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动覆岩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研究方法探讨
本文选题:导水断裂带 + 经验公式 ; 参考:《金属矿山》2015年04期
【摘要】:导水断裂带高度是留设防隔水煤(岩)柱和水体下采煤安全性评估的重要参数,对矿井安全生产、保水采煤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对经验法、现场实测、物理模法和数值模拟法等导水断裂带确定方法进行了总结、对比和实例分析,总结了各种方法的实用条件、优缺点,建议采用2种及以上综合观测和探测方法,以相互验证。以现场钻孔漏失液观测和钻孔电视观测为主,物探探测方法为辅来确定导水断裂带高度,采用物理模拟或数值模拟方法作为辅助研究方法从面和立体角度进行覆岩破坏规律动态研究,形成以点到面再到空间的全方位综合探测与分析技术方法体系,为煤(岩)柱合理留设、水体下安全采煤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撑。
[Abstract]:The height of water-conducting fault zone is an important parameter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coal mining under water column and water body, 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value to mine safety production, coal mining with water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thods of determining the water-conducting fault zone, such as empirical method, field measurement method, physical model method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and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methods. Two or more integrated observation and detection methods are recommended to verify each other.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of field drilling leakage and borehole television observation, the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method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height of the water-conducting fault zone. Using physical simulation or numerical simulation as the auxiliary research method, the dynamic study on the failure law of overburden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angle of plane and solid to form an omnidirectional comprehensiv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technique system based on point to surface and then to space. It provides important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coal (rock) pillar reasonable setting and safe coal mining under water body.
【作者单位】: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分院;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基础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12JC12,2014JC07)
【分类号】:TD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康永华;;我国煤矿水体下安全采煤技术的发展及展望[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于克君,骆循,张兴民;煤层顶板“两带”高度的微地震监测技术[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01期
3 高延法;曲祖俊;邢飞;曲广龙;黎灵;;龙口北皂矿海域下H2106综放面井下导高观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9年06期
4 许延春;李俊成;刘世奇;周霖;;综放开采覆岩“两带”高度的计算公式及适用性分析[J];煤矿开采;2011年02期
5 张兴民,于克君,席京德,孔凡铭,张心彬,王书军;微地震技术在煤矿“两带”监测领域的研究与应用[J];煤炭学报;2000年06期
6 李宏杰;陈清通;牟义;;巨厚低渗含水层下厚煤层顶板水害机理与防治[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10期
7 胡戈;李文平;程伟;郑志军;;淮南煤田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研究[J];中国煤炭;2008年05期
8 刘英锋;巨天乙;;深埋特厚煤层综放条件下顶板导水裂缝带探查技术[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士法;高鹏;孔飞;;12105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2 吴治涛;李仕雄;;STA/LTA算法拾取微地震事件P波到时对比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年05期
3 裴琳;;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地下工程中应用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4 余国锋;薛俊华;刘超;任波;;突出煤层巷道掘进隐伏构造微震超前探测技术应用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5 杨兴春;王甲伟;;北河下导水裂隙带高度与防水煤柱厚度的计算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04期
6 逄焕东,姜福兴,张兴民;微地震监测技术在矿井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04年12期
7 史红;成云海;王存文;;基于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岩体失稳研究及其进展[J];金属矿山;2008年06期
8 平健;李仕雄;陈虹燕;夏媛媛;;微震定位原理与实现[J];金属矿山;2010年01期
9 屈成民;何峰;冯冠一;;近距离下煤层开采岩层破断微震监测研究[J];金属矿山;2012年06期
10 黄万朋;高延法;王东旭;李学彬;王正泽;;井下导高观测时的含水层导高判据[J];科技导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隋旺华;费芳草;;松散含水层下采煤水砂突涌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靳德武;姬亚东;;煤矿防治水技术新进展及对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思考[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3 朱晓君;张进军;;特厚煤层综放条件下顶板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A];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建;倾斜煤层底板破坏特征及突水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杨思通;矿井巷道地震超前探测三维全波场数值模拟与探测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3 逄焕东;岩体微地震的模式、定位及其失稳预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4 马其华;长壁采场覆岩“O”型空间结构及相关矿山压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5 汪华君;四面采空采场“θ”型覆岩多层空间结构运动及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6 杨永杰;煤岩强度、变形及微震特征的基础试验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7 成云海;微地震定位监测在采场冲击地压防治中的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8 何姣云;矿山采动灾害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邹银辉;煤岩体声发射传播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爱国;微地震监测与模拟技术在裂缝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春雨;黄陵二号煤矿综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流动规律数值模拟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贞刚;煤岩体破裂的微地震响应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柏强;氡气测量在沙基型浅埋煤层覆岩裂隙监测中的模型实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周杨;陈家沟煤矿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5 吴治涛;MEMS加速度计用于地震测量的可行性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1年
6 黄素果;煤层顶板危险源分析与新型监控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7 邢玉章;综放采场矿压显现异常机理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8 李凤琴;井下微地震监测仪防爆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9 方绪存;第四系含水层下压煤开采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10 韩国栋;煤矿采场覆岩运动规律的微地震监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晓英;;导水裂隙带高度探测新方法综述[J];安徽地质;2004年02期
2 王连富,李卫东,刘道文,李功;综放采场覆岩破坏高度的实测方法及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3期
3 尹增德,李伟,王宗胜;兖州矿区放顶煤开采覆岩破坏规律探测研究[J];焦作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蔡东;综放面“两带”高度发育特征[J];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2000年01期
5 陈荣华;白海波;冯梅梅;;综放面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确定[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6 乔伟;李文平;李小琴;;采场顶板离层水“静水压涌突水”机理及防治[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7 许家林;朱卫兵;王晓振;;松散承压含水层下采煤突水机理与防治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8 申宝宏,孔庆军;综放工作面覆岩破坏规律的观测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0年05期
9 于克君,骆循,张兴民;煤层顶板“两带”高度的微地震监测技术[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年01期
10 邹海,桂和荣,王桂梁,周庆富;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方法[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8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贵;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及预测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2 袁景;谢桥煤矿1201(3)工作面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雄;汪小刚;段庆伟;于青春;杨健;孙燕冬;;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的数值模拟[J];煤炭学报;2008年06期
2 范志胜;程敏;;应用井下仰孔分段注水观测导水断裂带高度[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6期
3 马德鹏;栾元重;马少杰;;覆岩导水断裂带发育规律离散元模拟[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5期
4 曾先贵;李文平;李洪亮;刘启蒙;姜广路;;综放开采近断层导水断裂带发育规律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5 邵昌尧;刘业献;栾元重;任雪松;闫勇;姜京福;王波波;曹旭;;唐口煤矿2309工作面覆岩导水断裂带高度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4期
6 张勇杰;;关于厚煤层采全高导水断裂带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24期
7 马保明;张宏;钱自卫;;分层开采覆岩导水断裂带高度的确定[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6期
8 胡巍;徐智敏;王文学;邢程;;海下采煤软弱覆岩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研究[J];煤炭学报;2013年08期
9 李伟;张文泉;;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导水断裂带高度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6期
10 陈兵宇;刘亚军;武志明;班峻魁;邵明明;;三山岛金矿导水断裂带的危害及防治方法[J];现代矿业;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同彬;施龙青;韩进;魏久传;朱鲁;李述才;;导水断裂带高度理论计算[A];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善飞;;山东三山岛滨海矿山导水断裂带的危害及防治[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本文编号:1780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780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