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胶结破碎泥岩渗透性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9 00:03

  本文选题:陷落柱 + 胶结 ; 参考:《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摘要】:在水流的溶蚀、磨蚀和冲蚀作用下,陷落柱内部胶结结构发生破坏并伴有质量流失,当水流作用持续到一定时间,渗流将发生失稳。为了揭示陷落柱的突水机理,利用自主研制的渗透试样压制装置和破碎岩石渗透试验系统进行了胶结破碎泥岩渗透试验,分析了胶结物质、渗透压力、破碎泥岩粒径分布和初始孔隙度对胶结破碎泥岩渗透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随着胶结强度的增大,渗流失稳历时变长;采用水泥做胶结剂时,试样中渗透流量趋于稳定,不发生失稳。2)失稳历时随渗透压力按指数函数减小。3)随着Talbol幂指数的增大,试样中大颗粒增多,阻隔水能力增强。4)随着初始孔隙度的增大,试样渗透性增强,渗流失稳历时随初始孔隙度按指数函数减小。
[Abstract]:Under the action of water erosion, erosion and erosion, the internal cementation structure of the collapse column is destroyed and the mass is lost. When the flow action lasts for a certain time, the seepage will be unstabl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water inrush mechanism of the collapse column, the penetration test of cemented broken mudstone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self-developed penetration sample pressing device and the broken rock permeation test system, and the cementation material and osmotic pressure were analyzed. Effects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initial porosity on permeability of cemented fractured mudst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colation instability duration becomes longer with the increase of cementing strength, and when cement is used as cementing agent, the permeation flow rate in the sample tends to be stable. With the increase of Talbol power exponent, the large particles in the sample increase and the water barrier ability increases. 4)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itial porosity,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sample increases,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sampl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itial porosity,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sampl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itial porosity. The percolation instability durat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itial porosity as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3CB227900) 江苏省2014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LX_137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4266)
【分类号】:TD7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朱万成;魏晨慧;张福壮;杨天鸿;;流固耦合模型用于陷落柱突水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2 王家臣;杨胜利;;采动影响对陷落柱活化导水机理数值模拟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3 李顺才;陈占清;缪协兴;刘玉;;饱和破碎砂岩随时间变形-渗流特性试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4 项远法;陷落柱突水过程的力学模型[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3年05期

5 李连崇;唐春安;左宇军;李根;刘超;;煤层底板下隐伏陷落柱的滞后突水机理[J];煤炭学报;2009年09期

6 王路珍;陈占清;孔海陵;倪晓燕;;渗透压力和初始孔隙度对破碎泥岩变质量渗流影响的试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7 尹尚先,王尚旭,武强;陷落柱突水模式及理论判据[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6期

8 杨天鸿;陈仕阔;朱万成;孟召平;高延法;;矿井岩体破坏突水机制及非线性渗流模型初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陈洪凯;;裸洞隧道病害整治防护技术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2 朱万成;魏晨慧;张福壮;杨天鸿;;流固耦合模型用于陷落柱突水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3 孙辉;王在泉;吴净洁;崔洋;;灰岩注浆帷幕体渗透特性的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4 冯树国;王睿;;陷落柱在钻探中的识别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黄启翔;;瓦斯压力对煤岩材料全应力-应变过程瓦斯渗透特性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0年16期

6 李明;陈洪凯;叶四桥;;裸洞隧道病害形成耦合机理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李美海;吴大江;孙国文;桑鹏程;;石壕煤矿技改扩能后东翼Ⅱ区煤层涌水量预测[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2期

8 杨靖;汪吉林;李磊;王陆超;郭英海;;古交矿区断层带的导水性模拟实验预测[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2期

9 李凯;茅献彪;李明;张春;倪海敏;彭岩;马超;;含水层水压对底板断层突水危险性的影响[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3期

10 孔海陵;陈占清;王路珍;;龙固矿底板突水危害性预测[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万成;魏晨慧;张福壮;杨天鸿;;流固耦合模型用于陷落柱突水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2 冯润民;;大学生群体行为突变机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尹尚先;武强;;陷落柱概化模式及突水力学判据[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9期

4 刘洪磊;杨天鸿;于庆磊;陈仕阔;;凝灰岩破坏全过程渗流演化规律的实验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7期

5 李长有,于福清;沈南煤田岩溶陷落柱及其导水性特点[J];东北煤炭技术;1995年02期

6 卢耀如,张凤娥,阎葆瑞,郭秀红;硫酸盐岩岩溶发育机理与有关地质环境效应[J];地球学报;2002年01期

7 杨天鸿,唐春安,刘红元,朱万成,冯启言;承压水底板突水失稳过程的数值模型初探[J];地质力学学报;2003年03期

8 王则才;陷落柱成因及预防初探[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1年S1期

9 董兴文;四川须家河煤组陷落柱的成因探讨[J];煤炭工程师;1998年02期

10 张宝柱,陈振东;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分布规律及其水文地质意义[J];阜新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生;马兰矿南四采区陷落柱规律探讨[J];西山科技;2000年S1期

2 马立同;葛泉矿陷落柱形成及发育规律浅析[J];河北煤炭;2003年04期

3 郑崎云;工钢支护通过陷落柱的实践[J];煤;2004年03期

4 张志宏;工钢支护过陷落柱施工工艺[J];煤;2004年06期

5 黄大兴,王永功;刘桥——矿陷落柱发育规律及含水性研究[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4期

6 卢忠良,路庆海,肖福俊;金桥煤矿陷落柱的验证及形成机理[J];山东煤炭科技;2005年05期

7 蔺华锋;;安全快速过陷落柱构造配套技术[J];煤;2006年03期

8 王铁记;刘天新;王屹;;峰峰矿区陷落柱的内循环形成机理[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赵建红;郭志磊;梁彦军;;探测陷落柱范围及性质的几种方法[J];煤炭技术;2007年03期

10 杨高峰;;马兰矿松散陷落柱特征及对生产危害性分析[J];山西焦煤科技;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启静;张吉东;汤振清;;何岗煤矿陷落柱成因研究及防治对策[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2 李朝辉;杨积海;刘乐枝;;综采工作面过陷落柱边缘的防突水技术探析[A];煤炭科学与技术研究论文集[C];2010年

3 陈秀江;;金刚煤矿陷落柱形成机理及规律研究应用[A];第六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1年

4 周建军;王经明;侯大勇;;任楼煤矿陷落柱的成因与分布规律探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颖;王经明;蔡东红;;蚌埠隆起北翼陷落柱的发育规律及其导水性判别——以刘桥一矿为例[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广文;张吉东;俞庆礼;;何岗井田陷落柱的分布规律探讨[A];山东省煤炭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郭强;石亚丁;;太原东山煤矿51520工作面陷落柱探查[A];煤矿物探学术论文集(2007)[C];2007年

8 刘善斌;;云岗矿陷落柱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A];纪念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矿井地质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2年

9 张建群;王联;张惠武;;深井陷落柱的探查与防治技术[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10 张广忠;程建远;李林元;李庆彪;王玺瑞;蒋勤明;;东庞煤矿突水陷落柱边界的综合解释[A];煤矿安全与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儿坪矿地质科 李淑萍;浅谈杜儿坪矿井田内陷落柱的分布规律及发育情况[N];山西科技报;2004年

2 李志勇;浅谈南峪煤矿井田内陷落柱的分布及特征[N];科学导报;2006年

3 牛秋福 王洪涛;“含水陷落柱瞬变电磁井下监测技术”通过鉴定[N];科技日报;2009年

4 王海 刘书红;冀中能源实现“陷落柱”预探治理[N];中国煤炭报;2012年

5 王海 刘书红;“陷落柱”预探治理技术解放亿吨煤炭[N];中国矿业报;2012年

6 通讯员 牛秋福 王洪涛 记者 常素莉;“含水陷落柱瞬变电磁井下监测技术”填补国际空白[N];河北经济日报;2009年

7 牛秋福 王洪涛;河北省科技厅一课题通过鉴定[N];中国矿业报;2009年

8 节茂科 王矿山;煤炭行业防治水技术取得突破[N];科技日报;2009年

9 李玉宝 赵云;技术创新降伏水魔[N];中国煤炭报;2010年

10 王少清 杨春香;实现年均5万米以上安全钻探水进尺[N];中国矿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许进鹏;陷落柱活化导水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2 贺志宏;双柳煤矿陷落柱发育特征及突水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3 张丽红;桃园矿区陷落柱及其富水性地球物理识别方法[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4 姚邦华;破碎岩体变质量流固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林元;利用小波分析进行煤矿陷落柱解释的应用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5年

2 赵永清;北徐楼煤矿陷落柱充水、导水性分析及防治[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3 孙二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在煤矿采区解释小断层和陷落柱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4 杨志豪;岱庄煤矿4325轨顺陷落柱发育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5 冯春龙;陷落柱地震观测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6 孟新富;影响陷落柱地震解释的波场现象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7 李强;矿图数字化方案设计及陷落柱分布规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2年

8 郭文峰;采空区及陷落柱的地震波场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9 李成;阳泉矿区陷落柱分布特征与褶皱、断层及地震的关系探讨[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10 卫红学;陷落柱柱体结构的地震波场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63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863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9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