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综合物探技术在陷落柱富水性评价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4-06 06:34

  本文选题:陷落柱 切入点:煤矿水害 出处:《煤炭科学技术》2015年11期


【摘要】:煤矿采区内隐伏的陷落柱是矿井水灾的主要通道,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为了查明工作面内隐伏陷落柱发育范围及其富水性,根据其地球物理特征,采用了矿井瞬变电磁法和矿井直流电法综合物探技术,绘制了拟视电阻率断面图和电阻率深度切片图,探测出了陷落柱的发育位置和范围。结果表明:异常区域为明显低阻反应,电力线呈封闭状,异常区瞬变电磁视电阻率小于3Ω·m,直流电法对应范围电阻率小于6Ω·m,富水性强。利用矿井瞬变电磁法和矿井直流电法可以有效联合探测出陷落柱发育范围及其富水性并相互验证,综合物探技术是未来解决地质问题的发展方向。
[Abstract]:The hidden collapse pillar in coal mining area is the main passage of mine flood, which seriously threatens the safety of coal mine production.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development range of hidden collapse column and its wateriness in working face, according to its ge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mine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and mine direct current method are adopted to synthesiz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technology.The pseudo apparent resistivity section and the resistivity depth slice are plotted, and the development position and range of the collapse column are detec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omalous region is an obvious low resistivity reaction, the power line is closed, the transient apparent electromagnetic resistivity is less than 3 惟 m, and the corresponding range resistivity of DC method is less than 6 惟 m.Using mine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 and mine direct current method can effectively detect the range of collapse column and its water enrichment and verify each other.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olving ge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分类号】:TD7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玲;能昌信;王彦文;朱勇;;电阻率法污染探测中两种反演算法比较[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4期

2 张茂林;尹尚先;;华北型煤田陷落柱形成过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7年06期

3 方沛;王海龙;;岩溶陷落柱成因分布规律浅析[J];煤炭工程;2008年11期

4 樊振丽;;煤矿陷落柱水害特征与防治技术研究[J];煤炭工程;2011年08期

5 纵跃进;鲁金海;程建忠;;瞬变电磁法探测陷落柱技术在袁庄煤矿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08年06期

6 张同俊;;葛亭煤矿陷落柱发育规律及富水性特征[J];煤炭科学技术;2010年02期

7 刘盛东;吴荣新;张平松;曹煜;;三维并行电法勘探技术与矿井水害探查[J];煤炭学报;2009年07期

8 牛向东,张运霞,韩自豪,周建雄;瞬变电磁法在探测导水通道中的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刘志新;刘树才;于景惃;;综合矿井物探技术在探测陷落柱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8年02期

10 于景惃;胡兵;刘振庆;廖俊杰;蒋宗林;;矿井瞬变电磁探测技术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火林;张泽宇;潘和平;高志强;;煤层水平钻孔探测陷落柱测井方法设计[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年03期

2 曹志勇;王伟;王峗;;煤层陷落柱散射波数值模拟与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5期

3 孟辉;马守君;李传磊;;岱庄煤矿4325工作面陷落柱导水性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4 蔡波;;基于煤矿生产建设的综合物探技术在探测陷落柱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28期

5 李好;胡运兵;吴燕清;;应用矿井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煤矿井下含水体[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5期

6 尹奇峰;潘冬明;于景惃;刘盛东;;煤矿陷落柱地震识别技术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5期

7 付茂如;张平松;王大设;孙尚云;潘翔;;矿井工作面底板水害综合探查技术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3年02期

8 杨华忠;胡雄武;张平松;;井巷直流电法三维超前探测数值模拟[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2期

9 黄晓容;;矿井瞬变电磁法在水害超前探测中的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3年03期

10 张朋;刘盛东;许进鹏;王勃;;复杂岩体水渗流地电场响应试验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江晓益;胡雄武;;利用三维直流电法探测陷落柱异常区[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2 张建群;王联;张惠武;;深井陷落柱的探查与防治技术[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3 程锐;;三维电法在潘二煤矿瓦斯渗流通道探查中的应用[A];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二)·地质专业[C];2010年

4 樊振丽;;兖州矿区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研究[A];全国“三下”采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曹志勇;王伟;王峗;;煤层陷落柱散射波数值模拟与成像[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C];2013年

6 马伏生;;音频电透视法在矿井地质异常探测中的应用[A];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及探查技术研究[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小平;TEM中宽频激励源及单脉冲测深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刘树才;煤矿底板突水机理及破坏裂隙带演化动态探测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3 刘志新;矿井瞬变电磁场分布规律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4 孙春东;超高水材料长壁充填开采覆岩活动规律及其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5 陈静;煤矿生产监测设备数据校正[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6 刘守强;煤层底板突水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7 张丽红;桃园矿区陷落柱及其富水性地球物理识别方法[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8 武斌;松潘甘孜地区地热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樊振丽;纳林河复合水体下厚煤层安全可采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10 付宝杰;水—岩耦合作用下采场底板综合分区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波涛;天池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与瓦斯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姚念岗;运裕矿井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书林;常村井田瓦斯赋存构造控制特征与瓦斯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肖玉林;煤矿综采工作面无线电波透视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5 胡雄武;坑道立体电阻率法超前探测技术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6 翟培合;采场底板破坏及底板水动态监测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7 胡运兵;矿井高密度电阻率法的观测参数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6年

8 牟义;矿井工作面突水地质异常体电阻率响应特征实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9 张玮;物探方法在九寨沟景区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卫;顾北矿11-2煤层开采覆岩破坏并行电法探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文金;;岩溶陷落柱充填特征与堵导水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孟琪,丑景俊;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岩溶的应用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1996年03期

3 吴小平,汪彤彤;电阻率三维反演方法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年01期

4 朱德兵;工程地球物理方法技术研究现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年01期

5 敬荣中,鲍光淑,陈绍裘;地球物理联合反演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年03期

6 王齐仁;地下地质灾害地球物理探测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年03期

7 杨立强,宋海斌,郝天珧;基于BP神经网络的波阻抗反演及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1期

8 胡祖志,胡祥云;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方法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1期

9 岳建华,刘志新;井—地三维电阻率成像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2期

10 郑灿堂;;土坝自然电场的分布特点[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盛东;吴荣新;胡水根;郭立全;;网络分布式并行电法勘探系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尹尚先;煤矿区突(涌)水系统分析模拟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2年

2 许进鹏;陷落柱活化导水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永清;北徐楼煤矿陷落柱充水、导水性分析及防治[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生;马兰矿南四采区陷落柱规律探讨[J];西山科技;2000年S1期

2 马立同;葛泉矿陷落柱形成及发育规律浅析[J];河北煤炭;2003年04期

3 郑崎云;工钢支护通过陷落柱的实践[J];煤;2004年03期

4 张志宏;工钢支护过陷落柱施工工艺[J];煤;2004年06期

5 黄大兴,王永功;刘桥——矿陷落柱发育规律及含水性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4期

6 卢忠良,路庆海,肖福俊;金桥煤矿陷落柱的验证及形成机理[J];山东煤炭科技;2005年05期

7 蔺华锋;;安全快速过陷落柱构造配套技术[J];煤;2006年03期

8 王铁记;刘天新;王屹;;峰峰矿区陷落柱的内循环形成机理[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赵建红;郭志磊;梁彦军;;探测陷落柱范围及性质的几种方法[J];煤炭技术;2007年03期

10 杨高峰;;马兰矿松散陷落柱特征及对生产危害性分析[J];山西焦煤科技;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启静;张吉东;汤振清;;何岗煤矿陷落柱成因研究及防治对策[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2 陈秀江;;金刚煤矿陷落柱形成机理及规律研究应用[A];第六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1年

3 周建军;王经明;侯大勇;;任楼煤矿陷落柱的成因与分布规律探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颖;王经明;蔡东红;;蚌埠隆起北翼陷落柱的发育规律及其导水性判别——以刘桥一矿为例[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刘善斌;;云岗矿陷落柱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A];纪念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矿井地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6 李朝辉;杨积海;刘乐枝;;综采工作面过陷落柱边缘的防突水技术探析[A];煤炭科学与技术研究论文集[C];2010年

7 李广文;张吉东;俞庆礼;;何岗井田陷落柱的分布规律探讨[A];山东省煤炭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郭强;石亚丁;;太原东山煤矿51520工作面陷落柱探查[A];煤矿物探学术论文集(2007)[C];2007年

9 张广忠;程建远;李林元;李庆彪;王玺瑞;蒋勤明;;东庞煤矿突水陷落柱边界的综合解释[A];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红果;李占文;;浅谈云冈井田陷落柱的发育特征及成因[A];纪念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矿井地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儿坪矿地质科 李淑萍;浅谈杜儿坪矿井田内陷落柱的分布规律及发育情况[N];山西科技报;2004年

2 李志勇;浅谈南峪煤矿井田内陷落柱的分布及特征[N];科学导报;2006年

3 牛秋福 王洪涛;“含水陷落柱瞬变电磁井下监测技术”通过鉴定[N];科技日报;2009年

4 王海 刘书红;冀中能源实现“陷落柱”预探治理[N];中国煤炭报;2012年

5 王海 刘书红;“陷落柱”预探治理技术解放亿吨煤炭[N];中国矿业报;2012年

6 通讯员 牛秋福 王洪涛 记者 常素莉;“含水陷落柱瞬变电磁井下监测技术”填补国际空白[N];河北经济日报;2009年

7 牛秋福 王洪涛;河北省科技厅一课题通过鉴定[N];中国矿业报;2009年

8 节茂科 王矿山;煤炭行业防治水技术取得突破[N];科技日报;2009年

9 李玉宝 赵云;技术创新降伏水魔[N];中国煤炭报;2010年

10 王少清 杨春香;实现年均5万米以上安全钻探水进尺[N];中国矿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贺志宏;双柳煤矿陷落柱发育特征及突水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2 许进鹏;陷落柱活化导水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3 张丽红;桃园矿区陷落柱及其富水性地球物理识别方法[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4 姚邦华;破碎岩体变质量流固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志豪;岱庄煤矿4325轨顺陷落柱发育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2 李林元;利用小波分析进行煤矿陷落柱解释的应用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5年

3 赵永清;北徐楼煤矿陷落柱充水、导水性分析及防治[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4 孙二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在煤矿采区解释小断层和陷落柱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5 冯春龙;陷落柱地震观测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6 孟新富;影响陷落柱地震解释的波场现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强;矿图数字化方案设计及陷落柱分布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8 郭文峰;采空区及陷落柱的地震波场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9 李成;阳泉矿区陷落柱分布特征与褶皱、断层及地震的关系探讨[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10 卫红学;陷落柱柱体结构的地震波场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18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718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4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