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基于不同类型煤吸附甲烷的吸附势重要参数探讨

发布时间:2018-03-21 08:18

  本文选题:吸附势 切入点:虚拟饱和蒸汽压 出处:《煤炭学报》2015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前广泛使用的以饱和蒸汽压(P0)和吸附相密度(ρa)为重要参数的吸附势理论,在用于煤-甲烷吸附体系研究时,因求取虚拟饱和蒸汽压时参数k值选取随意,导致吸附行为描述精度不高。借助低中变质程度构造煤和共生非构造煤样品,通过开展煤对甲烷等温吸附实验,进行P0和ρa标定,获得相应的吸附特征曲线,并在较宽温域内对不同类型煤等温吸附曲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基于k值的P0计算对吸附特征曲线影响较大,不同煤样的最优k值分别为kP1N=3.2,kP1D=3.4,kP8N=3.1,kP8D=3.0。利用313 K下吸附数据预测了不同煤在243,283,303,323 K的等温吸附曲线,认为选用Amankwah公式并利用最优k值计算P0时所获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最好。
[Abstract]:The adsorption potential theory, which takes saturated vapor pressure (P0) and adsorption phase density (蟻 a) as important parameters, is widely used in the study of coal-methane adsorption system. With the help of low and medium metamorphic structural coal and symbiotic non-tectonic coal samples, th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s were obtained by the isothermal adsorption experiments of coal to methane and the calibration of P0 and 蟻 a. The isothermal adsorption curv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als are predicted in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It is found that the calculation of P0 based on k valu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 curves. The optimum k value of different coal samples is 3.2kP1DX 3.4kP8NU 3.1kP8D0. The isothermal adsorption curves of different coals at 243,283,303,323 K are predicted by using the adsorption data at 313K.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sults obtained when the Amankwah formula is used and the optimum k value is used to calculate P0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
【作者单位】: 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理工大学瓦斯地质研究所;南宁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1ZX05040-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02094)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项目(14IRTSTHN002)
【分类号】:TD712;O64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苏现波;陈润;林晓英;宋岩;;吸附势理论在煤层气吸附/解吸中的应用[J];地质学报;2008年10期

2 崔永君;李育辉;张群;降文萍;;煤吸附甲烷的特征曲线及其在煤层气储集研究中的作用[J];科学通报;2005年S1期

3 杨宏民;于保种;王兆丰;;基于吸附势理论的煤对N_2吸附特性的研究[J];煤矿安全;2010年04期

4 姜伟;吴财芳;姜玮;王聪;陈召英;杜严飞;;吸附势理论在煤层气吸附解吸研究中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11年05期

5 贺天才;王保玉;田永东;;晋城矿区煤与煤层气共采研究进展及急需研究的基本问题[J];煤炭学报;2014年09期

6 马东民;李来新;李小平;白怀东;王杰;刘厚宁;李方晴;;大佛寺井田4号煤CH_4与CO_2吸附解吸实验比较[J];煤炭学报;2014年09期

7 李明,顾安忠,鲁雪生,汪荣顺;吸附势理论在甲烷临界温度以上吸附中的应用[J];天然气化工;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云,陈海涛;表面活性剂在抗癌药制剂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2003年04期

2 阮宇红,刘耀芳,刘植昌;二氧化硅负载杂多酸对异丁烷与丁烯烷基化的催化作用Ⅱ.反应机理和催化剂失活的量子化学研究[J];催化学报;2004年12期

3 毛慧;韩国庆;吴晓东;史进;;煤层气井气水两相流动阶段流入动态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1年04期

4 张波;张豪杰;王晶;;P123模板氧化铝介孔材料制备及性能[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甘华军;王华;严德天;;高、低煤阶煤层气富集主控因素的差异性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1期

6 张时音;桑树勋;;液态水影响不同煤级煤吸附甲烷的差异及其机理[J];地质学报;2008年10期

7 苏现波;陈润;林晓英;宋岩;;吸附势理论在煤层气吸附/解吸中的应用[J];地质学报;2008年10期

8 郝富昌;刘明举;孙丽娟;;基于瓦斯地质图的工作面突出区域预测技术[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9 赵文智;王红军;卞从胜;汪泽成;柳广弟;;我国低孔渗储层天然气资源大型化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J];中国工程科学;2012年06期

10 袁海根,曾金芳,杨杰,熊艳丽;芳纶表面改性研究进展[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丽民;苏现波;;平顶山矿区首山一井田煤层气解吸过程中的组分分馏[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肖军;陈建敏;周惠娣;;航空波导密封结构的环境应力失效机理研究[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萍;质量敏感型有毒有害气体传感器及阵列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孟巧荣;热解条件下煤孔隙裂隙演化的显微CT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建楼;声波作用下煤体瓦斯解吸与放散特征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4 孙维吉;煤渗透和吸附变形规律实验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5 邵光杰;Ni-P、(Ni-P)-SiC镀层的电沉积及其组织性能[D];燕山大学;2002年

6 纪朝凤;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缔合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7 何启林;煤低温氧化性与自燃过程的实验及模拟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4年

8 张缨;有机物系溶液结晶过程中形态学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辛显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电解质纳米粉和薄膜制备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牟文杰;动态条件对微孔塑料用超临界CO_2发泡成核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孔方;铝基催化剂吸附镍的理论及从废催化剂中回收镍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2 周群;杨木速生材填充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杰;纳米银导电浆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润;煤层气分馏机理[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5 李宏;环境温度对颗粒煤瓦斯解吸规律的影响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苏雅拉;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勇;煤吸附/解吸瓦斯的低频振动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8 吴康华;基于量子化学方法的煤氧吸附特性模拟实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9 蒋俊杰;解决南堡联合站液化气质量不合格综合处理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年

10 毛样武;纳米SrCO_3及SrTiO_3粉体的研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博,陶明信;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在煤层气勘探中的地质意义——以沁水盆地为例[J];沉积学报;2000年04期

2 钟玲文;煤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J];地球科学;2004年03期

3 苏现波;陈润;林晓英;宋岩;;吸附势理论在煤层气吸附/解吸中的应用[J];地质学报;2008年10期

4 秦勇;中国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展与述评[J];高校地质学报;2003年03期

5 吴建光,叶建平,唐书恒;注入CO_2提高煤层气产能的可行性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04年03期

6 杨宜春;关于煤成气组分和甲烷碳同位素的几个问题[J];贵州地质;1992年01期

7 张力,邢平伟;煤体瓦斯吸附和解吸特性的研究[J];江苏煤炭;2000年04期

8 高德霖;张琪;孙小玉;;气相吸附平衡的推算——吸附势理论和微孔吸附容积充填理论 缅怀前苏联著名科学家M.M.杜比宁院士[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3年12期

9 程远平;俞启香;;中国煤矿区域性瓦斯治理技术的发展[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10 崔永君;李育辉;张群;降文萍;;煤吸附甲烷的特征曲线及其在煤层气储集研究中的作用[J];科学通报;2005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晓明;吴二冬;;应用吸附势理论研究氢在沸石上的超临界吸附[J];物理化学学报;2007年06期

2 陈绍杰;陈学习;柏松;徐阿猛;;基于吸附势理论的煤—甲烷吸附等温线预测[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苏现波;刘国伟;郭盛强;林晓英;;甲烷在煤表面的吸附势与煤阶的关系[J];中国煤层气;2006年03期

4 刘保安,董云会,刘晓芳;Polanyi吸附势理论的热力学推导[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5 杨宏民;于保种;王兆丰;;基于吸附势理论的煤对N_2吸附特性的研究[J];煤矿安全;2010年04期

6 高德霖;张琪;孙小玉;;气相吸附平衡的推算——吸附势理论和微孔吸附容积充填理论 缅怀前苏联著名科学家M.M.杜比宁院士[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3年12期

7 龙超;李爱民;胡大波;刘福强;张全兴;;应用Polanyi吸附势理论描述超高交联树脂对多环芳烃的吸附[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8年01期

8 魏庆喜;苏现波;宋金星;郭红玉;;荥巩煤田谷山井田煤层气富集成藏过程分析[J];中国煤层气;2009年01期

9 冯艳艳;储伟;孙文晶;;储层温度下甲烷的吸附特征[J];煤炭学报;2012年09期

10 聂百胜,段三明;煤吸附瓦斯的本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本文编号:1643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643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4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