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对巷道风速测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本文选题:通风 切入点:数值模拟 出处:《金属矿山》2016年01期
【摘要】:为探究造成矿井风速测量读数振荡的原因,更准确地选择测量位置与测量方法,利用数值模拟的手段,根据现场实际,选取了测风点之前有行人干扰的5个情况,对在其影响下的风流速度场进行数值模拟。揭示了不同干扰情况下的巷道风流速度分布特征,分析了人的阻碍对风速测量的影响范围。其中,当单人站在巷道侧时,身后迎风向左侧的振荡区域充分发展,在其后20 m处测点的风速差依然有0.76 m/s;情况5为3个人在其身后形成的振荡区域互相影响抵消,在其后20 m处的速度差只有0.04 m/s。结果表明:由于人的存在,在人后方会形成风流的速度振荡区域,其正后方速度减小,两侧速度增大,若振荡充分发展则其衰减较慢。模拟结果对井下风速测量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与参考价值。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ause of mine wind speed measurement reading oscillation, the measurement position and measurement method are selected more accurately. According to the field practice, 5 cases of pedestrian interference before the wind measurement point are selected by mean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ind flow velocity field under its influence is carrie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flow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roadway under different interference conditions are revealed, and the influence range of human hindrance on wind speed measurement is analyzed. Among them, when a single person stands on the side of the roadway, The Oscillation region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wind is fully developed, and the difference in wind velocity at the measuring point at 20 m after it is still 0.76 m / s; in case 5, the oscillatory region formed by three people behind the Oscillation region affects each other to counteract each other. The velocity difference at 20 m is only 0.04 m / 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e to the presence of human beings, the velocity oscillation region of wind flow will be formed in the rear of man, the positive rear velocity will decrease and the velocity of both sides will increase. If the oscillation is fully developed, its attenuation will be slow. The simulation results have som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underground wind speed measurement.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174265)
【分类号】:TD7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永慧;王建民;;矿井三维巷道建模方法的研究[J];工程勘察;2006年10期
2 宋化沂;关于巷道曲线部分加宽问题的探讨[J];煤矿设计通讯;1966年04期
3 ;对巷道密闭材料的火灾危险性[J];煤矿安全;1972年04期
4 杨卫平;设计最佳巷道断面的探讨[J];煤矿设计;1985年12期
5 内野健一,王学仁;关于巷道火灾蔓延特性的研究[J];煤炭技术;1991年03期
6 谢龙水,冯之艾;深部硬岩矿山高应力巷道的设计思想与支护问题[J];世界采矿快报;1995年Z1期
7 尹华;梯形巷道断面优化分析[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1年04期
8 刘勇,何元东;标准巷道断面自动查询绘制系统[J];煤炭工程;2001年10期
9 王如林;巷道断面设计最优方案探讨[J];煤;2002年04期
10 李世英,尹常民,倪喜民;优化巷道断面 提高矿井效益[J];煤炭技术;2002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中;;金山店铁矿东区岩层巷道“T”型交岔口稳定性分析与对策研究[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良周;任兰花;;一种基于面模型的巷道三维自动建模方法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3 宁亚文;;拱形巷道断面简易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应用[A];2012年全国煤矿安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秦玉虎;雷醒民;范文;;用拱模型方法评价巷道上方场地的稳定性[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鹏博;李路;姚永超;明世祥;;基于矿岩性质模糊聚类分析的巷道分级支护研究[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康延雷;孔凡堂;颜廷更;李士东;冯向东;冯龙彪;;巷道过断层注浆加固的研究及应用[A];2003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煤矿先进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7 沈兆奎;汪小平;陈仲杰;;巷道底臌的原因分析及其防治措施[A];2010全国采矿科学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钱沛云;徐强;朱之星;李海;苏忠武;;巷道除尘设备的研究[A];煤矿机电一体化新技术及装备学术研讨论文专集[C];2003年
9 李生生;安许良;王志晓;;注浆充填技术在废弃巷道治理中的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系列文集2012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专刊(下)[C];2012年
10 伍佑伦;许梦国;盛建龙;;基于断裂力学的巷道围岩破坏区分析[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程占新;井下“小火车”显神通[N];中国矿业报;2008年
2 记者 陈遥 通讯员 金淑峰;哈拉沟矿引进吸尘高手[N];中国煤炭报;2012年
3 通讯员 高永健 本报记者 刘耀平;倾注心血改造 民生凝聚民心[N];中国煤炭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齐作权;安全生产:永不竣工的工程[N];山西日报;2012年
5 胡九潭;阳煤集团五矿挖根求源降成本[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志华;矿山巷道三维网络模型的构建及其路径分析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2 傅培舫;实际巷道火灾过程热物理参数变化规律与计算机仿真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2年
3 张源;高地温巷道围岩非稳态温度场及隔热降温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4 王海宁;矿用空气幕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5 邢玉忠;矿井重大灾害动态机理与救援技术信息支持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6 于远祥;矩形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及在王村矿的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亮亮;深热矿井独头巷道内空气温度数值模拟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2 秦帆;高温掘进巷道热环境及降温冷负荷分析计算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王建民;三维巷道建模及其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4 唐敏;矿山井巷三维模型的建立[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温志勇;基于ObjectARX技术的巷道三维建模与开发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5年
6 徐文;巷道水分蒸发处理及风流温度湿度计算[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良周;矿山巷道三维自动建模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李瑞;深井掘进巷道热灾害预测模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9 宫文博;三维巷道自动化建模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10 方鹏;矿山独头巷道炮烟扩散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66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666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