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不同自燃性煤氧化阶段的表征差异

发布时间:2018-03-21 05:48

  本文选题:煤自燃 切入点:活化能 出处:《重庆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3种不同自燃倾向性煤样进行低温氧化实验,利用CO体积分数与煤体温度间变化的计算模型,求解出活化能和煤氧化过程发生转变的特征温度,同时结合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theremogravimetric analysis-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实验结果,分析了不同自燃性煤氧化特性和活化能的低温表征规律。结果表明:1)低温氧化阶段,CO生成量、耗氧量和耗氧速率随着煤自燃倾向性增强而增大;不同煤样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同样的CO生成量和耗氧速率急剧上升的温度拐点,且煤的自燃性越强,该拐点温度越低,同时CO体积分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不同自燃性煤氧化阶段活化能变化规律存在显著差异,当各煤样的温度到达活性温度时,活化能快速减少,且活化能变化点对应于煤氧化过程发生转变的特征温度点。3)根据煤特征温度和活化能的变化规律,把煤低温氧化进程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表面氧化、氧化自热、加速氧化和深度氧化。
[Abstract]:Three kinds of coal samples with different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endency were oxidized at low temperature. The activation energy and the characteristic temperature of coal oxidation proces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the change between CO volume fraction and coal body temp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the oxi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with different spontaneous combustion properties and the low tempera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activation energy were analyzed. The oxygen consumption and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endency, and the same temperature inflection point of CO production and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increases sharply in different coal samples during the experiment, and the stronger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the lower the temperature of this inflection point.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nge of CO volume fraction has obvious phase.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hange of activation energy in different spontaneous combustion coal oxidation stage. When the temperature of each coal sample reaches the active temperature, the activation energy decreases rapidly. And the change point of activation energy corresponds to the characteristic temperature point. 3)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law of coal characteristic temperature and activation energy, the low temperature oxidation process of coal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surface oxidation and oxidation autoheating. Accelerated oxidation and deep oxidation.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361205,51404090,51574111)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重点项目(2011DA105287*ZD201401)~~
【分类号】:TD75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良;;正确理解活化能和温度的关系[J];化学教育;1993年05期

2 陈静,李健美;活化能与温度关系图的计算机辅助释疑[J];化学研究;2000年03期

3 刘俊;活化能概念浅析[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4 韩运晴;刘乃安;;面向固体热解单一活化能计算的等转化率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英文)[J];火灾科学;2011年01期

5 陈荣三,张雪琴,王伯康,戴安邦;硅酸及其盐的研究(Ⅺ)——单硅酸胶凝作用的温度效应和活化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0年02期

6 罗渝然;;什么是活化能[J];化学通报;1981年04期

7 罗渝然;;怎样理解负活化能[J];曲阜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3期

8 熊源荧;活化能与结构因素的定量关系——一个活化能计算公式的推导[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1983年Z1期

9 ;热解重量法测定活化能[J];橡胶参考资料;1971年08期

10 史振民;;托尔曼活化能解说的普适性[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广雷;汪琦;郑红霞;张松;刘忠锁;;非等温碳酸钙分解反应形核与长大模型的变活化能[A];“国际化学年在中国”——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暨江苏省第三届热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谭广雷;汪琦;郑红霞;赵巍;刘忠锁;张松;;非等温动力学中变活化能的有效性[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上册)[C];2010年

3 张秀丽;程志国;秦好静;杨志强;姜浩;刘晓鸿;;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测定实验的微型化改进[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高红旭;赵凤起;胡荣祖;裴庆;郝海霞;徐司雨;邢晓玲;肖立柏;安亭;谭艺;;非线性等转化率分步积分法求解活化能[A];“国际化学年在中国”——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全国热分析动力学与热动力学学术会议暨江苏省第三届热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邓燕平;轩立新;张明习;柴孟贤;;RTM材料体系浸润性能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6 曹亮;邢双英;张佳;王伊蕾;王善鹏;;理论计算研究分子筛微孔内烯烃低聚择形催化机理[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何强;李光强;马江华;倪红卫;;添加V_2O_5催化制备碳化铁的动力学[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于丽波;芦令超;常钧;程新;;硫铝酸钡钙矿物形成动力学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卷)[C];2005年

9 刘思俊;俞炜;周持兴;;DBS物理凝胶的流变行为和形态特性[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7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韩静磊;李忠;梁荣华;许振成;;二VA英类污染物在改性活性炭上的脱附活化能[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6暨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焦国凤;沸石生长过程中分子反应与粒子聚集机理的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2 杨琦武;分子间杂Alder-ene反应的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Sm(Pr)掺杂LaGaO_3基电解质的合成及其电学性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吴耀杰;MgCO_3(菱镁矿)热分析动力学及其结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3 李婷婷;黑索今的合成及驱酸过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周萱;固定床催化反应器的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5 左金琼;热分析中活化能的求解与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6 谭广雷;非等温动力学中活化能的变化规律及其解析[D];辽宁科技大学;2009年

7 周丽丽;菱镁矿分解热衡算和动力学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8 陈晨;基于热重分析法的硫铁矿自燃特性实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9 赵永平;含天冬氨酸残基肽链水解断裂机理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10 秦芳芳;无机化合物的热分解机理及其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42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642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a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