云峰;;齿轮传动过程中齿面摩擦力变化规律的理论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05期
5 吴鸿业;苏代忠;;锥面包络蜗杆传动的蜗轮齿面胶合失效点轨迹的数值计算[J];现代机械;1987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新型锥蜗杆传动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20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382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