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计算导水裂缝带高度

发布时间:2018-02-26 19:33

  本文关键词: 导水裂缝带 偏最小二乘回归 解释能力 交叉有效性检验 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 出处:《矿业安全与环保》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克服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经验公式中仅考虑煤层顶板岩性和开采厚度所带来的误差,综合分析开采深度、煤层倾角、开采厚度、走向长度、倾斜长度、顶板岩性等变量的影响,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提取对自变量、因变量有强解释能力的主成分,建立了因变量与自变量间的回归公式。根据淮南矿区走向长壁垮落式采煤中导水裂缝带高度实测资料,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模型,经辅助分析检验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可以作为淮南矿区相似条件下导水裂缝带高度的计算公式。
[Abstract]: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error caused by considering only the roof lithology and mining thickness in the empirical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height of water-conducting fracture zone, the mining depth, coal seam inclination angle, mining thickness, strike length, inclined length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roof lithology and other variables, using 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method to extract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dependent variables have stro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The regression formula between dependent variables and independent variables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of the height of the guiding water fracture zone in longwall caving coal mining in Huainan mining area,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the height of the water-conducting fracture zone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method. The results of auxiliary analysis show that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model is high and can be used as a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height of the fracture zone under the similar conditions in Huainan mining area.
【作者单位】: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省煤矿水害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K04B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402220)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JQ5015)
【分类号】:TD7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尚先;徐斌;徐慧;夏向学;;综采条件下煤层顶板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3年09期

2 雷文杰;刘瑞涛;苏国韶;;灰色关联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工作面瓦斯涌出量[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3年05期

3 张胜军;朱瑞杰;姜春露;;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J];煤矿安全;2013年02期

4 伍永平;于水;高喜才;张艳丽;;综放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J];煤炭工程;2012年10期

5 胡小娟;刘瑞新;胡东祥;李文平;;导水裂隙带的影响因素研究与高度预计[J];煤矿现代化;2012年03期

6 王占盛;王连国;黄继辉;周冬磊;;不同岩层组合对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影响[J];煤矿安全;2012年02期

7 刘洋;;工作面不同采宽与导水裂隙带高度关系研究[J];煤矿安全;2010年04期

8 王世东;谢伟;罗利卜;;霍洛湾煤矿22101工作面顶板两带发育规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年03期

9 吕锋;贾现召;杨晓英;罗天宇;;基于灰关联分析模糊物元模型的矿区污水处理方案优选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年01期

10 田水承,管锦标,魏绍敏;煤矿人因事故关系因素的动态灰色关联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欢;姬亚东;;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计算导水裂缝带高度[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7年01期

2 武晋帆;王燕杰;;余吾煤业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动态变化研究[J];山西焦煤科技;2017年01期

3 景国勋;雒赵飞;;不同工龄矿工对警示语标识的视觉注意特征[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年06期

4 许青;陈立东;刘磊;;数字化电源逆变电路仿真分析[J];新型工业化;2016年12期

5 黄欢;;基于PLS-BP神经网络模型的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J];煤矿开采;2016年06期

6 李凯;董东林;林刚;孟令彬;马吉磊;;乌兰察布煤炭地下气化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的影响因素[J];煤炭工程;2016年S2期

7 孙立超;刘建平;;奥灰突水危险性分析及其防治[J];山西煤炭;2016年05期

8 孙立超;刘建平;;奥灰突水危险性分析及其防治[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9 尹尚先;韩永;常浩宇;郭均中;张祥维;;邯邢矿区岩溶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8期

10 李涛;冯海;王苏健;陈通;;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探测采动土层导水裂隙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6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伏;梁冰;孙维吉;王岩;;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的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J];煤炭学报;2012年01期

2 赵建会;孙榕鸿;;矿井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新途径[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3 崔鸿伟;;长壁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影响因素实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11期

4 翁明月;徐金海;李冲;;综放工作面煤岩破坏及矿压显现与瓦斯涌出关系的实测研究[J];煤炭学报;2011年10期

5 李超群;李宏伟;;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和模型树的回归模型及其在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中的应用[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6 张进春;吴超;;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焦炭热性质非线性预测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7 蒋建平;陈功奇;章杨松;;偏最小二乘回归在地表沉陷预测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8 刘洋;;工作面不同采宽与导水裂隙带高度关系研究[J];煤矿安全;2010年04期

9 陈开岩;张占国;林柏泉;刘明星;李生国;丁建勋;宋凯;;综放工作面抽放条件下瓦斯涌出及分布特征[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10 杨茂林;薛友欣;姜耀东;王凯;赵毅鑫;;离柳矿区综采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研究[J];煤炭学报;2009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康新;;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冒落裂缝带”高度探测[J];煤;2009年11期

2 栗加林;;用流量测井法确定导水裂缝带高度[J];煤炭科学技术;1978年05期

3 王作宇;康永华;刘霞;;煤矿探测导水裂缝带高度方法的初探[J];煤炭科学技术;1985年09期

4 申宝宏;一种求算导水裂缝带高度预计公式中岩性参数的新方法[J];煤炭科学技术;1989年07期

5 许升阳;;井下仰孔探测导水裂缝带技术方法试验成功[J];煤炭科学技术;1991年09期

6 朱德明;田恒洲;华兰如;孙振鹏;成枢;连传杰;;井下仰孔探测导水裂缝带技术方法试验[J];煤炭科学技术;1991年10期

7 黄文峰;康延雷;冯超臣;;巨野煤田主采煤层导水裂缝带高度探测研究[J];煤矿现代化;2010年01期

8 成枢,孙振鹏,朱鲁,温兴水,曹升华;导水裂缝带高度的探测研究[J];矿山测量;1999年04期

9 王正帅;邓喀中;谭志祥;;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的模糊支持向量机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10 赵德深;徐孟林;夏洪春;;基于熵权-层次分析法的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的研究[J];煤矿开采;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朱伟;滕永海;张华民;;王庄煤矿综放一次采全厚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实测研究[A];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苏本玉;于景惃;;煤层导水裂缝带裂缝延伸方向电各向异性特征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3 董诗林;;浅谈分段注水观测导水裂缝带[A];200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煤矿先进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4 朱晓君;张进军;;特厚煤层综放条件下顶板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5 杨建立;滕永海;;综采放顶煤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研究[A];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胡炳南;陈佩佩;刘鸿泉;张刚艳;;海下综放开采断层条件下导水裂缝带高度与留设防水安全煤岩柱的研究[A];综采放顶煤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综放开采3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12年

7 刘治国;;变形分析方法预测中硬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A];采矿工程学新论——北京开采所研究生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剑锋;水下采煤又添新翅[N];中国矿业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刚;地下气化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与地下水流场数值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亮;地裂缝带黄土的渗透变形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39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539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8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