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T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的煤体数字模型的建立
本文选题:CT + 三维重建 ; 参考:《岩土力学》2015年11期
【摘要】:为了建立能够表征煤体真实孔隙结构的数字模型,进而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μCT225k VFCB高精度CT系统扫描得到了大柳塔煤矿长焰煤CT数据,可观测到的最小孔隙直径为1.94μm。使用基于Matlab语言的三维重建程序结合逆向工程技术,提出了一种将煤体CT三维数据转换为CAD数字模型的方法。以Ansys建立的煤体有限元模型为例,对煤体瓦斯渗流进行了模拟,分析了煤体孔隙内的速度及压力分布规律,并计算了沿X、Y、Z方向的渗透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在微观尺度下(100μm)煤体渗透系数呈现各向异性,其受煤体结构的影响较明显。提出的基于CT三维重建结合逆向工程技术构建的煤体CAD数字模型不仅可进行有限元分析,同时也可以被EDEM等离散元分析软件所使用,拓宽了煤体CT三维数据的应用范围,丰富了煤体在微观尺度上的研究方法。
[Abstract]:In order to establish a digital model which can characterize the real pore structure of coal body and carry 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earch, the CT data of long flame coal in Daliuta Coal Mine were obtained by high precision CT scanning with 渭 CT225k VFCB. The observed minimum pore diameter was 1.94 渭 m. A method of converting coal CT 3D data into CAD digital model is presented by using 3D reconstruction program based on Matlab language and revers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aking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coal body established by Ansys as an example, the seepage flow of coal body gas is simulated, the velocity a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in coal pore is analyzed, and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long the direction of XGY Z is calculated.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100 渭 m coal is anisotropic at the micro scale, which is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coal structure. The CAD digital model based on CT 3D re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reverse engineering can not only be used fo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but also used by discre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such as EDEM, which widens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coal CT 3D data. It enrich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oal body on micro scale.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试验室培育基地;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1304128)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ZR2013EEQ015)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No.2013371812001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13M541942)~~
【分类号】:TP391.7;TD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向君;朱洪林;梁利喜;;基于微CT技术的砂岩数字岩石物理实验[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4期
2 于艳梅;胡耀青;梁卫国;孟巧荣;冯增朝;余传涛;;瘦煤热破裂规律显微CT试验[J];煤炭学报;2010年10期
3 宋晓夏;唐跃刚;李伟;冯增朝;康志勤;李妍均;相建华;;基于显微CT的构造煤渗流孔精细表征[J];煤炭学报;2013年03期
4 赵阳升;孟巧荣;康天合;张宁;愪保平;;显微CT试验技术与花岗岩热破裂特征的细观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5 杨保华;吴爱祥;王春来;牛文鑫;刘金枝;;基于真实模型的矿岩散体三维孔隙流数值模拟(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2年12期
6 杨保华;吴爱祥;缪秀秀;刘金枝;;基于CT图像的矿石颗粒堆积体孔隙结构三维量化表征和分析(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4年03期
7 李长圣;张丹;王宏宪;独莎莎;;基于CT扫描的土石混合体三维数值网格的建立[J];岩土力学;2014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静;冯增朝;杨栋;康志勤;;CT实验条件下油页岩内部孔裂隙分布特征[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8期
2 赵东;蔡婷婷;冯增朝;王潞;康志勤;;显微CT观测下的煤吸附甲烷过程中的孔隙变化规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3 何文娜;王永志;;地质云计算原型系统[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年06期
4 熊钰;王帅;耿站立;王守磊;徐宏光;;弱胶结高渗疏松砂岩人造岩心制作新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3期
5 张万龙;孙赞东;贺薪蔚;吴伯福;;地震岩石物理模板应用中的两个关键问题[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年05期
6 于庆磊;杨天鸿;唐世斌;刘洪磊;梁正召;郑喜;贾蓬;;基于CT的准脆性材料三维结构重建及应用研究[J];工程力学;2015年11期
7 杨涛;杨栋;赵静;黄静静;;1250℃条件下花岗岩细观特性试验研究[J];金属矿山;2009年S1期
8 姚高辉;吴爱祥;王洪江;;堆浸体系中的多尺度效应与多过程耦合作用研究[J];金属矿山;2010年04期
9 刘中华;胡耀青;徐素国;梁卫国;;钙芒硝空隙的CT实验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1年01期
10 魏世明;柴敬;;岩石变形破坏检测方法研究[J];工矿自动化;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涛;杨栋;赵静;黄静静;;1250℃条件下花岗岩细观特性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巧荣;热解条件下煤孔隙裂隙演化的显微CT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魏世明;岩体变形光纤光栅传感检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3 刘延保;基于细观力学试验的含瓦斯煤体变形破坏规律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康志勤;油页岩热解特性及原位注热开采油气的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5 赵金昌;高温高压条件下冲击—切削钻孔破岩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东;物化型软岩电化学改性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7 路威;裂隙岩体水流—传热模型试验与计算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8 冯子军;褐煤原位注蒸汽开采油气的理论及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9 韩文梅;岩石摩擦滑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10 张连英;高温作用下泥岩的损伤演化及破裂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静;油页岩热解渗透及内部结构变化相关规律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雷;剪切荷载条件下含瓦斯煤细观破坏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崔晨;采场覆岩的光纤光栅检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凯;油页岩原位开采水热力耦合模型与水力压裂规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5 武晋文;花岗岩热破裂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8年
6 闫丽娜;鲤鱼耳石Micro-CT特征与水域中重金属元素响应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7 邱标;基于光纤光栅监测的厚松散层井筒变形预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8 李明敏;褐煤热解渗透及其微观结构变化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彦琪;岩石单轴压缩破坏过程的CT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10 李旭娟;东滩煤矿西风井地层沉降光纤Bragg光栅监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彬,李向良,张奎祥,曹绪龙;微焦点X射线计算机层析(CMT)及其在石油研究领域的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0年03期
2 蒲毅彬,,吴紫旺,常小晓,廖全荣;CT在岩土实验中的数值分析[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4年03期
3 陶果,岳文正,谢然红,朱益华;岩石物理的理论模拟和数值实验新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1期
4 岳文正,陶果,朱克勤;饱和多相流体岩石电性的格子气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5 王克文;孙建孟;耿生臣;吴金龙;;不同矿化度下泥质对岩石电性影响的逾渗网络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6期
6 侯渭,周文戈,谢鸿森,刘永刚;高温高压岩石粒间熔体(和流体)形态学及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5期
7 曹代勇;李小明;邓觉梅;;煤化作用与构造-热事件的耦合效应研究——盆地动力学过程的地质记录[J];地学前缘;2009年04期
8 范俊佳;琚宜文;侯泉林;谭静强;卫明明;;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孔隙特征与煤层气可采性[J];地学前缘;2010年05期
9 尚岳全,孙红月;岩土力学数值模拟结果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7年04期
10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Pores Based on Classic Geometry and Thermodynamics Models[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18134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813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