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山开采沉陷监测研究现状
本文选题:InSAR技术 + DInSAR技术 ; 参考:《金属矿山》2015年S1期
【摘要】: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方法(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 SAR)作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 SAR)方法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全天时、覆盖面积大、成本低等优点,在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对近年来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DIn SAR技术的基本原理,数据处理方法(二轨方法、三轨方法、四轨方法)的基本流程,以及相对于精密水准测量、GPS差分测量的优势等进行了分析;然后分别从最大可探测沉降量、卫星重访周期、影像分辨率等3个方面详细讨论了DIn SAR影像数据选择方法;最后就DIn SAR与GPS集成、DIn SAR与GIS集成的应用成果进行评述。得出以下结论:1多时相DIn SAR影像数据、矿山开采平面图、正射影像图、矿山地质水文数据等多源数据的融合,是提高DIn SAR矿山开采沉陷监测精度的有效方法;2加强DIn SAR-GIS矿山开采沉陷监测软件开发,进一步提高两者的集成程度,充分发挥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是下一步基于DIn SAR技术的矿山开采沉陷监测发展的一个方向。上述分析成果对于提高DIn SAR矿山开采沉陷监测精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Abstract]:The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n SAR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r) i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n in SAR.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large coverage area and low cost, etc. It is widely used in mining subsidence monitoring.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is field in recent year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DIn SAR technology, the basic flow of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two-track method, three-track method, four-track method), The advantages of DIn SAR differential measurement compared with precision leveling a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selection methods of DIn SAR image data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from three aspects: maximum detectable subsidence, satellite revisiting period and image resolution.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of DIn SAR and GPS integration, Din SAR and GIS integration are review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e fusion of multi-source data, such as multi-temporal DIn SAR image data of 1: 1, mining plan, orthophoto image, ge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data of mine, etc. I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DIn SAR mining subsidence monitoring. Second,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DIn SAR-GIS mining subsidence monitoring softwar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egree of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werful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 of GIS. Is the next step based on DIn SAR technology mining subsidence monitor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 above analysis results hav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improving the monitoring precision of mining subsidence in DIn SAR mine.
【作者单位】: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分类号】:TD327;TD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静;张菊清;;利用InSAR-GIS监测西安地面沉降的分析研究[J];测绘通报;2012年02期
2 刘伟科;刘国林;张晓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矿区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地矿测绘;2012年01期
3 吴立新,高均海,葛大庆,殷作如,邓智毅,刘宏军;基于D-InSAR的煤矿区开采沉陷遥感监测技术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2期
4 王小兵;孙久运;;地理信息系统综述[J];地理空间信息;2012年01期
5 黄宝伟;宋小刚;王振杰;单新建;;基于D-InSAR技术的葛亭煤矿地面沉降监测研究[J];工程勘察;2012年04期
6 李小红;刘元;;D-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北京测绘;2013年05期
7 陆燕燕;何敏;何秀凤;;基于DInSAR的徐州张双楼煤矿地表形变监测研究[J];测绘工程;2013年06期
8 王小兵;孙久运;;数字高程模型压缩研究进展浅析[J];测绘科学;2013年06期
9 武继峰;杨志强;;InSAR技术应用于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的数据优选研究[J];测绘通报;2013年S1期
10 张洪胜;刘浩;;矿山开采地表沉陷监测方法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学军;InSAR技术在大同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庆涛;刘伟东;吴华为;王宏宇;;InSAR技术在陕西省地理国(省)情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标准化;2012年02期
2 常占强;宫辉力;;矿区地面沉降预计方法与应用前景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3 张东辉;赵英俊;薛东剑;崔欣;张川;;3“S”技术在单体滑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地球与环境;2011年01期
4 黄昭权;张登荣;王帆;党福星;李志忠;;基于差分干涉SAR的煤田火区地表形变监测[J];国土资源遥感;2010年04期
5 孙伟;卢小平;顾行发;;InSAR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8年05期
6 吴小伟;陈新华;武文娟;钟志堂;沈有柏;史志中;唐莉莉;;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年05期
7 毕学军;张扬;王小振;;战术无线通信信道传播模型[J];四川兵工学报;2013年10期
8 汤伏全;郑志琴;;西部煤矿区地表沉陷雷达遥感监测试验研究[J];测绘通报;2013年09期
9 陆燕燕;何敏;何秀凤;;基于DInSAR的徐州张双楼煤矿地表形变监测研究[J];测绘工程;2013年06期
10 张怡;李荣辉;章原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检索的可视化方法[J];国防科技;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胡宁科;;浅析INSAR、GPS和GIS技术在油田开采地面下沉中的应用[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2 马运龙;;D-InSAR在地表形变中的应用[A];江苏省测绘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马运龙;;PS-DInSAR在地表形变中的应用[A];江苏省测绘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马运龙;;D-InSAR、PS-DInSAR在地表形变中的应用[A];江苏省测绘学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郝永辉;;D-InSAR技术在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矿山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秋香;PS InSAR关键技术及其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闫大鹏;基于D-InSAR技术监测云驾岭煤矿区开采沉陷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何原荣;矿区环境高分辨率遥感监测及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盛耀彬;基于时序SAR影像的地下资源开采导致的地表形变监测方法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陈国良;煤矿区“一张图”建设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6 刘超;矿区GPS变形监测及其伪卫星增强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杜廷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8 赵超英;差分干涉雷达技术用于不连续形变的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9 刘瑞;3S技术在河北省唐山市地面形变监测和城市扩展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姜升;煤矿区用地规划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斌;基于DEM的洞庭湖盆地非均匀沉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亚男;InSAR技术用于矿区大量级塌陷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黄宝伟;基于D-InSAR和GIS技术的煤矿区地面沉降监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王珊珊;矿区开采沉陷时空分析研究与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5 余景波;基于D-InSAR的矿区地表沉降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金芝;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7 丁建全;基于D-InSAR技术的地下开挖空间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8 晏明星;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在唐山市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9 杨成生;基于D-InSAR技术的煤矿沉陷监测[D];长安大学;2008年
10 杨侣珍;基于GPS、CR-InSAR技术的高速公路采空区路基变形监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解福奇;朱合华;李晓军;孙雪兵;;时态GIS数据模型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2 刘刚;周炳俊;安铭刚;杨国辉;;时态GIS理论及其数据模型初探[J];北京测绘;2007年04期
3 邓清海;袁仁茂;马凤山;李树德;;地面沉降的GPS监测及其基于GIS的时空规律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4 蔡美峰;李春雷;谢谟文;李晓璐;;北m:河铁矿开采沉陷预计及地表变形监测与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陈翠华;倪师军;何彬彬;张成江;;基于污染指数法和GIS技术评价江西德兴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1期
6 许捍卫;茆德柱;何江;;基于ArcEngine的GIS三维功能开发技术研究[J];测绘工程;2006年06期
7 吴正升;郭健;刘松林;;GIS中矢量时空数据组织策略[J];测绘工程;2010年02期
8 胡波;汪汉胜;;二轨法DInSAR技术监测城市地表沉降[J];测绘工程;2010年02期
9 曹化平;张程;杨可明;江娜娜;;基于GIS的矿山开采沉陷信息可视化应用[J];测绘工程;2010年03期
10 杨斌;许辉熙;何政伟;王青;;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J];测绘工程;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闫大鹏;基于D-InSAR技术监测云驾岭煤矿区开采沉陷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范洪冬;InSAR若干关键算法及其在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冲;程峰;莫时雄;王杰光;朱寿增;王星华;;模糊数学模型在金属矿山开采沉陷安全评估中的应用[J];矿冶工程;2008年03期
2 麻凤海;左成;侯剑华;;基于文献计量的矿山开采沉陷理论基础演进分析[J];矿山测量;2012年06期
3 麻凤海;侯剑华;左成;;国际矿山开采沉陷领域研究的知识结构分析[J];中国矿业;2013年02期
4 滕冲;程峰;王杰光;莫时雄;朱寿增;王星华;;模糊数学模型在金属矿山开采沉陷安全评估的应用[J];中国矿山工程;2008年01期
5 韩克勇;张建亮;;矿山开采沉陷灾害防治与水环境保护研究[J];太原科技;2008年05期
6 徐良骥;高永梅;;《矿山开采沉陷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15期
7 连增增;谭志祥;李培现;丁佩;拓万兵;;模糊关系方程法在矿山开采沉陷最大下沉值预测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10年07期
8 刘占魁;刘冰蕾;王瑞智;张朋;;国内矿山开采沉陷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应用情况[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1期
9 朱广轶;赵锋;;矿山开采沉陷预测发展现状综述[J];科技资讯;2012年30期
10 梁明,王立丰,汤伏全;矿山开采沉陷区地理信息系统探讨[J];陕西煤炭技术;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成枢;;矿山开采沉陷研究的方向[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张舒;吴侃;周大伟;敖剑锋;于启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矿山开采沉陷的应用[A];2010全国“三下”采煤与土地复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缪协兴;郭广礼;;西北煤矿开采塌陷与环境治理对策[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卢敏;矿山开采沉陷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2 魏庆伟;矿山开采沉陷变形监测行业规范探讨[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3 魏大鹏;基于ArcGIS的矿山开采沉陷区变形规律预计的探讨[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4 雷广渊;基于InSAR技术的锡矿山开采沉陷规律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5 张姣姣;矿山开采沉陷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59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anquangongcheng/1959488.html