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移除空间碎片过程的三维仿真与建模
本文选题:激光烧蚀 + 空间碎片 ; 参考:《宇航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基于轨道力学和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理论建立激光移除空间碎片的三维变轨模型。该模型利用激光站/卫星与碎片位置和速度矢量作为初始数据,通过设定激光参数,实时计算和更新速度增量矢量,能够真实地反映碎片的移除过程。该模型包括地基和天基两种类型,根据激光作用临界条件与降轨效果计算碎片的降轨过程,能够实时输出碎片轨道信息,图形化输出使结果更加直观。考虑到速度增量分量对轨道倾角的影响,该模型增加了碎片逃逸情况的判断。最后,利用该模型计算了地基/天基系统移除多种空间碎片材料的过程和效果,发现钢材料碎片移除难度最大,而移除多层绝缘材料的效率最高。
[Abstract]:Based on orbital mechanics and laser-matter interaction theory, a three-dimensional orbit transfer model for space debris removal by laser is established.The model takes the position and velocity vector of laser station / satellite and debris as the initial data. By setting laser parameters, calculating and updating the velocity increment vector in real time, the model can truly reflect the process of debris removal.The model includes two types: ground and space-based. According to the critical condition of laser action and the effect of lowering orbit, the deorbiting process of debris can be calculated in real time, and the graphical output makes the result more intuitive.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velocity increment component on orbital inclination, the model increases the judgment of debris escape.Finally, the model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process and effect of removing many kinds of space debris materials by the ground-based / space-based system. It is found that the removal of steel fragments is the most difficult, and the efficiency of removing multi-layer insulating materials is the highest.
【作者单位】: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分类号】:V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志新;游秀;杨洪玖;李洪波;;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空间飞网捕捉系统参数估计[J];宇航学报;2014年02期
2 翟光;张景瑞;;空间非合作目标快速姿态跟踪导航方法研究[J];宇航学报;2013年03期
3 金星;常浩;洪延姬;李修乾;;激光辐照不规则空间碎片冲量矢量计算[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08期
4 李冬;易东云;程洪玮;;天基空间目标监视的短弧段定轨技术[J];宇航学报;2011年11期
5 陈钦;杨乐平;;空间绳网系统发射动力学问题研究[J];宇航学报;2009年05期
6 袁振涛;胡卫东;郁文贤;;“电子篱笆”型空间监视雷达测向数据关联算法[J];宇航学报;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思意;;空间碎片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J];Aerospace China;2001年03期
2 ;空间碎片危害不容忽视[J];中国航天;2003年03期
3 郭宝柱;我国空间碎片研究的进展情况与后续工作考虑[J];中国航天;2003年09期
4 薛富兴,杨晓燕;空间碎片研究概况[J];国际太空;2004年05期
5 刘静,王荣兰,张宏博,肖佐;空间碎片碰撞预警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6 龚松波,徐敏强,崔平远,李爽;基于解体事件的空间碎片轨道演化算法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7 霍江涛;秦大国;祁先锋;;空间碎片概况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李明;;中国空间碎片研究的进展(英文)[J];航天器工程;2007年05期
9 王海福;余庆波;刘有英;;空间碎片碰撞风险评估系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10 李久龙;吴光中;姜联东;;空间碎片对航天器的撞击效果分析[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光辉;刘滨涛;赵国伟;黄海;;空间碎片研究方向培育及人才培养[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张耀;王人东;;空间碎片减缓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蒋虎;;2009年若干典型低轨空间区域空间碎片分布仿真[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4 蒋虎;;特定区域内空间碎片仿真分析[A];第二十三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朱毅麟;;空间碎片的观测与模型[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6 卢波;范嵬娜;佘明生;;国外主要空间机构碎片减缓标准的概述与比较[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7 杨宣宗;冯春华;王龙;;微小空间碎片加速器初步实验结果及动力学行为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罗萍萍;郑永超;许春晓;;空间碎片及天基激光清理技术[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陈德相;徐瑞;尚海滨;;深空探测器发射段空间碎片碰撞预警与规避策略设计[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10 戚均恺;;国外空间碎片探测综述[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六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尹林发;中国空间碎片研究获重要进展[N];中国航天报;2003年
2 记者张毅;中国空间碎片研究获重要进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3 本报记者 王海平;中国启动“空间碎片预警机制”[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尹林发;航天专家斗法空间碎片[N];中国航天报;2003年
5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张静;空间碎片已多至临界点[N];中国气象报;2011年
6 李寿平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空间碎片减缓:各国应履行的国际法义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孙刚;阻击空间碎片[N];中国航天报;2000年
8 许彤;我国筑起太空垃圾防线[N];中国航天报;2005年
9 紫晓;空间碎片困扰人类航天事业[N];经济参考报;2001年
10 张雅诗;防空间碎片,,香港专家有招[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若璞;空间碎片环境模型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凯;基于声发射的典型结构空间碎片撞击在轨感知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李宏伟;微小空间碎片撞击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0年
4 董雪;高重复频率空间碎片激光测距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5 丁莉;空间碎片双层板防护结构撞击极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菁;空间碎片造成外空环境污染的国际法律责任[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平平;近地轨道空间碎片轨道参数分布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魏龙涛;空间碎片模型比较与减缓策略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杜俊举;空间碎片的测光观测与图像处理[D];山东大学;2015年
5 王彬;空间碎片环境中的航天器易损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贾蒙杨;基于相机的空间暗弱慢速目标自主识别与跟踪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艺;基于激光技术空间碎片的主动移除[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8 曹玉辉;基于历史轨道数据的空间碎片环境建模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秦珍珍;基于BRDF光谱的空间碎片表面材料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10 刘靓;噪声环境下防护结构受空间碎片撞击声发射信号识别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60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760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