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火区煤体裂隙演化过程中温-压耦合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 煤体裂隙 损伤 裂隙演化 温-压耦合模型 煤田火区 出处:《煤矿安全》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明确煤体裂隙演化过程中温-压耦合作用机理及裂隙产生本质,分析了温度、压力、温-压耦合作用对煤体破裂的影响,将损伤理论和破裂准则相结合,建立煤体裂隙演化的温-压耦合模型,从理论和数学关系上进行了说明,指出了煤体在温-压耦合下先损伤后遵循破裂准则表现的本质。
[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thermo-pressure coupling and the nature of fracture gene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al fracture evolution,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pressure coupling on coal fracture are analyzed, and the damage theory and fracture criterion are combined. The thermo-pressure coupling model of coal fracture evolution is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and mathematical relations are explained, and the essence of coal body damage first followed by fracture criterion is pointed out.
【作者单位】: 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0413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M590963) 陕西省工业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16GY-192)
【分类号】:TD75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成意;宋修海;;各向异性弹性孔隙介质中的热-流-变形耦合模型[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徐浩;王庆飞;杨立强;高帮飞;;成矿多过程耦合模型数值模拟研究态势[J];矿产与地质;2006年Z1期
3 陈刚;张洪武;;材料的率相关与梯度耦合模型的二维内尺度律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4期
4 王心义;;用耦合模型预测水文系列[J];焦作矿业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5 安永生;宋扬;李振泉;;复杂结构井数值模拟分段耦合模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6 赵延林;曹平;赵阳升;林杭;汪亦显;;双重介质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耦合模型及三维数值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7 Syukuro Manabe;Ronald J.Stouffer;Michael J.Spelman;蒋逸航;朱志辉;;海洋-大气耦合模型对大气二氧化碳增加的响应[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4年01期
8 田恒斗;金良安;丁兆红;谢田华;;液体中气泡上浮与传质过程的耦合模型[J];化工学报;2010年01期
9 张纱;王世博;朱文杰;;基于ANSYS电-磁-结构耦合模型的电脉冲力学特性分析[J];煤矿机械;2010年11期
10 马治国,闻邦椿,严云辉;压电智能梁的拉伸-弯曲耦合模型[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程知言;裘慰伦;高志勇;霍明宇;;多冷源冻结温度、应力、水分场耦合模型研究[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周雯;郭振仁;赵肖;;珠江三角洲河口盐水入侵耦合模型的研究及应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3 康健;赵阳升;董晓梅;;岩体介质的随机固流热耦合模型[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俊合;刘海洋;;北江中下游洪水计算耦合模型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甜甜;大沽夹河流域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研究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滨锷;降雨作用下非饱和堆积边坡固—液—气耦合模型的数值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吕英平;盘式制动器新型闭环耦合模型建模及分析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4 张天浴;基于TFM-DEM耦合模型的气固多相流动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王维;基于耦合模型的棕(褐)地再利用效益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6 李析男;基于地表—地下水动态变化的水文耦合模型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31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531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