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感网的人体运动测量及其评价
本文关键词:基于体感网的人体运动测量及其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体感网是最近十年才兴起的一个概念,并且以相对于传统无线网络具有的明显优势而引起各科研单位广泛的兴趣。本文依托于体感网,设计出了一套用于人体运动测量和评价的便携式设备,该设备可以用于人体在复杂路面(如上下楼梯,上下坡)进行人体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测量分析。同时也可以针对各种运动类型进行人体氧气消耗的测量,从而对人体运动的强度进行评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具体介绍了体感网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以及国内外各研究机构以体感网为平台在几大热门领域所做的研究成果。另外专门针对人体爬楼梯介绍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2、介绍体感网测量系统的硬件组成部分并对各个节点传感器进行误差分析及其标定。本系统主要由7个9轴惯性传感器,一双用于测量人体步态和足底压力的智能鞋,用于测量耗氧量的传感器以及一个总的控制器。各个传感器与控制器之间用CAN总线连接,控制器通过五路WIFI模块与PC机通信,传输速率达到1OOHz。3、介绍体感网测量系统的软件组成部分。首先,利用传感器的测量模型设计了基于四元数的扩展卡尔曼滤波器,对三轴角速度和四元数进行实时更新。然后利用四元数在空间坐标转换的性质设计了依托于本套实验设备的姿态估计算法,实时捕捉人体运动过程中的空间姿态。另外,采用反正切模糊成员函数对人体在爬楼梯时步态进行识别。4、根据拉格朗日原理,利用慢速行走的准静态特征,建立起人体慢速爬楼梯状态下的七连杆的动力学模型。在该模型中将整个步态行走相分为双脚着地相,左脚着地右脚摆动相,左脚着地右脚虚触地相,右脚着地左脚摆动相以及右脚着地左脚虚触地相的5个子步态相。5、利用设计的体感网人体测量系统,对人体爬楼梯状态过程中的步态进行了识别,进而在0kg,5kg,10kg,15kg的负重下进行人体负重爬楼梯实验,并且将实验结果与经典的基于高速相机的运动捕捉技术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其次对负重爬楼梯状态下能量消耗进行了实验,并且同平地行走的能量消耗进行了对比,该结果可以作为不同负重下关节力矩大小的一个直观反映,同时也表明爬楼梯时人体的耗能量远远大于在平地行走时的耗能量。
【关键词】:体感网 慢速爬楼梯 动力学模型 四元数 步态识别 能量评价 卡尔曼滤波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H69;TP21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8-10
- 1.1.1 体感网的组成8-10
- 1.1.2 体感网的特点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运动测量系统分类10-11
- 1.2.2 无线体感网在运动监测方面的研究现状11-13
- 1.2.3 人体在爬楼梯状态下的特征研究现状13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3-16
- 第二章 体感网测量系统的硬件开发16-32
- 2.1 系统总体结构与原理16
- 2.2 传感节点的工作原理16-28
- 2.2.1 惯性传感器节点16-23
- 2.2.2 足底力传感器节点的设计23-27
- 2.2.3 氧消耗量测量模块的设计27-28
- 2.3 系统数据网络协议28-31
- 2.3.1 CAN数据通讯28-29
- 2.3.2 WIFI无线通讯协议29-30
- 2.3.3 总体通信机制设计30-31
- 2.4 本章小结31-32
- 第三章 体感网测量系统的软件开发32-42
- 3.1 基于四元数的卡尔曼滤波算法设计32-35
- 3.1.1 基于四元数的传感器测量模型32-33
- 3.1.2 扩展卡尔曼滤波器设计算法33-35
- 3.2 基于四元数的姿态估计算法35-38
- 3.2.1 方向余弦矩阵35-36
- 3.2.2 四元数姿态估计算法设计36-38
- 3.3 基于模糊理论的步态识别38-40
- 3.3.1 人体爬楼梯行走的步态周期38
- 3.3.2 基于模糊理论的步态识别算法38-40
- 3.4 上位机界面设计40-41
- 3.5 本章小结41-42
- 第四章 人体慢速爬楼梯动力学模型42-50
- 4.1 人体的基本轴和基本平面42
- 4.2 人体慢速爬楼梯动力学建模42-49
- 4.2.1 单脚支撑相44-47
- 4.2.2 双脚支撑相47-48
- 4.2.3 左(右)脚支撑,右(左)脚虚触地相48-49
- 4.3 本章小结49-50
- 第五章 测量系统在爬楼梯过程中的应用50-60
- 5.1 传感器配置50
- 5.2 慢速爬楼梯步态识别实验50-53
- 5.2.1 实验背景及目的50-51
- 5.2.2 实验方案51
- 5.2.3 实验结果与分析51-53
- 5.3 慢速爬楼梯下肢动力学分析实验53-56
- 5.3.1 实验背景及目的53
- 5.3.2 实验方案53-54
-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54-56
- 5.4 爬楼梯能量消耗实验56-58
- 5.4.1 实验背景及目的56
- 5.4.2 实验方案56-57
-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57-58
- 5.5 本章小结58-60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0-62
- 6.1 工作总结60-61
- 6.2 不足与展望61-62
- 致谢62-64
- 参考文献64-68
- 作者简介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国安;浅谈运动后的恢复[J];河北水利专科学校学报;1990年02期
2 邓伟艳;汤长发;;不同运动强度对骨骼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3 付梅;;夏季运动的方式和注意事项[J];驾驶园;2011年08期
4 李焕玉;时立新;吴宁;;不同运动强度的排球活动对普通高校女教职工情绪的影响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年01期
5 田怡然;沙川华;刘金丽;李文虎;;“积极老龄化”理念下我国开展绵缓运动的价值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6 王少华;体育运动中过度训练的纠正[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年S1期
7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红;郑劲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强度的个体化评估[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2 刘洵;D.A.Brodie;P.E.Bundred;;心梗患者康复期运动心肌缺血的预测方法及适宜运动强度的探讨[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3 刘洵;;相对运动强度与绝对运动强度对血清酶活性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4 常慧;娄淑杰;;运动强度对幼龄大鼠海马神经再生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5 崔蓉;贺蓓;赵鸣武;王玉柱;姚婉贞;马云;;我国优秀运动员肺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6 李焕品;;第八届民族传统健身操运动强度的研究[A];2009全国运动生理学发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常翠青;;运动体验[A];第二届营养宣教技术培训班报告集[C];2011年
8 王松涛;王安利;王正珍;安楠;樊晨光;;61~65岁男子健身锻炼适宜运动强度的研究[A];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胡伟民;;健康老年人推拿功法易筋经不同方式锻炼的运动强度研究[A];第十三次中医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高级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刘芹;柏开祥;程吟;陈健;;不同运动强度下人体能量消耗的计算及评价[A];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杨静宜;运动要适量 适度是关键[N];健康时报;2003年
2 谷马林;夏季运动七项注意[N];健康报;2007年
3 周强;不同年龄的人如何选择运动强度[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4 师青松;夏季运动六点注意[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5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 严励;运动:适度即可[N];健康报;2009年
6 轶南;运动选择因病而定[N];保健时报;2005年
7 身体周刊记者 屠俊;沉湎于运动[N];东方早报;2014年
8 邵开琴;似是而非的运动误区(健身有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9 张宝慧 常翠青;运动与健康的距离[N];人民政协报;2003年
10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郭军;运动与疲劳[N];中国体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姜梅英;中国山地户外运动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
2 李红艳;户外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3 孙彬;运动感知计算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庆如;啦啦队运动的文化诠释及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5 樊丽霞;不同训练强度影响骨腱结合部损伤的机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山地户外运动生命安全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陆明艳;运动文胸的运动舒适性研究与设计[D];苏州大学;2015年
3 孙竹梅;DNA-PKcs/Gadd45β及GAP-43/Nogo-A在不同运动强度预处理脑缺血大鼠海马区的表达及意义[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4 杨中方;上海市老年糖尿病患者运动锻炼的现况调查[D];复旦大学;2014年
5 孙庆楠;运动能力增龄性变化敏感指标的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5年
6 侯红影;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对锻炼者体验效用影响的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5年
7 崔建飞;不同强度运动结合CLA对青春期肥胖大鼠不同组织RBP4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
8 朱文强;不同运动强度对种公马性欲、精液品质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9 潘敬奎;人体运动识别与综合分析系统[D];东华大学;2016年
10 张晓波;基于体感网的人体运动测量及其评价[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体感网的人体运动测量及其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xiegongchenglunwen/396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