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浅埋岩溶大水矿床井下近矿体注浆帷幕层堵水加固效果研究
本文关键词:平原浅埋岩溶大水矿床井下近矿体注浆帷幕层堵水加固效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平原浅埋 大水矿床 近矿体帷幕 堵水加固 MIDAS/GTS-FLAC3D
【摘要】:随着地下矿山的不断开发与利用,高应力、深井高温、矿坑涌水量大等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难采矿山不断增加。大水金属矿床防治水技术主要有疏干排水、矿区地面帷幕注浆截流和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堵水加固技术等,对于地处平原地区浅埋型的大水金属矿床,采用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堵水加固技术,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堵水加固方法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帷幕层的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安全稳定性等方面的论证研究,大水矿山井下形成注浆帷幕层后,帷幕层是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注浆帷幕层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矿山的安全和生存。论文以徐楼铁矿石楼矿床一矿带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结合地面沉降监测网和声发射监测网的监测结果,对注浆帷幕层的堵水加固效果进行分析论证,为该矿山全面实现高效开采提供技术指导和重要保障。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分析岩石的变形机理和注浆加固理论,探讨矿山压力的显现形式以及岩体与浆液相互作用机理。(2)通过徐楼铁矿实施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堵水加固工程以及对堵水效果分析可知:矿床顶板及围岩最终形成了厚度不小于25m的堵水率高达94%的注浆帷幕层。(3)选取徐楼铁矿具有代表性的采场作为研究对象,设置合理的参数,运用数值计算软件MIDAS/GTS-FLAC3D耦合建立简化数值建模。将模型分帷幕前和帷幕后两种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对帷幕层进行分析计算,从理论上验证了25m的帷幕层的合理性及其良好的注浆加固效果。(4)通过分析徐楼铁矿地面沉降监测网和声发射监测网的监测数据及结果,从实践方面验证了MIDAS/GTS-FLAC3D数值建模及其模拟计算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同时结合前后序钻孔涌水量及注浆量、已采矿房揭露情况、地面水位观测网情况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得出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堵水加固工程构成了堵水加固效果良好的注浆帷幕层。
【关键词】:平原浅埋 大水矿床 近矿体帷幕 堵水加固 MIDAS/GTS-FLAC3D
【学位授予单位】:长沙矿山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D745.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1.2.1 大水矿山注浆堵水加固技术研究现状10-13
- 1.2.2 采场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的研究现状13
- 1.2.3 矿山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降研究现状13-15
- 1.3 存在的问题15-16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6-18
- 1.4.1 研究内容16
- 1.4.2 技术路线16-18
- 第二章 注浆加固理论及矿山岩石变形机理应用与探讨18-33
- 2.1 注浆加固理论18-27
- 2.1.1 注浆理论的应用18-23
- 2.1.2 注浆材料流变性及粘时变效应23-26
- 2.1.3 岩体与浆液相互作用的探讨26-27
- 2.2 矿山岩石变形机理27-31
- 2.2.1 矿山压力的显现28-29
- 2.2.2 岩层下沉机理与特征29-31
- 2.3 本章小结31-33
- 第三章 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堵水效果研究33-46
- 3.1 水文地质概况33-35
- 3.1.1 地层33-34
- 3.1.2 矿区含水层、隔水层特征34-35
- 3.1.3 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和排泄35
- 3.2 矿床水文、工程地质 特征35-37
- 3.2.1 矿床概况35-36
- 3.2.2 构造岩溶裂隙发育特征36
- 3.2.3 地下水分布规律36-37
- 3.2.4 顶板围岩富水性分区37
- 3.2.5 围岩工程地质特征37
- 3.3 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堵水加固工程37-43
- 3.3.1 注浆帷幕参数设计37-39
- 3.3.2 前期工程39-42
- 3.3.3 后期工程42-43
- 3.4 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工程堵水注浆效果43-45
- 3.5 本章小结45-46
- 第四章 井下近矿体注浆帷幕层加固效果研究46-82
- 4.1 采矿方法及采场布置46
- 4.2 模型的构建46-49
- 4.2.1 数值计算模拟软件及方法介绍46-47
- 4.2.2 构建模型47-49
- 4.3 模型的力学分析49-81
- 4.3.1 帷幕前模型力学分析49-66
- 4.3.2 帷幕后模型力学分析66-81
- 4.4 本章小结81-82
- 第五章 井下近矿体帷幕注浆堵水加固可靠性分析研究82-94
- 5.1 地面沉降监测网研究82-85
- 5.1.1 地面沉降监测方法82-83
- 5.1.2 矿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布设83
- 5.1.3 监测结果分析83-85
- 5.2 声发射安全监测技术研究85-91
- 5.2.1 工作原理及监测网布设85-89
- 5.2.2 监测结果分析89-91
- 5.3 堵水与加固效果综合分析91
- 5.4 其他情况分析与研究91-92
- 5.5 本章小结92-94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94-96
- 6.1 总结94-95
- 6.2 展望95-96
- 参考文献96-101
- 致谢101-10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哲华;矿体边界的合理圈定[J];黄金;1980年03期
2 刘林森;;尾砂充填法在缓倾斜薄至中厚矿体中的试验与应用[J];云南冶金;1981年06期
3 周君才;;论稳固围岩急倾斜极薄矿体中深孔分采空场法的应用[J];云南冶金;1981年02期
4 罗象儒;房柱法开采水平及缓倾斜石膏厚矿体的探讨[J];化工矿山技术;1983年02期
5 陈云鹤;;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倾斜厚矿体采掘顺序分析[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84年04期
6 唐义宏;高硫化矿体开采中的防自爆措施[J];劳动保护;1992年10期
7 董根论;潘洛铁矿洛阳矿区浅地表赋存小矿体开采[J];金属矿山;2005年05期
8 唐鹏善;;良山铁矿零星矿体的找矿与开采[J];矿业快报;2007年08期
9 李程光;关于开采孤立矿体最低工业金属储量的探讨[J];江西冶金;1981年02期
10 И.И.别索诺夫;王维德;;根据地质力学因素选择缓倾斜薄矿体现代回采工艺[J];国外金属矿山;199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军;;关于港里矿一号矿体采矿方法的思考[A];鲁冀晋琼粤川六省金属学会第十四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袁怀雨;李秀峰;;用利润指标代替品位指标圈定矿体[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上册)[C];2010年
3 郭金峰;;复杂难采矿体开采中的问题与对策[A];全国金属矿山采矿新技术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巫建军;王兴国;;二矿区24~26行矿体开采方案的优化选择[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上册)[C];2010年
5 陈光武;;105号矿体的采矿安全环境再造探讨[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陈琼;欧洪宁;;全面房柱法在锡矿山薄矿体开采中的实践[A];合作 发展 创新——2008(太原)首届中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袁怀雨;李秀峰;;用利润指标代替品位指标圈定矿体[A];中国矿山地质找矿与矿产经济——中国矿山地质找矿和矿产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深井缓倾斜薄矿体开采综合技术及装备研究[A];2003’全国黄金科技工作会议暨科技成果推广会论文集[C];2003年
9 褚军凯;霍俊发;;残矿回收综合措施在五矿邯邢矿业的实践[A];鲁冀晋琼粤川辽七省金属(冶金)学会第十九届矿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采矿技术卷)[C];2012年
10 杨德全;张文尧;陈孝华;;氧硫重叠矿体采矿方法的改进[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崔红秀;神农磷矿薄矿体开采效益不薄[N];中国矿业报;2004年
2 通讯员 刘喜富;马钢桃冲矿井下——57米以下矿体开采安全设施通过省验收[N];马鞍山日报;2011年
3 王运敏;我国矿业经济增长路在何方?[N];中国冶金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嘉生;水域动载荷条件下复杂矿体开采安全技术[D];中南大学;2010年
2 范作鹏;深部厚大破碎矿体强化开采理论与实践[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佑民;基于采场稳定性分析的二步骤矿房回采方法及回采方案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2 徐磊;平原浅埋岩溶大水矿床井下近矿体注浆帷幕层堵水加固效果研究[D];长沙矿山研究院;2015年
3 马雄忠;佛子矿104号矿体复杂多层采空区稳定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
4 杜文秀;白云铁矿境界外驻留矿体开采耦合技术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5 马云龙;采空区稳定性分析及影响因子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李长玖;人工点柱在松树脚矿10-66矿体应用的安全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杰;缓倾斜中厚矿体房柱法开采覆岩层移动规律研究及采场结构优化[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8 刘奇;姑山铁矿露天境界外驻留矿安全高效开采方法及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王耀;倾斜中厚铁矿体二步房开采嗣后充填合理段高与充填配比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10 周明忠;卡房竹林矿段13-2~#矿体开采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08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008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