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深部煤层采动区卸压煤层气地面钻井抽采特性

发布时间:2018-05-06 08:38

  本文选题:地面钻井 + 卸压煤层气 ; 参考:《煤矿安全》2015年01期


【摘要】:提出并利用地面钻井孔隙流体压力试验方法对煤层群采动区裂隙发育规律进行研究,并利用地面钻井抽采煤层气试验对此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度方向上,回采煤层顶板7~43 m范围处于导水裂隙带范围内;底板18 m左右,处于底板裂隙带内;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裂隙在工作面后方120 m处充分发育,120 m以后裂隙逐渐被压实;地面钻井煤层气抽采纯量先后经历了抽采量下降区、上升区、相对稳定区以及衰减区4个过程,在工作面后方120~130m左右位置处抽采量达到最大值,与裂隙发育规律试验完全吻合。
[Abstract]:A method of pore fluid pressure test for surface drilling is proposed and used to study the rule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in mining area of coal seam group, and the method is verified by surface drilling and extraction test of coalbed methane (CBM).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direction of height, the roof of coal seam in the range of 7m is in the zone of water diversion crack, the floor is in the crack zone of floor about 18 m, and the direction of working face is advancing. After the fracture is fully developed at 120m behind the working face, the crack is gradually compacted, and the scalar quantity of CBM extraction from surface drilling has experienced four processes successively: the extraction rate decreased, the rising area, the relative stable area and the attenuation area. At the position of 120m or so behind the working face, the amount of extraction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which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est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law.
【作者单位】: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11ZX0506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4006)
【分类号】:TD712.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琚宜文;李清光;颜志丰;孙盈;鲍园;;煤层气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煤炭学报;2014年05期

2 C.F.Rodrigues;C.Laiginhas;M.Fernes;M.J.Lemos de Sousa;M.A.P.Dinis;;The coal cleat system:A new approach to its study[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4年03期

3 琚宜文;李清光;谭锋奇;;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及碳排放关键问题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年06期

4 贺天才;王保玉;田永东;;晋城矿区煤与煤层气共采研究进展及急需研究的基本问题[J];煤炭学报;2014年09期

5 郭红玉;王惠风;苏现波;夏大平;张双斌;马俊强;;二氧化氯对煤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J];天然气工业;2013年11期

6 张正旺;杨华伟;张东辉;苏伟;孙艳;;新型真空变压吸附法模拟分离N_2/CH_4/CO_2[J];现代化工;2014年03期

7 李净红;;中国煤层气资源潜力及增产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会杰;深部裂隙煤岩渗流性质的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2 吴群;延川南煤储层地应力条件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2年

3 祁雪梅;煤层气储层地震属性响应特征及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4 王勃;沁水盆地煤层气富集高产规律及有利区块预测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5 杨威;煤层采场力学行为演化特征及瓦斯治理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6 商登莹;煤层增透与顶板弱化聚能爆破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7 陈池;大量程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冯子芳;寺家庄煤矿综采工作面瓦斯抽排技术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维科;具有不饱和金属位点的MOFs材料的合成及其O_2的吸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3 丁芳芳;煤层中产甲烷微生物的培养及产气[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4 梁海汀;下保护层开采卸压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5 饶培军;高压旋转磨料射流割缝卸压增透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东,徐会军;晋城矿区煤层气发电现状及规划[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2年02期

2 钱新荣;煤层气化工利用对资源条件的要求[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2年01期

3 刘建军;煤层气热-流-固耦合渗流的数学模型[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姚凤云;安徽省煤层气开发的前景[J];煤矿环境保护;2002年04期

5 刘贻军,辛文杰;煤层气开发关键地质控制因素探讨[J];中国煤炭;2003年11期

6 刘馨;煤层气项目新的融资渠道[J];中国煤炭;2003年12期

7 鲜保安,崔思华,蓝海峰,李安启;中国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及综合利用[J];天然气工业;2004年05期

8 吴月先;皖北地区煤层气开发前景[J];特种油气藏;2004年02期

9 司胜利;影响煤层气解吸扩散运移的地质因素[J];云南地质;2004年02期

10 方锡贤;随钻判断煤层气方法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牟学军;崔越;;铁岭市开发利用煤层气工程综述[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分会输配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王保玉;史纪敦;李国富;王峰明;卫家印;田永东;张乃春;王国义;王正正;王祖亮;李贵山;宋洪刚;白建平;;煤层气企业精细管理的探索与实践[A];2008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C];2009年

3 左景栾;孙晗森;;国内外煤层气开发技术综述[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房超;陈贵峰;孙铭伟;;中国煤层气开发模式对比及开发技术研究[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2010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吴立群;焦养泉;李绍虎;潘思东;王小明;;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科学设置[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白建梅;秦义;石惠宁;王胜利;段宝玉;;煤层气低成本排采技术探讨[A];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C];2007年

7 李献水;李雪峰;陈平;张心彬;;浅谈加强煤层气学科人才培养[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红霞;王遇冬;薛岗;刘yN;王登海;;山西沁水煤层气地面集输工艺的实践与认识[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秦万成;陈仕林;;沁南煤层气田地面工程建设[A];2008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周丽霞;李震;;煤层气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和环境效益[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论坛专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梅;矿城阜新靠煤层气来充“气”[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2 中征;山西四大煤炭集团投资煤层气[N];山西经济日报;2006年

3 李隽琼;外资重返中国煤层气市场[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4 侯利红;煤层气开发“声大钱少” 业界呼吁政策配套[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5 于海;二十五万立方米煤层气节前入沈[N];沈阳日报;2008年

6 杨杨;8800万美元入股中华煤层气 霸菱下注煤层气开发[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新忠;山西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热潮涌动[N];中国贸易报;2005年

8 郭爱鱼;泽州县近万户农民用上煤层气[N];太行日报;2009年

9 李阳丹;家安监总局煤炭信息研究院院院长黄盛初:“十二五”煤层气规划产能翻倍[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白晶;煤层气首列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N];中国能源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世跃;煤层气与煤层耦合运动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2 陈艳容;煤矸石和煤层气循环流化床混烧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崔永君;煤对CH_4、N_2、CO_2及多组分气体吸附的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兴洋;声震法促进煤层气解吸扩散流动的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夏艳东;煤层气开发公司技术对标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刘路明;用于煤层气抽放实验的超声波发生器设计与实现[D];重庆大学;2008年

4 侯飞强;增大煤层气产量的新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4年

5 王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安组煤层气解吸特征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6 李沛;煤层气田手机终端智能巡检系统研究与开发[D];江南大学;2014年

7 孙宏达;煤炭资源枯竭矿井煤层气(瓦斯)资源分布规律及资源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8 韩保山;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方法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3年

9 迟文龙;基于FSVM的煤层气单井故障诊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刘泽江;煤层气开发项目的经济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51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851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4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