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寺家庄井田煤储层渗透率表征方法优选

发布时间:2018-03-13 19:24

  本文选题:安全工程 切入点:渗透率 出处:《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煤储层渗透率是影响瓦斯抽采与煤层气开发的重要参数,快速评价不同结构煤体的渗透率对指导现场工作有重要意义。以寺家庄井田为例,为了优选出表征煤储层渗透率的合适方法,通过裂隙分形维数、声波速度和地质强度指标(GSI)对煤体结构进行定量表征,测试其渗透率,依据表征的难易程度和二者拟合系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裂隙分形维数与渗透率相关性显著,但是操作较为繁琐且不适用于软煤;声波速度法操作简单,但与渗透率关系不明显;地质强度指标与渗透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操作简单,适用于所有煤体结构。因此,寺家庄井田煤储层渗透率表征的最佳方法为地质强度指标法。
[Abstract]: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affecting gas extraction and coalbed methane developmen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bodi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quickly to guide the field work, taking Sijiazhuang mine field as an example. In order to select a suitable method to characterize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 the coal structure is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d by fracture fractal dimension, acoustic velocity and geological intensity index (GSI), and its permeability is tes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fracture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permeability, but the operation is tedious and not suitable for soft coal, and the acoustic velocity method is simple to operate. But the relation with permeability is not obvious, the geological strength index has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permeability, the operation is simple, and it is suitable for all coal body structure. Therefore, the best method for characterizing the permeability of coal reservoir in Sijiazhuang mine field is the geological strength index method.
【作者单位】: 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2047,41472127,41472129) 山西省煤层气联合研究基金项目(2013012004) 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32102210253)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2A440005,13A440335,14A170005) 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B2012-015)
【分类号】:TD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承波;钟建华;赵永军;蔡福龙;张军涛;;基于试井资料分析的煤储层渗透率定量预测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陈佩珍,王冠贵,张占松;井间储层渗透率序列分布预测[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3 周远田;一种确定油气储层渗透率的新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年03期

4 连承波;钟建华;赵永军;蔡福龙;张军涛;;基于试井资料分析的煤储层渗透率定量预测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5 金大伟;赵永军;;煤储层渗透率复合因素数值模型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6 袁爽;张晓波;;根据测井资料估算储层渗透率的新神经网络方法[J];国外油田工程;2007年04期

7 刘峻杉;;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8 姬战怀;张群会;;用正则化神经网络预测储层渗透率[J];煤矿现代化;2006年04期

9 汪志明;王忠华;张健;;煤储层渗透率动态预测模型适用性评价[J];中国煤炭地质;2010年10期

10 刘慧盈;;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靳彦欣;林承焰;付显威;刘金虎;;求取储层渗透率参数的动态反演法探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存和;李红雯;;利用神经元网络确定油气储层渗透率的效果分析[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许浩;汤达祯;唐书恒;陶树;吕玉民;赵兴龙;;沁南地区重点区块煤储层渗透率控制因素及产能响应[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秦勇;傅雪海;;煤储层渗透率评价的技术原理与方法研究[A];瓦斯地质新进展[C];2001年

5 邓泽;康永尚;刘洪林;李贵中;王勃;;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研究——以沁水煤层气田为例[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陶树;汤达祯;吕玉民;;基于产能变化的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定量—半定量化表征[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高向东 通讯员 胡斯晔;消除储层“亚健康” 打通增产“高速路”[N];中国石油报;2014年

2 记者 王志田;与“特低”交手[N];中国石油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树;沁南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效应及气井产能响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立东;煤层气储层渗透率演化过程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07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607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0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