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

发布时间:2018-04-26 18:18

  本文选题:青藏高原 + 山地灾害 ; 参考:《科学通报》2015年32期


【摘要】:基于青藏高原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地表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山洪、干旱、雪灾)的孕灾和成灾特点,遴选出不同类型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指标,进行灾害危险性评估;依据对承灾体的危害程度和方式,分别针对山地灾害(滑坡、泥石流、山洪)和气象灾害(干旱和雪灾)进行区域易损性评估;对危险度和易损度评估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完成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高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占20.55%,包括川西高原和藏东南;中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中西部以及东北部地区,占30.26%,包括西藏南部、青海北部以及四川西北部地区;低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占37.64%,包括西藏中北部与青海西南部地区;微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与西北部,占11.55%,包括西藏北部与新疆南部地区.最后,分析了当前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减灾对策.
[Abstrac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natural disasters (landslide, debris flow, mountain torrents, drought, snow disaster)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risk assessment index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disasters are selected, and the hazard risk assessment i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hazard degree and mode of disaster bearing body, the regional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mountain disaster (landslide, debris flow, mountain flood) and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drought and snow disaster) is carried out, and the assessment value of risk and vulnerability is normalized, Complete comprehensive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risk area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ccounting for 20.55 percent, including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and the southeast of Tibet, while the moderate risk area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north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low risk area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ccounting for 37.64%, including central Tibet and southwest Qinghai, and the lower risk areas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ccounting for 37.64%, including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parts of Tibet and the southwest of Qinghai. The Weido risk area is mainly located in the north and northwest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accounting for 11.55, including the northern part of Tibet and the southern region of Xinjiang. Finally,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19008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41520104002)资助
【分类号】:X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周成虎,万庆,黄诗峰,陈德清;基于GIS的洪水灾害风险区划研究[J];地理学报;2000年01期

2 赵士鹏;基于GIS的山洪灾情评估方法研究[J];地理学报;1996年05期

3 张镱锂,李炳元,郑度;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J];地理研究;2002年01期

4 叶金玉;林广发;张明锋;;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刘引鸽,缪启龙;西北地区农业旱灾与预测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年04期

6 崔鹏;林勇明;;山区道路泥石流减灾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年04期

7 史培军;;四论灾害系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06期

8 邹新华;刘峰贵;张镱锂;陈琼;张海峰;赵志龙;;基于县域尺度的青藏高原洪涝灾害风险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3年05期

9 刘峰贵;毛旭峰;张镱锂;陈琼;刘佩;赵志龙;;基于县域尺度的青藏高原牧区积雪雪灾风险分析(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勇;姚筠;张宏群;张爱民;盛绍学;;安徽省2种干旱遥感定量监测方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2 刘兰芳;;区域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3 谷晓平;于飞;汤泌;罗宇翔;;贵州省凝冻灾害风险评估模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4 刘国庆;徐刚;刘颖;;基于GIS的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5 田玉强;朱维树;张勇;李悦;刘峻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光合特征研究简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6 罗伯良;黄晚华;帅细强;谢佰承;彭莉;;湖南水稻生产旱灾风险区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7 刘家福;梁雨华;马国斌;;基于GIS的淮河流域洪水灾害综合风险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8 李景宜;;洪灾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估与区划——以渭河下游洪泛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9 顾留碗;王春;李伟涛;魏守月;;基于GIS的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10 胡杏;李永勤;;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文世勇;基于营养盐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3 殷杰;中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耀龙;多尺度自然灾害情景风险评估与区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锦荣;基于RS和GIS的沙尘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刘春兴;森林生物灾害管理与法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谷洪彪;松原灌区土壤盐碱灾害风险评价及水盐调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8 叶欣梁;旅游地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巧媛;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冰川的变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启东;煤矿灾害网络构建及特征属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潮海,施雅风,王宗太,谢自楚;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分布特征——中国冰川目录编制完成[J];冰川冻土;2000年02期

2 韦志刚;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持续性研究[J];冰川冻土;2001年03期

3 韦志刚,黄荣辉,陈文;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年际振荡成因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4期

4 王静爱,商彦蕊,苏筠,王志强,杨春燕;中国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张国胜;伏洋;颜亮东;刘宝康;石德军;杨力军;;三江源地区雪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风险管理研究[J];草业科学;2009年05期

6 何永清;周秉荣;张海静;肖建设;;青海高原雪灾风险度评价模型与风险区划探讨[J];草业科学;2010年11期

7 刘引鸽,李团胜,缪启龙;西北干旱灾害影响趋势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8 黄大鹏;刘闯;彭顺风;;洪灾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4期

9 牛亚菲;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10 郑度,李炳元;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甲荣,肖斌;山地灾害危险区区划的原理与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文海家,张永兴,张建华;山地灾害对新重庆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02期

3 乔建平;西部生态建设中的山地灾害问题[J];山地学报;2000年05期

4 李占齐;山地灾害 防治措施综述[J];陕西水利;2000年02期

5 秦志英;重庆市山地灾害的形成机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金葆志,苗家房;陕南2000年“7·13”山地灾害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J];灾害学;2001年02期

7 姚文广 ,徐林柱 ,丁留谦 ,万洪涛;山地灾害 对人类的致命摧毁 关于防御山地灾害工作的思考[J];中国减灾;2002年03期

8 秦聪俊;云南全民动员遏制山地灾害[J];中国减灾;2002年03期

9 陈和平,王深法,胡恒鹏;突发性山地灾害与土壤发生类型的相关性[J];土壤通报;2003年01期

10 陈润东,黄华军;广西山地灾害及其防御对策[J];广西水利水电;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国志;;暴雨山洪诱发山地灾害及其防治[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韦革宁;;桂西山地灾害的监测、预测及其对策[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韦革宁;廖胜石;;桂西山地灾害的监测、预测及其对策[A];2004年滇桂黔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特刊论文集[C];2004年

4 韦革宁;廖胜石;;桂西山地灾害的监测、预测及其对策[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关君蔚;;台湾纪行——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的体会[A];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吕校华;王楚凤;;邵阳山地灾害特征及其成因分析[A];S12 水文气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与服务[C];2012年

7 陈自生;;四川华蓥山地区山地灾害发育特征[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8 杜政清;;重庆市华蓥山南段地区山地灾害及防治规划探讨[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边坡变形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9 ;前言[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毛以伟;周月华;陈正洪;谌伟;金琪;王仁乔;王珏;;降雨因子对湖北省山地灾害影响的分析[A];三峡库区强降水诱发地质灾害研究[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甘勇邋通讯员 孙又欣;加强江河险库山地灾害防控[N];湖北日报;2007年

2 本版编辑 张晏如 许战 葛秋芳;山地治理:常抓不懈才是治本之策[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晏如;日本山地灾害的日常防治与应急管理[N];中国社会报;2006年

4 铁铮;北林大成立专家组主攻地震次生山地灾害[N];光明日报;2008年

5 王跃刚 边境 记者 王文辉;洪虎对东部防汛提出具体要求注意暴雨引发山地灾害[N];吉林日报;2004年

6 四川省宣汉县水土保持局 孙晓华;从宣汉县山地灾害浅议山地灾害的预防对策[N];中国水利报;2008年

7 徐伟;宜宾市实施山地灾害险区群众搬迁工程[N];中国社会报;2007年

8 记者 张俊;努力把握突发山地灾害规律 尽最大可能减少人员伤亡[N];安康日报;2007年

9 记者 陈清洁 通讯员 粤水婷;粤严防新一轮强降雨成灾[N];南方日报;2007年

10 记者 赵石星;落实防汛措施 确保安全度汛[N];石家庄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曾秀梅;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经济社会影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和平;庆元县山地环境数据库建立及山地灾害综合成因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晏坤;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带山地灾害对水质影响研究——以茂县龙洞沟流域为例[D];四川大学;2003年

4 曾作良;云南省楚雄州山地灾害风险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孙瑜;基于遥感技术的“5·12”震后北川县山地灾害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董少坤;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风险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

7 俞建强;县(市)级山地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及区划功能研制[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071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8071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5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