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开滦矿区低级烟煤大分子结构演化特征及CO成因

发布时间:2018-04-26 23:32

  本文选题:CO成因 + 分子结构 ; 参考:《煤田地质与勘探》2015年02期


【摘要】:针对开滦矿区CO超标现象,进行了煤分子结构演化特征及CO成因研究。通过对22个煤样的工业指标、元素组成、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max)、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发现:煤样的H/C先随Rmax增加,在Rmax达到0.8%后又迅速减少;煤样中富含C=O、C O、 O 等含氧基团,通过对芳碳率(fa)、环缩合度指数(2(R-1)/C)与Rmax的关联,发现随着Rmax的增加,fa先增加后减少,2(R 1)/C先减少后增加,拐点均在Rmax为0.8%处;煤样孔隙结构为粒间孔。研究认为,开滦矿区煤层赋存CO的成因是,变质作用过程中(Rmax为0.8%时),煤分子侧链因构造应力作用断裂、脱落产生大量自由基,进而结合生成CO,并赋存在煤层中保留下来。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henomenon of CO exceeding the standard in Kailuan mining area,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the origin of CO were studied. The industrial indexes, elemental composition, vitrinite maximum reflectance of 22 coal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IR and S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 / C of coal samples increased with Rmax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rapidly after Rmax reached 0.8%. The coal samples are rich in oxygen groups such as C ~ (2 +) O ~ (2 +), O ~ (2 +) O ~ (2 +),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 ~ (2 +) and Rmax is found. It is foun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Rmax, Rmax increases first, then decreases, then increases, and the inflexion point is 0.8% for Rmax. The pore structure of coal sample is intergranular por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origin of CO in coal seam in Kailuan mining area is that during metamorphism, the Rmax is 0.8 and the side chain of coal molecules is fractured due to tectonic stress, resulting in a large amount of free radicals, and then combined to form COand, which is preserved in coal seam.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华航空学院;
【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E201120902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09CB2196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4050)
【分类号】:TD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代钧;煤结构与煤变质程度关系初探[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9年05期

2 李小诗;琚宜文;侯泉林;林红;;构造变形作用对煤岩大分子结构的影响——以构造煤镜质组分离为例[J];煤炭学报;2010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宏杰;桑树勋;易同生;赵霞;刘会虎;李林;;黔西地区煤层埋深与地应力对其渗透性控制机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2 周婷;张平松;肖玉林;郭立全;;利用钻孔测井复合参数综合评价煤层含气量[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06期

3 张文静;琚宜文;卫明明;王国昌;;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吸附/解吸特征及机理研究进展[J];地学前缘;2015年02期

4 倪小明;张崇崇;王延斌;王向浩;;单相水流阶段煤层气井裂隙水运移的临界裂隙尺寸数学模型[J];工程力学;2015年04期

5 任平;;基于试井结果的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以贵州某矿区为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20期

6 宋彦琦;郝亮钧;李名;;煤层气开采中玻璃钢套管强度与变形量的计算[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8期

7 王好龙;张亚南;赵帅;李朋针;;平顶山矿区瓦斯分布规律及预测模型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5年04期

8 邵凯;王东东;张治仓;冉少峰;何倩;;煤层气压裂施工质量与地质原因分析——以大佛寺井田为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30期

9 张孙玄琦;;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前景[J];地下水;2015年05期

10 张玉贵;曹升玲;谢克昌;;煤结构演化煤化度指标[J];煤炭转化;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姚征;袁远;王孝亮;熊先钺;王安民;;煤储层水力压裂中压力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鲍园;生物成因煤层气定量判识及其成藏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2 路桂英;井下煤层气抽采钻井松散段随钻注浆护壁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3 李波波;不同开采条件下煤岩损伤演化与煤层瓦斯渗透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4 熊先钺;韩城区块煤层气连续排采主控因素及控制措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5 蓝强;煤储层应力敏感性及产能预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6 陈义林;基于精细解吸过程的无烟煤重烃浓度异常及其成因探讨[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7 马飞英;JL煤田煤层气井产能主控因素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素;隆东井田煤质特征及变质规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2 冯婷;煤的结构参数与动力配煤指标的计算方法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3 吴敏;新安煤矿深部构造煤采动区煤层气开发方案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4 庞清良;煤与瓦斯突出逾渗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5 郭怡潇;煤层气排采专用泵优化设计与仿真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6 李建东;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煤层气成藏条件分析[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7 庞涛;焦坪矿区煤层气井排采工艺技术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4年

8 贺娟萍;煤矿区煤层气地面抽采项目经济评价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9 朱启朋;基于OpenGL的煤层气开发地质建模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10 李凯;临汾地区构造裂隙发育规律及对煤层气成藏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起,吴冲龙,汤达祯,康西栋,刘大锰;中国煤变质作用[J];地球科学;1996年03期

2 周建勋,王桂梁,邵震杰;煤高温高压变形实验及其构造地质意义上[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年04期

3 周建勋,邵震杰,王桂梁;实验变形煤的光性组构分析[J];地质科学;1994年03期

4 琚宜文,王桂梁;煤层流变及其与煤矿瓦斯突出的关系——以淮北海孜煤矿为例[J];地质论评;2002年01期

5 曹代勇,张守仁,任德贻;构造变形对煤化作用进程的影响——以大别造山带北麓地区石炭纪含煤岩系为例[J];地质论评;2002年03期

6 韩桂平;燕山南麓石炭~二叠纪煤田构造特征[J];河北煤炭;2005年01期

7 曹代勇;李小明;张守仁;;构造应力对煤化作用的影响——应力降解机制与应力缩聚机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01期

8 曹运兴;;煤的韧性变形机制及其识别标志[J];焦作矿业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9 蔡昌凤;煤岩组分的解离特性与分离技术[J];洁净煤技术;1998年03期

10 ;Relationship between nano-scale deformation of coal structure and metamorphic-deformed environments[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5年1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玉林;开滦矿区生产调度通信网的改造[J];煤矿自动化;1988年04期

2 潘春德,毛勇,孙建明,王锡远,王慎余,,刘吴龙;开滦矿区煤层经济可采深度的研究[J];中国煤炭;1995年05期

3 钟亚平,彭力;开滦矿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实践[J];煤炭科学技术;2000年01期

4 ;开滦煤矿井下地震反应[J];煤矿设计;1978年02期

5 彭力;张学文;;开滦矿区综采工作面地质评价指标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1993年12期

6 彭力,樊国栋;高产高效矿井地质安全保障系统在开滦矿区的应用及示范推广[J];河北煤炭;1999年S1期

7 唐跃刚,殷作如,常春祥,张义忠,宋慧波,王绍清,郝亮;开滦矿区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J];煤炭学报;2005年01期

8 刘建庄;常进海;浑宝炬;;综合防治水技术在开滦矿区的研究与应用[J];陕西煤炭;2008年03期

9 ;“六五”期间 已开工投资5亿元以上的13个煤炭重大建设项目[J];煤炭经济研究;1983年08期

10 曲光春;简述开滦矿区矿井水平延深及其特点[J];煤矿设计;199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瑞玺;开滦矿区深部煤层冲击地压监测与防治体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808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808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b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