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安全工程论文 >

河下多煤层安全开采顺序对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5-24 01:59

  本文选题:多煤层开采顺序 + UDEC ; 参考:《煤炭学报》2015年S1期


【摘要】:为研究河流下多煤层开采顺序对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影响的问题,根据1930煤矿煤岩物理力学指标及多个钻孔实测数据,采用理论分析和UDEC软件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位于河流下1930煤矿的4,5,6号煤层的不同开采顺序对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发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开采顺序不同时,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高度不同;利用"三带"法、比值法对多煤层开采顺序进行判定,排除开采顺序在理论上不可行的方案;当按煤层4→5→6逐层开采时,导水裂隙带高度分别为54.2,74.3,74.3 m,按5→4→6顺序开采时对应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分别为74.3,74.3,74.3 m;然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可行方案进行优化验证,当按煤层4→5→6逐层开采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分别为54,78,128 m,按5→4→6顺序开采对应的导水裂隙带高度分别为76,83,60 m。最后确定按煤层5→4→6的上、下行混合顺序开采更为合理。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mining sequence of multi-seam under river on the development height of water-conducting fracture zone of overlying strata, 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indexes of coal and rock in 1930 coal mine and the measured data of several boreholes, By using the method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UDEC software,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ductivity fracture zone of overlying strata is analyzed in different mining sequence of coal seam No. 4, No. 5 in Huixia 1930 coal m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mining sequence is different, the height of the overlying water-conducting fracture zone is different, the method of "three zones" and the ratio method are used to judge the mining sequence of multi-seam, and the scheme of excluding the mining sequence is not feasible in theory. The height of water conduction fracture zone is 74.34.4m and 74.34m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sponding height of water-conducting fissure zone is 74.34m when mining according to the sequence of 5, 4 and 6 coal seams, and the feasible scheme is optimized and verifi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The height of the water conduction fracture zone is 544 ~ 78128m respectively, and the height of the water conductivity fracture zone mining in the order of 5 ~ (4) ~ (4) ~ (6) is 76m ~ (83N) ~ (60 m) respectively when the coal seam is mined layer by layer according to the 4 ~ (4) Li ~ (6) coal seam. Finally, it is determined that it is more reasonable to mine the coal seams in the order of mixing.
【作者单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4106)
【分类号】:TD7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文奇;;河流下综放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年02期

2 梁运培,文光才;顶板岩层“三带”划分的综合分析法[J];煤炭科学技术;2000年05期

3 刘伟韬,宋传文,马有才,孔令珍;俯孔中进行岩层破坏范围探测的测试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00年06期

4 胡小娟;李文平;曹丁涛;刘满才;;综采导水裂隙带多因素影响指标研究与高度预计[J];煤炭学报;2012年04期

5 许家林;朱卫兵;王晓振;;基于关键层位置的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J];煤炭学报;2012年05期

6 王春光;;上覆岩层冒落带和裂隙带高度的确定[J];露天采矿技术;2013年03期

7 韩光远;;特厚煤层分层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带高度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4年03期

8 王双美;;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方法概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5期

9 许家林;王晓振;刘文涛;王志刚;;覆岩主关键层位置对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10 施龙青;辛恒奇;翟培合;李守春;刘同彬;闫勇;卫文学;;大采深条件下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运培;采场覆岩移动的组合岩梁理论[J];地下空间;2001年S1期

2 雷文杰;张瑶;孙钦昂;;有限元极限分析法探讨裂隙拱形成机理[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3 吕霁;孙世国;崔颖辉;刘佳;鲁海;;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的数值模拟[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黄志安;童海方;张英华;李示波;倪文;宋建国;邢奕;;采空区上覆岩层“三带”的界定准则和仿真确定[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5 张军;孙东玲;黄旭超;孙炳兴;;地面钻井抽放采动区域瓦斯技术的试验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年01期

6 徐彬;张军;刘宏进;林府进;;保护层上风巷穿层钻孔抽采被保护层卸压瓦斯的试验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年03期

7 马保明;张宏;钱自卫;;分层开采覆岩导水断裂带高度的确定[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年06期

8 张杰;林海飞;吴建斌;;流固耦合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及技术[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卜万奎;;关键层位置对导水裂隙带高度的控制作用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赵德深;徐孟林;;软岩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规律三维数值模拟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玉海;;底板破坏深度动态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孝富;尹红球;刘光前;;下保护层工作面高位钻孔抽采瓦斯技术研究[A];创新推动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建设和安全健康发展——2010年湘赣皖闽苏等多省(市)煤炭学会学术交流暨湖南省煤炭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张庆松;高延法;刘松玉;;覆岩结构破坏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余学义;周杨;杨子星;李广成;张旺荣;;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观测研究[A];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姜玉海;;覆岩破坏规律动态监测技术在新安煤矿的应用[A];陕西省地球物理文集(八):深部矿井灾害源探测实践[C];2008年

6 齐俊德;;巨厚煤层开采地表建(构)筑物安全性评价[A];中国矿业科技文汇—2014[C];2014年

7 熊国清;郭双扬;缑鹏飞;;浅谈导水断层工作面预注浆在龙泉煤矿北一回风大巷中的应用[A];《建井技术》2014年增刊[C];2014年

8 麻豹;;千米深井井筒装备快速安装关键技术[A];《建井技术》2014年增刊[C];2014年

9 呼少平;;综采沿空掘巷合理煤柱宽度及控制技术研究[A];第九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4年

10 李志勇;周波;田向红;;兴隆庄煤矿主采煤层可注水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仁伦;煤层群开采瓦斯卸压抽采“三带”范围的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唐建新;矿井非典型动力现象及评价方法[D];重庆大学;2004年

3 杨帆;急倾斜煤层采动覆岩移动模式及机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4 秦汝祥;高瓦斯高产工作面立体“W”型空气动力学系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08年

5 齐跃明;矿区岩溶地下水动态的随机模拟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6 李春意;覆岩与地表移动变形演化规律的预测理论及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7 于保华;高水压松散含水层下采煤关键层复合破断致灾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刘洪永;远程采动煤岩体变形与卸压瓦斯流动气固耦合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9 朱卫兵;浅埋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关键层结构失稳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10 曾强;新疆地区煤火燃烧系统热动力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乐志军;新朝川矿矿井水分布规律研究与防治对策[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赵文娟;采动围岩运动规律与断层活动性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新凤;砂岩含水层富水性预测及水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胡海波;水体下安全开采采矿方法选择及其参数优化[D];长沙矿山研究院;2011年

5 李松营;新安煤田小浪底水库下采煤地表水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6 张朋;综采矿压显现规律与巷道支护效果数值模拟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7 谢道雷;新疆伊犁—矿试采区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琰庆;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研究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7年

9 徐海洋;重庆鱼田堡煤矿矿井充水条件分析及治理方案[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田洪胜;双含水层夹煤层突水危险性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晓英;;导水裂隙带高度探测新方法综述[J];安徽地质;2004年02期

2 李洋;李文平;刘登宪;;潘谢矿区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与采厚关系回归分析[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3 夏筱红;隋旺华;杨伟峰;;多煤层开采覆岩破断过程的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4期

4 杜时贵,翁欣海;煤层倾角与覆岩变形破裂分带[J];工程地质学报;1997年03期

5 李焕春,张有朝,王士平;高密度高分辨电阻率法在采空区“三带”的探测研究[J];河北煤炭;1999年02期

6 刘新河,段文堂,杨本生;水下矿床开采的相似模拟研究[J];黄金;2001年05期

7 朱国维,王怀秀;利用超声成像技术辅助判定覆岩破坏钻孔的导水裂缝带高度[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8 王双美;;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方法概述[J];江苏地质;2006年01期

9 昝雅玲;吴慧琦;;《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附录F经验公式适用条件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34期

10 许家林;朱卫兵;王晓振;;松散承压含水层下采煤突水机理与防治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隋旺华;费芳草;;松散含水层下采煤水砂突涌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群;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达胜;;导水裂隙带高度确定方法[J];能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2 熊晓英,杜广森,李俊斌;注水实验法探测导水裂隙带高度[J];煤炭技术;2004年02期

3 王双美;;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方法概述[J];江苏地质;2006年01期

4 王双美;;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方法概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年05期

5 徐智敏;孙亚军;;水库下采煤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J];中国矿业;2008年03期

6 马亚杰;武强;章之燕;洪益清;郭立稳;田洪胜;张丽阁;;煤层开采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08年05期

7 朱由军;高明青;;四煤层采后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08年04期

8 刘振宇;刘建华;;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方法简述[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0年02期

9 张彬;牟义;张俊英;李文;黎灵;;瞬变电磁法在导水裂隙带高度探测中的研究应用[J];煤炭工程;2011年03期

10 张卫;于仲;;导水裂隙带高度探测方法概论[J];煤炭技术;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邢延团;郑纲;马培智;;井下仰孔注水测漏法探测导水裂隙带高度的研究[A];中国煤炭资源现状与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展及环境保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田地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常西坤;郭惟嘉;黄冬梅;;伊家河河堤下采煤危害性分析[A];2009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贵;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及预测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2 许春雷;沙坪矿黄河下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3 周杨;陈家沟煤矿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4 胡宝峰;富水覆岩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导水裂隙带高度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5 李琰庆;导水裂隙带高度预计方法研究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7年

6 王明星;大平煤矿南二采区水库下开采安全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27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927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8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