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7-10-30 14:38

  本文关键词: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润湿性 接触角 影响因素


【摘要】:为了深入研究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机理,选用16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利用JC2000C1接触角测量仪表征润湿性大小。通过煤尘的镜质组反射率测定、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实验、激光粒度仪测定,研究了煤的变质程度(煤阶),化学组成,含氧官能团,粒度分形维数,比表面积等性质,并用最小二乘法与接触角建立线性拟合。研究表明:煤表面润湿性主要取决于氧含量、水分、灰分和含量官能团;亲水性含氧官能团主要为910~940 cm-1羟基变形振动和3 400~3 450 cm-1芳香羟基伸缩,在所测煤样中羰基和羧基表现不明显;同时随着煤阶,碳含量,固定碳的增大,其接触角逐渐增大,润湿性变差;利用分形维数表征粒度分布,随着煤粒径D10,D50,D90变小,分形维数增大,接触角变大,润湿性变差。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润湿性 接触角 影响因素
【分类号】:TD714.4;TQ531.1
【正文快照】: 煤尘的润湿特性是有效降尘,防突、防瓦斯的关键。在防尘,防瓦斯措施中,常采用煤层注水,喷雾洒水,添加表面活性剂,泡沫除尘等措施来提高煤水的润湿性,达到防尘,防突的效果[1-4]。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添加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对煤体的润湿特性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地改善煤层气渗流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展峰;任晓娟;张阳;;低渗储层油测渗透率与气测渗透率关系的实验研究[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2 王超群;林柏泉;李庆钊;代华明;;煤尘表面含氧官能团对煤尘润湿性能的影响[J];煤矿安全;2014年05期

3 孙银宇;聂容春;马帅;张林林;;煤尘润湿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选煤技术;2013年02期

4 杨林江;欧阳云丽;柯文丽;游艺;李庆会;;煤岩润湿性影响因素研究[J];煤;2012年08期

5 李庆钊;林柏泉;张军凯;石俊俊;代华明;;矿井煤尘的分形特征及对其表面润湿性能的影响[J];煤炭学报;2012年S1期

6 肖知国;王兆丰;;煤层注水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年10期

7 杨静;谭允祯;伍修锟;李改平;;煤尘润湿动力学模型的研究[J];煤炭学报;2009年08期

8 杨静;谭允祯;王振华;商岩冬;赵文斌;;煤尘表面特性及润湿机理的研究[J];煤炭学报;2007年07期

9 程燕;蒋仲安;陈仲秋;郑有刚;龚子来;;煤层注水中添加表面活性剂的研究[J];煤矿安全;2006年03期

10 徐英峰,冯海明;对润湿剂润湿煤尘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煤炭;2005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乔铁虎;粉煤灰做橡胶补强填料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国帅;齐庆杰;董子文;;基于改进多指标灰靶加权决策的煤层注水参数优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7年02期

2 吴家浩;王兆丰;苏伟伟;陈金生;;自吸水分对煤中瓦斯解吸的综合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7年01期

3 王春光;;低含量超强开采工作面瓦斯异常涌出防治技术[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年01期

4 苟尚旭;刘荣华;王鹏飞;桂哲;舒威;;表面活性剂对煤的润湿性影响[J];矿业工程研究;2016年04期

5 罗瑞冬;林木松;罗运柏;董金凤;;新型煤尘抑尘剂的制备及特性[J];煤炭学报;2016年S2期

6 李娇阳;李凯琦;;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因素[J];煤炭学报;2016年S2期

7 孙亮;;工作面煤层注水防尘措施试验研究[J];江西煤炭科技;2016年04期

8 王永珍;;磁化表面活性剂降尘技术在综放工作面应用研究[J];煤炭技术;2016年11期

9 周刚;徐翠翠;邱晗;;基于核磁-能谱实验的中变质烟煤煤尘低润湿性分析[J];化工进展;2016年11期

10 孙忠强;孟令刚;;隧道用新型水炮泥的试验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6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程;紫炭黑补强填充天然橡胶的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锦;王贵文;;川中蓬莱地区须二段储层成岩相及其对孔隙结构影响[J];特种油气藏;2013年01期

2 赵金;张遂安;马东民;湛凤巍;叶姜;安腾飞;张维驿;;注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数值模拟[J];天然气与石油;2012年01期

3 高建广;杨静;;基于多元逐步回归的煤尘润湿性研究[J];煤矿安全;2012年01期

4 李小刚;杨兆中;梁知;蒲敏;;深埋煤层气藏水力压裂增产技术探讨[J];天然气与石油;2011年06期

5 杨希濮;孙卫;;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特种油气藏;2011年06期

6 赵哲;罗明高;欧阳可悦;刘刚;杜洋;;克拉玛依油田七中—东区克下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分类[J];特种油气藏;2011年05期

7 吕伟峰;秦积舜;吴康云;刘庆杰;严守国;;低渗岩石孔渗及相对渗透率测试方法综述[J];特种油气藏;2011年03期

8 毛志强;赵毅;孙伟;蔡文渊;罗安银;赵永昌;;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识别我国的煤阶类型[J];煤炭学报;2011年05期

9 赵振保;杨晨;孙春燕;舒新前;;煤尘润湿性的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03期

10 周晓峰;何顺利;;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6段粘土矿物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10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原沁波;超细煤矸石作天然橡胶补强填充剂的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霞;张慧君;陈杰tb;;远程氧等离子体改性聚四氟乙烯表面润湿性与表面结构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陈广琪,华毓坤;竹材表面润湿性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3期

3 曲岩涛;李继山;王宗礼;;CTAB改变固体表面润湿性的机理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2期

4 杨浩;张杏娟;王希波;黄二梅;皮丕辉;杨卓如;;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涂膜表面润湿性的研究[J];电镀与涂饰;2010年01期

5 杨浩;皮丕辉;文秀芳;郑大锋;程江;杨卓如;;氟化(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结构与表面润湿性[J];化学进展;2010年06期

6 田军,赵永红,徐锦芬,,周兆福;~(60)Co辐照对聚四氟乙烯表面润湿性的影响[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1994年02期

7 杨光;叶仲斌;张凤英;杨建军;;阳离子Gemini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6年01期

8 杜官本;孙照斌;黄林荣;;微波等离子体处理对柚木表面润湿性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9 马季铭,吴佩强,迟震寰,商乐维;γ-Fe_2O_3的表面润湿性与其悬浮液的稳定性[J];应用化学;1986年04期

10 吴亚坤;张桂兰;;沙柳材改性前后表面润湿性及其结构表征[J];林产工业;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福民;李文;;不同链长羧酸调控金属表面润湿性能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李小兵;刘莹;;固体表面润湿性机理及模型[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0)[C];2007年

3 杨武;郭昊;孙看军;裴奔;赵秀丽;于艳;张洁;刘建喜;;聚合电解质修饰表面的润湿性质[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马宝东;刘丹丹;张磊;张路;高宝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聚四氟乙烯表面润湿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张磊;刘丹丹;徐志成;张路;赵濉;;模拟油藏岩石表面润湿性控制的分子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6 王相君;王喜明;张明辉;党娅萍;;两步法酯化杨木[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1 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年

7 王冕;张魁;王倩;毋伟;陈建峰;;固体颗粒稳定乳液的特性及稳定性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吕鹏;李明远;;液体在微缝隙中接触角的测量及变化规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5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中的理论问题[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健;压力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元丁;表面微观形貌对固液界面边界滑移和流体阻力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何利敏;抑水型石英砂制备方法及抑水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3 王健;APTES SAM制备过程及表面润湿性质的分子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董青;表面润湿性对粗糙表面接触界面摩擦特性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5 陈欣;液态Li在固体Cu和Fe表面润湿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6 刘雨萌;使用反相气相色谱法表征合成纤维表面润湿性[D];天津大学;2015年

7 熊其玉;激光微织构固体表面润湿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郭翠;基于无机纳米结构调控材料表面润湿性[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9 吕丹丹;材料表面润湿性和荷电性对硫酸盐还原菌和费氏弧菌初始附着行为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10 万菲;在铜基底上几种润湿性可控表面的制备[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17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117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4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