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声发射特征的覆岩采动裂隙演化规律研究
本文选题:覆岩 + 采动裂隙 ; 参考:《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摘要】:为研究覆岩采动裂隙演化过程能量释放规律,以构建的实验条件为基础,采用物理相似模拟、理论分析的方法,结合声发射技术,对覆岩采动裂隙演化过程中声发射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采动裂隙演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能量释放过程,模型开挖初期,覆岩损伤较小,声发射现象不明显,岩层移动变化较小,仅产生离层裂隙;在模型开挖中期,声发射现象越来越显著,即释放能量随来压次数显著升高,此时破断裂隙在纵向及横向不断发展;随着模型继续开挖,周期来压阶段内,声发射次数逐渐稳定,释放能量趋于稳定,此时破断裂隙纵向不再发展,仅随模型开挖在横向方向发展。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law of energy release during the process of mining fracture evolution in overburden rock, 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method of physical similarity simulat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acoustic emission technique are adop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oustic emission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mining fractures in overlying rocks a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mining fracture is a complex process of energy release. In the early stage of model excavation, the overburden rock damage is small, the acoustic emission phenomenon is not obvious, the rock layer movement change is small, and only the fissures are produced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model excavation. The phenomenon of acoustic emiss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at is, the energy release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times of pressure, and the fracture fracture develops continuously in the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direction, and the number of acoustic emission is gradually stable during the period of periodic pressure with the model excavating. The released energy tends to be stable, and the longitudinal fracture is no longer developed, but only develops in the lateral direction with the excavation of the model.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51327007)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51304156)
【分类号】:TD71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科;谢广祥;;采动裂隙分布及其演化特征的采厚效应[J];煤炭学报;2008年10期
2 彭永伟;齐庆新;汪有刚;邓志刚;李宏艳;李春睿;;煤体采动裂隙现场实测及其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3 许家林,钱鸣高,高红新;采动裂隙实验结果的量化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4 许家林,钱鸣高,高红新;采动裂隙实验结果的量化方法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5 彭永伟;齐庆新;李宏艳;邓志刚;;煤体采动裂隙场演化与瓦斯渗流耦合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6 许家林,钱鸣高;岩层采动裂隙分布在绿色开采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王联;文良兵;芦程;;煤岩采动裂隙场的成因及其特征分析[J];煤矿现代化;2013年03期
8 张勇;张保;张春雷;赵健健;刘金凯;张世青;;厚煤层采动裂隙发育演化规律及分布形态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9 尚权玺;曹佩昌;张红涛;;复杂地形和采动裂隙矿区的水井施工方法[J];中州煤炭;2008年03期
10 王春晓;陈开岩;郭一鹏;;采动裂隙椭抛带内瓦斯运移理论基础[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杨科;谢广祥;;应力壳与采动裂隙演化特征及其动态效应[A];煤炭科学与技术研究论文集[C];2010年
2 刘胜恩;;煤矿采动裂隙带探测技术及应用[A];煤矿瓦斯地质与抽采利用研究——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C];2012年
3 李树刚;林海飞;成连华;;基于采动裂隙椭抛带的煤与瓦斯共采机理[A];安全高效矿井安全保障技术——陕西省煤炭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C];2011年
4 李树刚;林海飞;成连华;;采动裂隙椭抛带中瓦斯浓度分布规律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树刚;林海飞;成连华;;基于顶板巷道的采动裂隙椭抛带内瓦斯排放方法[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侯吉祥;;永定庄矿11号煤层下分层5803巷底板出水的形成机制[A];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地质分会/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施伟;《唐山南湖蓄水安全评估报告》通过专家鉴定[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科;围岩宏观应力壳和采动裂隙演化特征及其动态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7年
2 彭永伟;高强度开采煤体采动裂隙场演化及其与瓦斯流动场耦合作用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3 华明国;采动裂隙场演化与瓦斯运移规律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曾正华;基于混沌理论采动裂隙特征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2 陈洋洋;深井高瓦斯工作面采动裂隙演化规律与卸压瓦斯综合治理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6年
3 李焕;综放面采动裂隙椭抛带中瓦斯运移规律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4 林海飞;采动裂隙椭抛带中瓦斯运移规律及其应用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5 姬俊燕;近距离煤层群采动裂隙发育演化规律及其瓦斯抽采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6 袁本庆;近距离厚煤层采场底板岩体应力分布及采动裂隙演化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7 崔光磊;特厚煤层采动裂隙场演化与地面钻井产气规律[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06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806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