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煤田奥灰岩溶横向分布特征
本文关键词: 奥陶系岩溶 分布特征 突水量 岩溶通道 出处:《煤炭技术》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收集肥城煤田大量突水点、陷落柱和注浆量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肥城煤田奥灰岩溶在横向上的分布特征,揭示了肥城煤田奥灰岩溶在横向表现在此基础上,利用突水量圈定了不同等级奥灰突水易发区的分布位置,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地质依据。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a large number of water inrush points, collapse columns and grouting quantity in Feicheng coalfield,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rdovician limestone karst in Feicheng coalfield are analyzed, and the horizontal manifestation of Ordovician karst in Feicheng coalfield is revealed. In order to provide geological basis for coal mine safety production, the distribution location of the area prone to water inrush of Ordovician ash of different grades has been delineated by using water inrush.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33718110004)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3-1-62) 山东科技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2012KYTD101)
【分类号】:TD7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董书宁;刘其声;;华北型煤田中奥陶系灰岩顶部相对隔水段研究[J];煤炭学报;2009年03期
2 于小鸽;韩进;施龙青;魏久传;朱鲁;李术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底板破坏深度预测[J];煤炭学报;2009年06期
3 施龙青;;底板突水机理研究综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韩进;施龙青;翟培合;李术才;于小鸽;;多属性决策及D-S证据理论在底板突水决策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甘圣丰;浅析刘桥一矿Ⅱ62采区突水原因[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董昌伟;甘圣丰;;刘桥一矿三水平水文地质特点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王敏;魏久传;郭建斌;尹会永;;区域分解算法在井田放水试验模拟中的应用[J];地下水;2010年01期
4 王焕忠;邓寅生;曲鹏举;;平煤七矿庚组煤开采涌水量预测[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年05期
5 刘波;冯启言;孟磊;孙悦;冉松河;李长河;;梁北煤矿二_1煤层底板寒灰突水条件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年06期
6 朱术云;姜振泉;侯宏亮;;相对固定位置采动煤层底板应变的解析法及其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1期
7 范书凯;刘永良;赵喜海;潘国营;;平煤十一矿承压岩溶水突水成因分析及综合防治[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02期
8 李涛;李文平;高颖;李明胜;;突水系数理论在桃园矿区的实践[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1期
9 杨靖;汪吉林;李磊;王陆超;郭英海;;古交矿区断层带的导水性模拟实验预测[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2期
10 黄辅强;王义海;司庆红;;济宁某井田矿井构造突水机理及防治措施[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飞虎;叶东生;屈永利;齐蓬勃;;澄合矿区矿井水害及防治[A];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与开采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C];2010年
2 朱术云;姜振泉;;郑州矿区采动底板构造控水及其防治研究[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闫德广;;高承压水体上工作面开采安全评价[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20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4 景继东;韩进;李述才;贾承建;张士同;;煤矿巷道工程穿越奥陶系灰岩含水层超前探测技术[A];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同彬;施龙青;韩进;魏久传;朱鲁;李述才;;导水断裂带高度理论计算[A];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军;魏民涛;杨垂;曹广远;李长河;;寒武系灰岩注浆加固煤层底板新技术应用[A];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翟晓荣;吴基文;;煤层底板注浆前后采动效应数值模拟分析[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李伟;;高承压、弱富水承压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A];第三届全国煤矿机械安全装备技术发展高层论坛暨新产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Longqing Shi;Chao Niu;Mei Qiu;DongJing Xu;Zecai Wang;;Feicheng Coalfield Ordovician Karst Features[A];第五届全国计算机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Yueming QI;Xiaoer ZHAO;Bin LUO;Menglang LUO;;GA-SVR Prediction of Failure Depth of Coal Seam Floor Based on Small Sample Data[A];第五届全国计算机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睿;煤层顶底板突水地质力学条件及其危险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乔伟;矿井深部裂隙岩溶富水规律及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3 孙建;倾斜煤层底板破坏特征及突水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李伟;海石湾井田CO_2成藏演化机制及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于小鸽;采场损伤底板破坏深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尹立明;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机理基础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7 陈先国;隧道结构失稳及判据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8 郭建军;夏甸金矿矿柱及围岩稳定性分析与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9 景继东;巨厚砾岩顶板突水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海锋;采场下伏煤岩体卸压作用原理及在被保护层卸压瓦斯抽采中的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艳卉;矿井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桂海;基于突变理论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评价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徐星;采场底板突水判测系统及水害防治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明;深井底板突水判别和预测系统开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赵文娟;采动围岩运动规律与断层活动性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伟杰;基于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裂隙型底板突水机理及危险性预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曾庆铭;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机理和保护对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新凤;砂岩含水层富水性预测及水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蔡明锋;矿井工作面突水力电耦合场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赵伟;高密度电法在煤层底板破坏规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成,王宏飞,杨成梧;目标属性信息相关时融合识别的实现方法[J];兵工学报;2005年03期
2 韩立岩;周芳;;基于D-S证据理论的知识融合及其应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韩进,朱鲁,程久龙,施龙青,尹万才,王则才;煤矿水害预测软件开发[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刘晓明,赵明华,王昌衡;基于专家系统和证据理论的路面破损原因评价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7期
5 何兵,郝爱民,赵沁平;一种基于不确定信息的决策方法[J];计算机学报;2004年02期
6 冯启言,陈启辉;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的动态模拟[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1998年03期
7 荆自刚,李白英;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的初步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0年02期
8 王成绪;底板突水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年S1期
9 施龙青,朱鲁,韩进,苏宝成,王则才,尹万才,李国臣,尚亚平;矿山压力对底板破坏深度监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年06期
10 李抗抗,王成绪;用于煤层底板突水机理研究的岩体原位测试技术[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景文;地下油藏的仿真与预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关永强;王铁记;岳卫振;;牛儿庄矿奥灰特大溃水灾害的治理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2006年03期
2 李信;“华北型煤田奥灰岩溶水综合防治工业性试验二期试验工程”技术成果[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5年06期
3 彭中鑫,,丁蕴聪,张有朝;东庞煤矿井下奥灰水文孔注浆工艺[J];河北煤炭;1996年02期
4 王立伟;田玉春;韩涛;;太平煤矿开采17煤十四灰及奥灰的突水分析[J];山东煤炭科技;2009年05期
5 申作财;贾闻鹏;;以某煤田为例谈对煤层基底改造工艺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03期
6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关永强;王铁记;;峰峰集团特大奥灰溃水灾害快速治理技术[A];陕晋冀煤炭学会地质测量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关永强;王铁记;;峰峰集团特大奥灰溃水灾害的快速高效治理[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3 张崇良;;北宿煤矿奥灰水源井水文地质参数测试分析[A];200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煤矿先进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4 孙芳强;邓广弘;高伯贤;方长生;;宜南韩北井田深埋奥灰岩顶部相对隔水性研究[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5 岳卫振;;牛儿庄矿特大奥灰溃水水害治理中的注骨料工艺技术[A];陕晋冀煤炭学会地质测量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本文编号:1533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53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