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公路安全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区公路安全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研究 出处:《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山区公路安全性 线形因素 非线形因素 模糊评价 运行速度
【摘要】:我国公路总里程中,山区公路所占比例较大。但由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以及公路自身设计方面的原因,驾驶员在山区公路的行驶条件较差,在山区公路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的比例触目惊心。因此,针对山区公路的安全性研究意义重大。 影响山区公路安全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山区公路交通事故中,由人的因素导致事故的比例最大,但也最难改变。与此同时,深究其背后的潜在原因往往是道路因素出现了问题。 道路因素除了包括几何线形因素外,还包括交通设施、道路结构物和路侧环境等非线形因素。经研究发现,仅仅几何线形满足条件,还不足以保证山区公路的安全性。因此,在评价山区公路安全性时,除了需对线形因素做出评价外,还应结合各种非线形因素作综合考虑。 本文针对山区公路的特点首先分析出影响山区公路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并把这些主要因素重新整合分类,分作了线形因素和非线形因素两类。根据这两类因素中线形因素可定量化,非线形因素多数难于量化的特点。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和运行速度相关指标评价两类方法对这两类因素作了分别评价。 对线形因素,根据《公路项目安全评价指南》提供的运行速度模型,对路段的运行速度做出预测,并以运行速度相关指标,结合山区公路特点定出判断标准,以此评价公路线形因素的总体安全性。 对非线形因素,以德尔菲法收集整理专家评分建立指标体系,并求出相关指标的权重,再让专家结合现场资料、通过运行速度计算得来的部分指标参数等,对所有指标进行安全评分,通过模糊评价的手段对评价出公路非线形因素的安全性。 两种评价手段结合,将最后两种评价手段得到的结论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得到更为客观真实的最终结论。 最后以一段事故多发地的相关数据,按上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得出了和实际一致的评价结论。该段公路具有线形条件好,但仍然事故频发的特点。这一实例很好的印证了山区公路安全性评价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运用多种手段综合进行的观点。
[Abstract]:In the total mileage of highway in our country, the proportion of mountain road is large, but the driving condition of driver in mountain road is poor because of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climate condition and the design of highway itself. The proportion of serious and serious traffic accidents on mountain roads is shocking.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safety of mountain road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afety of mountain road. In the mountain road traffic accidents, the proportion of accidents caused by human factors is the largest, but it is also the most difficult to change. The underlying reason behind it is often a problem with road factors. Road factors include not only geometric linear factors, but also non-linear factors such as traffic facilities, road structures and roadside environment. Therefore, in evaluating the safety of mountain highway,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evaluate the linear factors, but also to consider all kinds of non-linear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highway,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raffic safety of mountain road, and reintegrates these main factors into classification. There are two kinds of linear factors and non-linear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se two kinds of factors, linear factors can be quantified.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he speed related index evaluation method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non-linear factor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quantify. For linear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running speed model provided by "Highway Project Safety Evaluation Guide", the running speed of road section is predicted, and the judging standard is given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indexes of running speed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highway. In this way, the overall safety of highway alignment factors is evaluated. For the non-linear factors, the Delphi method is used to collect and sort out the expert score to establish the index system, and to calculate the weight of the relevant indicators, and then let the experts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data, through the operation speed of some of the index parameters calculated, and so on. The safety of all the indexes is evaluated by fuzzy evaluation. The safety of non-linear factors of highway is evaluated by means of fuzzy evaluation. Combining the two evaluation methods, the conclusion obtained by the last two evaluation methods can be analyzed synthetically and the final conclusion can be more objective and true. Finally, with the relevant data of an accident prone area,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results. The section of the highway has good linear conditions. But sti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t accidents. This example well confirmed the mountain highway safety evaluation needs to consider a variety of factors, using a variety of means to comprehensively carry out the point of view.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U49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家俊;米良;;对山区公路设计的几点看法[J];广东科技;2013年02期
2 河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工作组;;林县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发展山区交通的经验[J];公路;1965年12期
3 毛定勤;;发展山区公路 繁荣山区经济[J];公路;1982年12期
4 李明贵;不拘一格绘宏图 独具匠心建城镇——关于加快山区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J];湖北建设;1994年03期
5 张瑞宝;山区农村供水初探[J];小城镇建设;1998年02期
6 朱红,唐化跃,刘际海;一起山区特大事故引发的思考[J];湖南现代道路交通;1999年05期
7 ;实践城乡统筹 构筑循环水务 为房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务保障[J];北京水务;2009年03期
8 廖安中;水土保持是振兴山区经济的战略措施——概述广东省水土保持工作[J];广东水电科技;1990年02期
9 兰荣立;;加快水资源开发 振兴石山区经济[J];人民珠江;1992年02期
10 刘枢机;;发展地方水电 振兴山区经济[J];陕西水利;199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志荣;;山区经济与信息扶贫[A];“数字鸿沟”与信息扶贫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3年
2 李天和;;狠抓教育是贫困山区的根本出路——独山县甲定水族乡图强之路初探[A];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三届、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99年
3 赵学堂;张光明;张淼亮;;山区发展与农业技术推广[A];第三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优秀论文集[C];2001年
4 俞运孟;;论山区多种经营机械化的发展[A];福建省农机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俞运孟;;论山区多种经营机械化的发展[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机械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6 吴志勇;;中国山区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以闽西北山区为例[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7 张成娴;;改进山区商品流通 搞活山区经济[A];农村商业体制改革——首届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选编[C];1983年
8 谷松;;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中国山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9 储东涛;卢名辉;;江苏丘陵山区资源合理开发和特色经济进一步发展研究[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10 谷潇磊;王玉海;;山区沟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4分会场:贵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亚东;康乐加快发展山区经济[N];甘肃经济日报;2007年
2 严志亮;省政协调研组来金调研发展山区经济工作[N];金华日报;2008年
3 钟兰花;发展山区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N];绍兴日报;2008年
4 记者 伍皓 蔡祥荣;山区问题必须再次进入人们视野[N];经济参考报;2008年
5 记者 于蕾;市领导深入龙山区就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调研宣讲[N];辽源日报;2009年
6 记者 李邦田;推动山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N];济宁日报;2010年
7 任振爽 许庆武 吴海波;龙山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铺开[N];辽源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何小龙;山区发展将获政策倾斜[N];江淮时报;2010年
9 王惠娟 王宏宾;公路建设助推山区经济[N];石家庄日报;2011年
10 特约记者 李光聚;弥渡多举措推动山区经济新跨越[N];大理日报(汉);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沈茂英;中国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秋珍;广西石山区农民贫困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1年
2 刘娟;五代福建山区经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湛果;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田凤香;河北省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及方向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5 杨婧瑜;和田山区民歌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
6 邹蓉;贫困山区脱贫进程中的政府角色探析[D];四川大学;2007年
7 张莘莘;北京房山区山区产业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文红;南岭山区扶贫攻坚对象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9 林健生;广东省贫困山区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玲;山区公路安全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88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38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